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裴矩是隋唐時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優(yōu)秀的邊疆問題專家,他在隋煬帝時受到重用,大力經(jīng)略西域,重建了從東漢滅亡后中原王朝與西域諸國的大規(guī)模經(jīng)濟文化交流,展現(xiàn)了隋朝的強大國力,為各族人民的友好交流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本文分析了裴矩經(jīng)略西域的背景、方法與影響,從多方面看待隋朝與西域的交流。
【關(guān)鍵詞】裴矩;西域;隋煬帝
公元6世紀初期,原先蒙古草原上柔然汗國的臣屬部落——突厥逐漸發(fā)展壯大,先后三次發(fā)動了反柔然的戰(zhàn)爭,并最終滅了柔然汗國,建立了突厥汗國。在此之后,突厥的疆域范圍迅速擴大,短短十余年的時間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里”的大汗國,并數(shù)次入侵北齊、北周,給邊境造成了嚴重威脅。兩國無力與之對抗,只能采取妥協(xié)政策,北周“歲給贈絮錦彩一十萬段”。公元581年,北周靜帝宇文闡禪位于丞相楊堅,隋代北周。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楊堅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政策,在政治上利用突厥的內(nèi)部矛盾,軍事上對突厥進行打擊,使突厥內(nèi)部分裂而力量削弱,沙缽略可汗前來歸附,隋朝與東突厥建立了友好關(guān)系。隋煬帝即位后,裴矩查明西域山川地理風俗,寫成《西域圖記》,為處理西域事務(wù)做了準備。
一、裴矩其人
裴矩(約547—627年),原名裴世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人,出身河東裴氏。他出仕北齊、北周、隋、唐四朝,起初在北齊、北周二朝不受重視,直到隋文帝年間,裴矩仕途開始暢通,歷任民部侍郎、內(nèi)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賜爵聞喜縣公。隋煬帝在位時,裴矩依然受到器重,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人并稱“五貴”,同為當朝重臣。
武德元年(618),隋煬帝死,裴矩先后被宇文化及與竇建德所招徠,均受重用。宇文化及“令矩參定儀注,推秦王子浩為帝,以矩為侍內(nèi),隨化及至河北。及僭帝位,以矩為尚書右仆射,加光祿大夫,封蔡國公,為河北道安撫大使”①。后來宇文化及死,裴矩為竇建德所獲,竇建德仍然讓裴矩出任吏部尚書等職,待遇優(yōu)厚。后來竇建德兵敗武牢,裴矩與其他人一并降唐,“曹旦長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說旦及齊善行令歸順。旦等從之,乃令矩與征、公淹領(lǐng)旦及八璽,舉山東之地歸于大唐。授左庶子,轉(zhuǎn)詹事、民部尚書。”②
裴矩著有《西域圖記》三卷,記載了西域四十四國的風土人情等,今已散佚,只有序言保留在《隋書》中。
二、裴矩經(jīng)略西域的背景
(一)政治上安定的需要
裴矩經(jīng)略西域首先是出于當時隋朝對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的需求,特別是對打擊突厥、吐谷渾騷擾的需求。
中原王朝與西域的關(guān)系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漢帝國與西域諸國有了經(jīng)濟文化上的往來,漢朝也設(shè)置了西域都護府等機構(gòu)進行管理,使?jié)h朝的疆域更為擴大。但是自東漢滅亡之后,三國魏晉南北朝更相迭代,中原長期處于分裂局面,對西域也無力再進行管理,西域和北方草原群雄并起。
隋朝建立后就面臨著較為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金寶祥就認為“當時高麗、突厥、契丹、吐谷渾等北方草原各族,從東至西已對隋構(gòu)成了一個具有嚴重威脅的弧形包圍”③。事實上,當時隋朝周圍“南方有夷、蠻;西方有吐谷渾、黨項、西突厥、鐵勒、西域諸國;北方有突厥、鐵勒;東方有高麗、奚、契丹等”④,它們有的能夠與中原王朝和平相處,有的則會定期劫掠,對當時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巨大的威脅。例如,當時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其妻為北周宇文氏之女,對隋政權(quán)心懷憎恨,她“自傷宗祀絕滅,每懷復隋之志,日夜言之于沙缽略。由是悉眾為寇,控弦之士四十萬。上令柱國馮昱屯乙弗泊,蘭州總管叱李長叉守臨洮,上柱國李崇屯幽州,達奚長儒據(jù)周盤,皆為虜所敗。于是縱兵自木硤、石門兩道來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盡”⑤。
