摘要:在文學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一種歷史性的趨勢,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過程,會受到語言和文化差異性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處理譯文時,創(chuàng)造性叛逆便不可避免。在“創(chuàng)造”與“叛逆”雙向融合的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探索和作品文學性的追求得以實現(xiàn)?!都t高粱家族》是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抗戰(zhàn)時期為故事背景的戰(zhàn)爭題材長篇小說,具有鮮明的中國時代特色,被譯成多國文字,流傳度很高。該文通過葛浩文先生的英譯本 Red Sorghum 來深入分析翻譯過程中對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運用,有助于譯者進一步理解創(chuàng)造性叛逆。
關鍵詞: 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主體性;《紅高粱家族》;莫言;葛浩文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0(b)-0039-05
Creative Treason in Red Sorghum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CHENG Siyi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For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creative treason is regarded as a historical trend. Af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will be influenced by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other factors. Therefore, creative treason is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when translators deal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n the process of bidirectional integration of "creation" and "treason", the explor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he pursuit of literariness of works have been realized. Red Sorghum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Mo Yan, a novel based on the war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folk life of people in Gaomi. It features the specific era and social background in China,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with a wide popularit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treason in Howard Goldblatt English version of Red Sorghum,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ranslators to further understand "creative treas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Creative treason; Subjectivity; Red Sorghum; Mo Yan; Howard Goldblatt
“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由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在《文學社會學》一書中提出的,他說:“翻譯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背叛?!薄罢f翻譯是背叛,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照體系(指語言)里;說翻譯是創(chuàng)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了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嶄新的文化交流;還因為它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賦予它第二次生命?!盵1]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貫穿始終,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出叛逆,即“叛逆于原文”。由此,“創(chuàng)造性叛逆”開始在文學翻譯中活泛開來,很多譯者在處理文學作品翻譯時,都會應用到“創(chuàng)造性叛逆”。
《紅高粱家族》是中國當代作家莫言的作品,體現(xiàn)了高密老百姓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頑強的生命力與民族精神,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傳奇色彩。莫言曾在采訪中說道:“我寫了這么多的小說,哪一部小說最好?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要說哪一部作品聲譽最高,那毫無疑問就是《紅高粱》了?!庇纱丝梢姟都t高粱家族》的意義和地位非同凡響。葛浩文先生是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莫言先生也曾表示過,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葛浩文先生很大的功勞。因此,本文對比《紅高粱家族》原文與葛浩文先生的譯本,分析譯文中出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
1 創(chuàng)造性叛逆
隨著對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不斷學習和研究,創(chuàng)造性叛逆這一理論也逐漸趨向于成熟。我國比較文學譯介學創(chuàng)始人、國際知名比較文學專家與翻譯理論專家謝天振先生在《譯介學》中對此做了進一步的闡發(fā)。他認為,創(chuàng)造性叛逆“道出了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的一個本質”[2]。文學譯介既是跨語際也是跨文化的翻譯行為,譯介學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文化適應理論存在著內在關聯(lián)。因譯者所處的社會、歷史等背景因素影響而產生的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現(xiàn)象,可視為跨語際翻譯過程中因文化適應而產生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3]。在譯介學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分為兩種: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具體又分為4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個性化翻譯;二是誤譯與漏譯;三是節(jié)譯和編譯;四是轉譯和改編。
