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就知道自己不是一個聰明人。從小到大上過的各種興趣班,都是媽媽口中“花錢打水漂”的存在。面對學習,我就像一只憤怒的小鳥,莽撞地沖過去,卻撞不到一頭豬。從試卷上冰冷的分數中,我感覺到了一陣悲傷的浪潮襲來。不知道是沾了雨水還是眼淚,我的翅膀變得濕漉漉、沉甸甸的,我好像飛不動了。
在我剛進入初中最迷茫的時候,教英語的王老師出現在了我的身邊。她有著一頭微卷的長發(fā)與溫柔的眉眼,平時和和氣氣的,督促起學生的學習時卻一點也不馬虎。在她有條理的課程安排下,我漸漸剝去了名為“懶惰”的外殼,堅持每天聽英語、背英語單詞、復習英語詞組、預習英語課文。我最喜歡的是每節(jié)英語課的前5分鐘,王老師會用電腦給我們放英語課文音頻或英語短片。
漸漸地,英語課文我已經能熟練地背誦下來,可以不翻書就默默跟讀。至于英語短片,雖然我不能馬上聽懂在講什么,需要借助屏幕上的字幕才能反應過來,但是我感覺自己接觸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通過課上的努力和課后的積累,我慢慢提高了英語水平,終于在升初二前的期末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分數。
我渴望證明,即便是一只笨鳥,我也要做一只努力、勇敢、跌跌撞撞地向前飛翔的笨鳥。
可是好景不長,初二的第一次英語考試,我沒能獲得很好的成績。同時,剛剛接觸物理的我雖然給自己設了一個寬泛的成績范圍,卻還是考出了一個自己沒法接受的分數。
有了多次失望的經歷,媽媽已不像從前那樣強求我學會不同的技能,或是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她換了一種“放養(yǎng)”式的育兒模式。但我在向媽媽傳達班級要開家長會時,還是會感到深深的不安和羞恥,害怕自己的成績在班里被作為典型來分析。
家長會在周五晚上召開,媽媽提前吃完飯和我告別,我坐在飯桌前頗有些難以下咽。我用筷子夾起一片肉,沉默地咀嚼,腦袋里卻瘋狂地響著警報:“怎么辦,怎么辦?我考得那么差!”
食不知味地吃完晚飯,我打開電腦看《第十二夜》,試圖在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的同時學習英語,培養(yǎng)語感。看了一會兒影片,我又忍不住走神了,渾渾噩噩地看了一半的故事卻不知所云。無奈之下,我去網頁上搜索了一下《第十二夜》的相關知識。
原來,《第十二夜》得名于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后來演變成一個狂歡作樂的日子。有網友評價:“這樣的劇名,或許暗示著一個脫離現實的嘉年華世界,任何離奇的事件都不需要合理的解釋,所有不合常理的結局都可以成立?!?/p>
聯(lián)想到考試和家長會,我無奈地關掉了電腦,不再強迫自己讀課文。我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很多想法在腦袋里冒泡泡:成績好對我來說就好像在第十二夜里實現一個夢想?,F在,我該從這個夢里醒來了。
手表“嘀嘀嗒嗒”的聲音和我的心跳好像要重合在一起,我緊張地等待媽媽回來,等著等著,不小心就睡著了。喚醒我的是媽媽溫柔的聲音和夜宵的香味,我坐在床沿片刻,給大腦一個緩沖的時間,才起身走向廚房。
我“吸溜吸溜”地吃著細粉,媽媽忽地開口打破沉默,語調中透露出她心中的雀躍:“今天晚上家長會,英語老師特地表揚了你,她說你初一一年進步很大。雖然這次考試你沒發(fā)揮好,但是可以好好反思,調整回良好的狀態(tài)。其他學科有問題也沒關系,可以慢慢來,不懂的問題多請教老師。你們王老師對你可有信心了,她說你這么努力,未來肯定會很出色的,媽媽也相信你!”
我猛地喝了一口湯,湯的溫度和媽媽的話將無盡溫暖一起傳到我的心底。
第二天,我懷著忐忑的心情,捧著一本練習冊去找王老師。
其實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盯著王老師的眼睛,扭扭捏捏地問出我的本意:“老師,昨天我媽媽回來和我說了,你真的相信我可以嗎?”
“當然了!越努力,越幸運哦!”王老師俏皮地沖我眨眨眼,我在她滿含笑意的眼睛里看見了會發(fā)光的自己。
我用力地點了點頭,問完想問的題目后,邁著輕快的步伐回到了座位上。
后來,不知是不是受《第十二夜》的影響,我喜歡把自己的人生比作劇本,將汗水和淚水當成寫劇本的墨水。每當我失意沮喪想要懼難而退時,王老師的話就像劇本里的旁白一樣沉穩(wěn)出現。于是,我一遍遍地告訴自己,努力可以將不可能改寫成可能,將第十二夜做的夢變成美好的現實。我逐漸相信笨鳥先飛的道理,也相信自己可以飛到那個想要到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