周邊環(huán)境的不安定也影響到了隋朝的統(tǒng)一計劃。隋朝建立之初還沒有統(tǒng)一全國,南朝陳政權(quán)依然存在,就在高颎率軍南下平陳之際,突厥突然發(fā)動攻擊,影響了隋朝的全國統(tǒng)一計劃。與此同時,西面的吐谷渾也影響了隋朝與西域諸國的正常交流,其占有今青海省廣大地區(qū),早在北周、北齊時,就“內(nèi)修職貢,外并戎狄,塞表之中,號為強富”,又“常訪國家(隋)消息”,使隋文帝深為擔憂。
因此,打擊突厥和吐谷渾成為當時隋朝統(tǒng)治者的重大需求,而這就必須與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guān)系,使他們在隋朝征服二者的時候不干預,既可切斷西突厥和吐谷渾的聯(lián)系,使其各自孤立,也可以減少其經(jīng)濟收入使其衰敗。裴矩本人也在《西域圖記》的序言中表示,派出使者前去經(jīng)略西域,即可“弗動兵車,諸蕃即從,渾、厥可滅?;煲蝗窒模湓谄澓酢雹?。他的想法獲得了隋煬帝的支持,“帝大悅,賜物五百段,每日引矩至御坐,親問西方之事……由是甘心,將通西域,四夷經(jīng)略,咸以委之?!雹?/p>
(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支持
隋統(tǒng)一全國為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口增長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隋文帝、隋煬帝兩朝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為隋朝穩(wěn)定邊疆形勢提供了保障,為裴矩經(jīng)略西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隋大業(yè)前期,人口眾多,有“戶八百九一萬七千五百
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人口的增長為農(nóng)業(yè)的收成提供了支持,開皇中“中外倉庫,無不盈積”⑧,“格屋既充,積于廊廉之下”;大業(yè)時,“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陜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shù)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shù)千萬。而賜賚勛庸,并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⑨。
在此基礎(chǔ)上,工商業(yè)得到了發(fā)展。當時西京有二市,市中“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nóng)從商,爭朝夕之利,游手為事,競錐力之末”。東都有三市,“郡國舟船,舶妒萬計”。不僅是都城如此,其他的大城市也是無比繁華。丹陽“人物本盛”,又有“率多商販”,以至“市崖列肆,垮于二京”。京口“亦一都會”。而交通便利的城市如宜城、毗陵、吳郡、會稽、余杭、東揚等郡更是“珍異所聚”,“商賈并湊”,南海、交趾,“多犀象琦帽珠珊,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
隋朝經(jīng)濟上的繁榮吸引了西域大量的商人,張掖就是隋朝與西域商人進行貿(mào)易往來的地方,為隋朝和西域的交流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窗口。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下,大量的商人愿意與隋朝進行友好的交流,而裴矩也在隋朝繁榮經(jīng)濟的支持下通過和平交往的形式來經(jīng)略西域。
(三)裴矩的個人因素
裴矩出仕四朝,均有聲名,他既有才干且為人正直,常為人稱道。從能力來看,他年輕時即有才學,“世父讓之謂矩曰:‘觀汝神識,足成才士,欲求宦達,當資干世之務(wù)?!雹?;不僅學識廣博,而且工作能力也同樣出色,“學涉經(jīng)史,頗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諸古人,殆未之有”?。他還有一定的軍事能力,曾跟隨楊廣參加滅陳之役,以三千敝卒平定嶺南叛亂。從人品來看,裴矩為人正直、做官清廉。《隋書》中指出在隋朝時許多文武官員都有行賄受賄之事,“唯矩守常,無贓穢之響,以是為世所稱”?;又說“與聞?wù)拢鄽v歲年,雖處危亂之中,未虧廉謹之節(jié),美矣”?。唐太宗也認為“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舊唐書》對他的評價同樣是褒獎之詞:“裴矩方略寬簡,士及通變謹密,皆一時之稱也?!?