2 《紅高粱家族》作品背景
莫言是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代表作包括《生死疲勞》《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蛙》等,在中國文壇上地位非凡,在世界文學版圖上也占據(jù)一席之地。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莫言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道:“如果誰想用文學來粉飾現(xiàn)實,用文學來贊美某一個社會,我覺得這個作品的質量是很值得懷疑的。我有一種偏見,我覺得文學藝術,它永遠不是唱贊歌的工具,文學藝術就是應該暴露黑暗,因為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來源于生活的,尤其是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群眾的這種生活面貌,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莫言的文學作品反映社會內核問題,揭示現(xiàn)實疼痛,把從前那個時代的社會描寫得淋漓盡致,映射出了當代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并將其揭露在千千萬萬的讀者面前?!都t高粱家族》是以抗戰(zhàn)時期為故事背景的戰(zhàn)爭題材長篇小說,描寫了發(fā)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xiāng)上的家國情仇與兒女情長,書中人物的復雜、鮮明、熱烈和高粱地里的低鳴高吼、飛揚沉寂都更加立體飽滿地展現(xiàn)了中華兒女骨子里千百年來一直存在的豪情、血性、品質。作品中對自然環(huán)境進行細致描寫,鮮血滲透了高粱地,與天邊的夕陽、高粱的鮮紅相呼應,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辛辣熱烈,描繪出明晃晃、血淋淋的鮮活場面,讓讀者如置身其中。葛浩文先生(Howard Goldblatt)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之一,已經(jīng)翻譯了30多個中文作家的60多部文學作品,是目前翻譯中文小說最多的翻譯家。葛浩文先生翻譯了許多莫言先生的文學作品,這些英譯本也無疑為莫言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提供了助力。
3 葛浩文英譯版《紅高粱家族》下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
葛浩文英譯版《紅高粱家族》,盡顯語言魅力,人物栩栩如生,人們也把葛浩文視為幫助莫言走向英語世界的第一人。《紅高粱家族》中出現(xiàn)了很多文化元素,葛浩文先生在語言文化層面的翻譯上也凸顯了創(chuàng)造性叛逆,本文選取一些典型例子進行詳細對比分析,體會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應用。
譯例1:
原文: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4]
譯文:My father, a bandit's offspring who had passed his fifteenth birthday[5]
“土匪種”中土匪是漢語中的特有詞匯,指的是以半路搶劫、打家劫舍等為生的地方武裝團伙或其成員,也被稱為強盜、盜匪、響馬。譯者在此將其翻譯成了“bandit”,“bandit”在字典中的意思為“強盜、歹徒”。“種”這個詞有“種子”的意思,所以在漢語中其意思得到引申,引申為“孩子”的意思。譯者將其翻譯成了“offspring”,指孩子、子女、后代,此處的翻譯也是絕對忠實的?!巴练朔N”這個詞的翻譯達到了絕對的忠實,英語讀者能明白這里表示的是“強盜的孩子”之意。至于英語讀者能否像漢語讀者一樣讀到“土匪種”這個詞產生一種沖擊感,理解“土匪的私生子”之意,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之后的故事中,“種”這個字被反復提到。如,“干兒子,有種嗎?”譯為“Have you got the balls, foster-son?”英語讀者更容易理解此處的處理,“有種”表示“有勇氣”,“get the balls”表示“拿球;抓住球”,引申為“開始某些行動,不使其中斷”。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不是在 “叛逆”中進行的,更不是在 “創(chuàng)造性叛逆”中進行的,而主要是在譯文對原文的 “若合符節(jié)”和 “以似求是”的盡可能忠實的轉換中實現(xiàn)的[6]。“名滿天下”是漢語中的一個成語,中國作家在寫作時,包括人們在進行日常對話時,常使用成語。成語的特點是形式固定、言簡意賅、整齊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英語也存在頭韻、尾韻,以增強短語或句子表現(xiàn)力,但是找到對等的詞是很難的。譯者在這里選擇了意思對等的詞,沒有保留形式上的對等,畢竟?jié)h字中四字成語譯成英文中的形式對等是很難實現(xiàn)的,所以譯者在這里選擇了傳達意思,讓英文讀者在一開篇便直接感受到了主人公“余占鰲”的特點。
譯例2:
原文:老伙計劉羅漢大爺
譯文:the foreman of our family business, Arhat Liu, named after Buddhist saints
羅漢大爺是小說中的關鍵人物,是所處時代的中國人的代表,在國家剛被侵犯時忍氣吞聲,而后受盡屈辱時開始反抗,頑強地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羅漢大爺?shù)谝淮纬霈F(xiàn)時,譯文描述得非常詳細,介紹了羅漢大爺?shù)纳矸?,選用了“Arhat”這個單詞表示“羅漢”?!癆rhat”這個單詞是梵語,音譯是“道者、圣者”的意思,英文不存在這個單詞,但是隨著文化交融、語言學習,已經(jīng)有英文句子開始使用Arhat,其在句子中一般都是“圣者、菩薩”的意思,但是在英語世界里,缺乏相對應的表達。遇到此類問題時,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釋譯或直譯加注法;二是“創(chuàng)造性叛逆”理論下的轉譯。在此句中譯者選擇的是第一種方法,解釋了“老伙計”的意思,用“Arhat”來翻譯“羅漢”,隨后加了注釋,“named after Buddhist saints”,“buddhist”和“saints”是存在于英語中的,這樣英語讀者就能理解“Arhat”的意思。之后再提到“羅漢大爺”都是用“Uncle Arhat”翻譯。
譯例3:
原文:父親被迷霧擾亂的心頭亮起了一盞四塊玻璃插成的罩子燈,羊油煙子從罩子燈上蓋的鐵皮、鉆眼的鐵皮上鉆出來。燈光微弱,只能照亮五六米方圓的黑暗。
譯文:The weak light of the kerosene lamp bored in the darkness.