綜上所述,裴矩無論是從能力還是人品上來說,都是出色的人選。
三、裴矩經(jīng)略西域的方法
(一)情報搜集
早在被隋煬帝指派前往張掖主持當?shù)氐幕ナ兄畷r,裴矩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西域諸國搜集情報的工作。
由于裴矩本人曾經(jīng)“為行軍長史,破達頭可汗于塞外”?,對于西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隋煬帝讓他前往張掖主持互市。當時的張掖是隋朝與西域經(jīng)濟交流的中心,“時西域諸藩,多至張掖,與中國交市”?,大量的外族商人在這里聚集,包括突厥人、吐谷渾人、波斯人、粟特人等等,這就為裴矩搜集西域的情報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而且裴矩本人心知隋煬帝的志向,故而努力從西域商人那里獲知他們國家的山川地理的相關(guān)情報,“矩知帝方勤遠略,諸商胡至者,矩誘令言其國俗山川險易”。他不僅重視文字記錄,也重視圖像記錄,且“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又“別造地圖,窮其要害。從西頃以去,北海之南,縱橫所亙,將二萬里”,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后,最終著成《西域圖記》三卷。
盡管《西域圖記》今天只有序言部分保留下來,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裴矩當時對于如何經(jīng)略西域已經(jīng)有了戰(zhàn)略上的初步認知。他指出“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門戶也。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認為想要經(jīng)略西域就必須要控制住這幾個地方;并且“突厥、吐(谷)渾分領(lǐng)羌胡之國,為其擁遏,故朝貢不通”,指明突厥與吐谷渾是經(jīng)略西域的阻礙。因此可以推測,《西域圖記》不僅僅是一部記錄西域各國風土人情、國家地理的冊子,也是一部具有戰(zhàn)略高度的指導性工具書。可以想見,在《西域圖記》的正文中也許會有經(jīng)略西域的具體實施步驟,這樣才能使得隋煬帝信服裴矩,將經(jīng)略西域的重任交付給他。
(二)組織盛會,展示國力
在張掖期間,裴矩深刻地意識到了商人群體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他們在隋朝與西域之間進行宣傳,展示隋朝的強大國力,讓西域國家正確認識隋朝,就成為裴矩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
首先,裴矩重視商人的作用。裴矩深知西域商人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與隋朝進行友好的交往。因此,他在張掖期間就注重聯(lián)系和溝通西域諸國進行商業(yè)往來,頻繁奔走于河西走廊一代的張掖、武威、敦煌,修復在戰(zhàn)爭中被破壞的驛站,為商人的往來提供交通便利。其次,裴矩對西域商人采取了降低關(guān)稅甚至免稅的策略,對他們“啖以厚利,導使入朝”?,吸引了大量的商人來到中原王朝進行貿(mào)易。“帝復令矩往張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國”?,他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次,裴矩通過種種盛會來向西域展示隋朝的國力。在與西域商人建立起較為穩(wěn)定的關(guān)系后,裴矩通過這些商人的人際網(wǎng)絡(luò),著手邀請西域諸國的國王參與由隋朝舉辦的盛會,以此向他們展示隋朝的強大國力。
大業(yè)五年(609),隋煬帝西巡期間,裴矩組織了包括高昌王等在內(nèi)的三十余國使者前來拜賀,“上御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奏九部樂,設(shè)魚龍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設(shè)于殿上,以寵異之。其蠻夷陪列者三十余國。”?參與這場盛會的人們“皆令佩金玉,被錦罽,焚香奏樂,歌舞喧噪”?,還邀請了武威、張掖的官家女子身著盛裝觀看這場盛會,以至于車馬堵塞有數(shù)十里之長,令人驚嘆。
隋朝在鴻臚寺設(shè)置了負責外交事務(wù)的四方館,位置就在建國門外。大業(yè)六年(610)正月,各民族首領(lǐng)前來洛陽朝貢,隋煬帝于是花費巨資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招待,“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乃于天津街盛陳百戲,自海內(nèi)凡有奇伎,無不總萃。崇侈器玩,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繡。其營費鉅億萬?!?
隋煬帝耗費巨資款待的這種行為,取得了對方的好感,令他們對中原的繁華產(chǎn)生向往,有意主動與隋朝進行貿(mào)易,因此“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先命整飭店肆,檐宇如一,盛設(shè)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藉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座,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徒泽@嘆?!庇纱丝梢姡@種強盛國力的展示是有必要的。
另外,這種展示并不只是單純地展示隋朝經(jīng)濟上的富庶,也在暗示軍事上的實力。西域商人并不單純只是進行往來貿(mào)易,其中一些人還承擔著打探別國消息的任務(wù),他們的所見所聞最后都會匯報至本國統(tǒng)治者那里,幫助統(tǒng)治者做出對周邊形勢的判斷。因此,當一個富庶的隋朝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就會意識到隋朝擁有大量財富的同時,也擁有與之相稱的軍事力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武力侵擾的想法。
(三)建城駐守
裴矩在《西域圖記》強調(diào)了伊吾一地對于經(jīng)略西域的重要性。盡管張掖當時已經(jīng)是貿(mào)易重鎮(zhèn),但與伊吾相比距離西域仍然較為遙遠,往來的商人旅途多有不便。因此隋煬帝十分重視對伊吾的控制和管理,派人在伊吾屯兵建城。
大業(yè)四年(608),裴矩跟隨玉門道行軍大將薛世雄,在漢朝的伊吾舊址東面以“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城伊吾耳”?的名義建立新伊吾,對外的解釋為便利貿(mào)易,有效打消了西域諸國的疑慮,使之“咸以為然,不復來競”。
這樣一來,伊吾既成為隋朝經(jīng)略西域的橋頭堡,便于隋朝統(tǒng)治者獲取西域的相關(guān)情報;又成為中原與西域之間重要的貿(mào)易地點,便利行商與諸國的使者,有利于正常的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其駐守的兵力也可以維持當?shù)氐纳藤Q(mào)秩序,作為隋朝在西域的一支機動力量,以備不測,是一舉多得的策略。
四、裴矩經(jīng)略西域的影響
裴矩經(jīng)略西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首先,有利于經(jīng)濟文化上的交流?!暗蹚土盥勏补峋赜谖渫?、張掖間往來以引致之。其有君長者四十四國。”?眾多國家參與到對隋的朝貢之中,有記錄的國家有:高昌、康國、安國、石國、焉耆、龜茲、疏勒、于闐、?汗、吐火羅、挹怛、米國、史國、曹國、何國、烏那曷、穆國、波斯、漕國、附國等,構(gòu)建了一副“萬國來朝”的宏大盛景,西域每年向隋朝輸送的物資多以億萬計。裴矩撰寫的《西域圖記》搜集了大量的關(guān)于西域諸國的自然、地理、風土人情、服飾、禮儀等方面的資料,方便隋朝統(tǒng)治者了解西域的種種文化。他的這些努力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商貿(mào)往來,也加強了文化交流,使得中原與西域之間的聯(lián)系再度緊密起來。
其次,有利于穩(wěn)定隋朝邊疆。隋朝統(tǒng)治者派遣裴矩經(jīng)略西域的最初目的就是聯(lián)通西域諸國,為自己打擊吐谷渾做準備。大業(yè)五年(609)隋煬帝親征吐谷渾,迫使其仙頭王率領(lǐng)男女十余萬口前來投降,且攻占吐谷渾國都伏俟城。自此之后,吐谷渾“故地皆空,自西平臨羌城以西,且末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為隋有”?,有效保障了隋朝的邊境安寧,保障了隋朝對西域的控制。
再次,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復興。裴矩在張掖采取的重修驛站、降低關(guān)稅等措施,在河西走廊舉辦的招商活動,表達出中原王朝對于經(jīng)濟貿(mào)易的誠意,吸引了更多的西域商人來到河西走廊,讓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為絲綢之路在隋唐時期的全盛打下了重要的基礎(chǔ)。
五、結(jié)語
裴矩經(jīng)略西域是中國古代對西域交流的重要事件。盡管因為隋朝滅亡,裴矩經(jīng)略西域的成果未能完善保存,但是有此舉措在前,為后來唐朝經(jīng)略西域打下了重要的基礎(chǔ),為絲綢之路的興盛開辟了光輝的前景,裴矩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注釋:
①魏征:《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83頁。
②??魏征:《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84頁。
③金寶祥:《隋史新探》,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頁。
④邢培順:《裴矩與隋朝的民族關(guān)系》,《巢湖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第42頁。
⑤魏征:《隋書·卷八十四·北狄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65頁。
⑥⑦???魏征:《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80頁。
⑧魏征:《隋書·卷二十四·食貨志》,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673頁。
⑨杜佑:《通典·卷七·食貨七》,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57頁。
⑩魏征:《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77頁。
?魏征:《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82頁。
?劉昫:《舊唐書·卷六十三·裴矩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09頁。
?劉昫:《舊唐書·卷六十三·裴矩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11頁。
??魏征:《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78頁。
?魏征:《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79頁。
?魏征:《隋書·卷三·煬帝紀上》,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73頁。
?魏征:《隋書·卷八十三·西域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41頁。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一·隋紀五》,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5649頁。
?魏征:《隋書·卷十五·音樂下》,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381頁。
?魏征:《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81頁。
?魏征:《隋書·卷八十三·高昌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47頁。
?魏征:《隋書·卷八十三·吐谷渾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45頁。
參考文獻:
[1]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金寶祥.隋史新探[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
[3]邢培順.裴矩與隋朝的民族關(guān)系[J].巢湖學院學報,
2013,(2).
[4]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7]毛亞莉.裴矩與隋唐民族關(guān)系研究[D].山西大學,2019.
[8]藍淇.裴矩在開拓西域中的作用[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2):67-72.
[9]邢培順.裴矩與隋朝的民族關(guān)系[J].巢湖學院學報,
2013,(02):41-46.
作者簡介:
武振煜,男,漢族,山西孝義人,山西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