此處譯者采用了“創(chuàng)造性叛逆”理論中的漏譯,省去了這一句話的翻譯,直接翻譯下一句。在此,筆者認為,其中存在的景物描寫實為難譯,“羊油煙子”這句話也是可以省略的,但是父親在情緒上的變化和罩子燈的結合在這里可以凸顯出來。譯者在此可能考慮到語言表達和文化接受上存在差距,不易處理,也不影響情節(jié)發(fā)展,于是選擇漏譯。
譯例4:
原文:這條公路,是日本人和他們的走狗用皮鞭和刺刀催逼老百姓修成的。
譯文:Japanese and their running dogs, Chinese collaborators, had built the highway with the forced labour of local conscripts.
在此處的譯文中,出現(xiàn)了“走狗”一詞,“走狗”本指獵狗,今比喻受人豢養(yǎng)而幫助作惡的人、諂媚的人或阿諛奉承的人。此處的“走狗”指的是漢奸,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些軟弱的人畏懼日本人,為保命或為錢財而幫助日本人,謀害同胞。原文中“走狗”一詞選用非常恰當,貶義味十足。在譯文中,譯者先選擇了直譯“running dogs”,再增加“Chinese collaborators”進行解釋?!白吖贰边@樣一個在漢語中貶義色彩的詞,經(jīng)過處理,能讓英文讀者一目了然其意思,讓讀者感受到中國人民對于“走狗”的憎惡,凸顯了當時的家國情懷。
譯例5:
原文:別叫,再叫我就斃了你!
譯文:Stop screaming or I'll throttle you!
筆者在閱讀原文時,對“斃了你”這三個字非常熟悉。目前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影視劇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斃了你”,“斃”是槍斃的意思,會翻譯成“shoot”。但是此處譯者選擇了“throttle”這個詞,是“扼殺;勒死;使窒息”的意思。原文中此處是一種威脅式的語氣,是余占鰲對同伴說的話,并不會真的槍斃,所以譯者在處理時,選用了throttle這個比較溫和的詞,不會給英文讀者造成歧義,否則讀者會產生過分解讀,影響對原文的理解。從此處也能看出譯者的個性化翻譯處理,遵循原文,但并不會拘泥于原文。
譯例6:
原文:買賣不成仁義在么,這不是動刀動槍的地方,有本事對著日本人使去。
譯文:Even if you can't agree, you mustn't abandon justice and honour. This isn't the time or place to fight. Take your fury out on the Japanese.
“買賣不成仁義在”俗語出自《三俠五義》,意思是指買賣雙方對于商品貨物的成交價格沒有達成一致,沒有做成買賣,但是彼此間的感情還存在,不會為這點事傷了和氣。這句話是“我奶奶”說的,此時,故事場景是國民黨冷麻子冷支隊勸說“爺爺”放棄現(xiàn)在的獨立身份,帶著隊伍加入國民黨,但“爺爺”斷然拒絕,雙方氣氛緊張,于是“奶奶”說了這段話。但是譯者在處理的時候,并沒有遵循“買賣不成仁義在”的意思,把“仁義”翻譯成“justice and honour”,而且選擇了“abandon”,更能凸顯此時的環(huán)境和奶奶的性格。譯者此處的譯文選用了歸化的處理,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能夠幫助英語讀者理解此時的環(huán)境狀況和其中蘊含的深意?!坝斜臼聦χ毡救耸谷ァ狈g成了“Take your fury out on the Japanese”,“fury”這個單詞的使用非常巧妙,英語讀者立刻便能感受到此時的緊張局勢。所以這句帶有漢語文化特色的句子經(jīng)過譯者的處理變得非常易懂,而且和上下文的故事串聯(lián)了起來,非常具有可讀性。
譯例7:
原文:羅漢大爺好半晌才明白眼前發(fā)生了什么事。中年人原來是個武藝高強的英雄。英雄為他開辟了道路,跑吧!羅漢大爺小心翼翼地從那個洞里爬進去。那個死鬼子仰面躺著,一條腿還在抽抽搭搭地動。
譯文:It took Uncle Arhat a moment to realise what had happened. The middle-aged man had shown him the way to escape! Cautiously, he crawled out through the opening. The dead Jap lay on the ground, face up, one leg still twitching.
通過譯文與原文的對照,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譯者在處理時,漏譯了“中年人原來是個武藝高強的英雄”,原文“武藝高強”是中文當中獨有的成語,“武藝”二字在翻譯時有些不好處理,在英語中沒有可對應的詞,翻譯時只能譯成“skill”“power”或“kung fu”等這類的詞,但是這里表達的“武藝”并不指“功夫”,也暗含了一定的傳奇色彩,而這樣的傳奇色彩只存在于中國的古代文學或傳說中。在上文中提到“中年人”時,作家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例如:“白天幫助過羅漢大爺?shù)哪莻€中間人悄悄坐起來。雖然在幽暗中,羅漢大爺還是看到了他那兩顆火球般的眼睛。羅漢大爺知道中年人來歷不凡,靜躺著看他的動靜”。這里提到“中年人”時,便提到了他“來歷不凡”,譯文為“Even in the relative darkness of the enclosure, Uncle Arhat could see his blazing eyes, and could tell that he was no ordinary people.”,此處譯者將“來歷不凡”譯成了“no ordinary people”,同時下文中還有一處“羅漢大爺看著他的背,看著他帶著神秘色彩的頭”,譯文為“Uncle Arhat's eyes were riveted on his back and his head, around which hung an aura of mystery”。筆者認為,這兩處描述中年人神秘色彩的譯文處理得非常好,讓英語讀者能感受到中間人身上所具有的特點。但是在“武藝高強”處做了漏譯的處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文化負載詞翻譯不出來的問題,同時與上文承接,增加了“中年人”的傳奇色彩與神秘度。有意漏譯更有研究價值, 其目的是迎合譯入語的文化心態(tài), 刪除與譯入語文化相沖撞的原語表達方式, 從而使譯文更加順利地進入譯入語主流文化, 符合讀者閱讀習慣, 擴大譯本的影響力[7]。在文中出現(xiàn)相似的描述時,源語言不同,譯者要“合乎情理”地處理時,仍然可以選擇漏譯,不過多贅述。
“創(chuàng)造性叛逆”這一概念的提出,解構了絕對忠誠在翻譯理論中的主導地位,將譯者主體性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度[8]。對創(chuàng)造性叛逆進行研究的意義在于, 它聚焦于跨文化對話中出現(xiàn)的意義碰撞、阻礙、誤讀和扭曲等問題[9]。葛浩文先生的《紅高粱家族》英譯本的傳播度非常高,對比分析之后,會發(fā)現(xiàn)很多創(chuàng)造性叛逆理論的痕跡,大部分都是個性化翻譯、有意識的漏譯等。莫言先生曾在小說《豐乳肥臀》的新版自序中寫道:“文學的魅力之一,也許就是可以被誤讀。”[10]在某種程度上,文學作品的譯著也是一部文學作品,當遇到難以處理的文化現(xiàn)象或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可以選擇“創(chuàng)造性叛逆”來處理。雖然通過作品本身,讀者產生了一種基于原著、某些方面不同于原著的理解,但這也是一種“誤讀”,由此讀者產生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恰恰體現(xiàn)了文學的魅力。在理論上講,承認“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承認譯者的主體性[11]。所以,葛浩文先生的譯本能便于英文讀者閱讀并理解《紅高粱家族》的深層奧妙,這也是該譯本暢銷并取得成功的關鍵。
4 結束語
創(chuàng)造性叛逆從字面來看分為“創(chuàng)造”和“叛逆”,絕大多數(shù)譯者在翻譯時,會結合自己的理解與譯入語文化和語言特點,注重主體性的“創(chuàng)造”,凸顯自己的個性化翻譯,“叛逆”也存在,但是不會過度,譯者都是在遵循傳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的,目的也是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讓英文讀者閱讀故事時,能從本國語言出發(fā),去感受故事的奧妙與內涵。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一定存在文化的差異,會出現(xiàn)文化不對等、缺席現(xiàn)象,所以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必不可少的,單純的直譯并不能做到讓作品流通于大眾,讀者在閱讀時,會遇到很多障礙,進而不能理解原文,體會作者。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使用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可行且必要的,譯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用自己的譯作延續(xù)了文學作品的生命,讓文學作品散發(fā)出更大的魅力,推動優(yōu)秀的中國文學著作走向世界,讓更多中國作家能為世界所熟知。
參考文獻
[1] 埃斯皮爾.文學社會學[M].王美華,于沛,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137-138.
[2] 謝天振.譯介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3] 梁茂華,姚一發(fā).文學譯介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文化適應:以《神雕俠侶》潘景忠越譯本為例[J].東南亞縱橫,2022(4):105-111.
[4] 莫言.紅高粱家族[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
[5] MO Y. Red Sorghum[M].Howard Goldblatt, trans. London:Arrow Books,2003.
[6] 王向遠.“創(chuàng)造性叛逆”還是“破壞性叛逆”?:近年來譯學界“叛逆派”、“忠實派”之爭的偏頗與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2014(3):141-148.
[7] 王苗苗,曹順慶.從比較文學變異學視角淺析巴金《寒夜》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當代文壇,2013(6):183-186.
[8] 康搖蘭.論詩歌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以《詩經(jīng)·蒹葭》許淵沖及龐德英譯為個案研究[J].漢字文化,2022(22):153-155.
[9] 曹順慶.曹順慶:翻譯的變異與世界文學的形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8(1):126-129.
[10]莫言.豐乳肥臀[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
[11]許鈞.“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8-13.
作者簡介:程思逸(1998-),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