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6日,浙江大學隆重舉行了金庸小行星命名典禮,從此,浩瀚的星空里,多了一道叫作“金庸”的星光。我們是仰望星空的人,無論武俠在這個時代是否“式微”,只要我們仍在前行,這道光會一直照耀著我們。嘉興市第一中學是金庸的母校,如今他的師弟師妹認為“俠”是什么,請他們來說說。
陳婷依(高二):現在,我自己也在試著寫武俠小說。我想把我對江湖、對社會、對俠的感悟寫到自己的小說里去。
粗粗一算,從初讀金庸的武俠小說至今已有六七個年頭。父母都是自小受金庸武俠熏陶的“八零后”,而畢業(yè)于嘉興一中的父親,口中也時常提起這位“大師兄”??墒牵裁词莻b義?我慢慢認識了喬峰、胡一刀、袁承志……他們好像都是俠義的人,可他們的“俠義”,似乎也總給他們帶來牽絆與痛苦。他們的確都是正直、有責任心的人,但在生活中,組成我們性格的因素里多少還有幾分張無忌的優(yōu)柔、令狐沖的隨性甚至是韋小寶的無賴。我們往往以為“俠”是光鮮亮麗、一往無前的,這些人物的迥異性格也提醒著我,社會如江湖,我們行走在紛繁的塵世里,會遇到很多人,面臨很多抉擇,最終形成我們獨特的性格。而真正的“俠”并不是無時無刻做一個別人口中“偉大”的人,他們也是普通人,只不過,他們愿意堅守內心深處的一份正義、一份初心。
我見過在一片沉默中勇敢發(fā)聲的人,見過在他人有難時愿意伸出援手的人,見過在疫情時毅然剪去長發(fā)奔赴疫區(qū)的人。我的母親就是醫(yī)務人員,身為子女,救死扶傷的事聽過很多,見過很多,從他們身上,我確確實實看到了“俠”的色彩。
2023年,我考入嘉興一中,成為金庸的校友。每當我走過校園中刻有金庸寄語的石像,看到圖書館被借閱一空的金庸小說,參與金庸主題的活動,我的心中都會涌起一種莫名的崇高和感動。我想,堅定、勇敢和正直就是我對“俠”的概括了。雖然真正的“俠”也許比這復雜得多,但這三個詞的背后是一顆初心,無論江湖亦或社會,懷揣一顆俠義之心走向前方,去追尋,去探索,去奔赴我們的夢想。
現在,我自己也在試著寫武俠小說。我想把我對江湖、對社會、對俠的感悟寫到自己的小說里去,那里有大俠,也有普通人;有好人,也有壞人。周圍的朋友有時會來“催更”,而我也樂此不疲。我想,這也是金庸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某種精神吧。
許青揚(高三):在這種精神的熏陶下,我理解了“俠”是人們寄予公平發(fā)展希望的載體,也是彌合社會差距的“黏合劑”。
我的金庸之旅始于初中時期。那時我有些狂放不羈,追求自由與豪情,而武俠小說恰好契合了我的精神需求。一日漫步圖書館之中,偶然瞥見“金庸”,隨手抽下一冊《書劍恩仇錄》,目錄中古詩體的對仗擬題便令我驚嘆不已,開頭荒嶺夜戰(zhàn)的情節(jié)又將我深深吸引住;幾個小時悄然而逝,而我沉浸于不斷發(fā)展的情節(jié)中無法自拔,不禁感嘆:世間竟有如此好看的書!于是順水推舟般,我便購了一整套金庸武俠小說,后來基本上每部都讀了兩三遍,依舊興趣未減。
金庸小說給我的震撼,首先在于其擬古的形式。文言白話的交糅、典雅成語的運用營造了一種“古人穿越”的錯覺;小說的文字行云流水,讀起來酣暢淋漓,嘆為觀止。其次便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許多乍一眼不經意的細節(jié)或許都是后面情節(jié)發(fā)展的伏筆與暗示,讀完讓我拍案大叫“原來如此”!還有便是其中對打斗場面的描寫,無論是對各門派武功招式的烘托,還是對動作部位的精確把控,都讓我仿佛親臨現場欣賞龍爭虎斗。
初涉“江湖”世界,我獲得更多的是一種閱讀的快感,在懵懂之中將書中渲染的“俠義精神”看作快意恩仇、拔刀相助。
隨著年歲的增長、心志的逐漸成熟,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俠義不僅僅體現在個人的英勇與無畏上,更應該體現在對社會的責任感與擔當上。正如《神雕俠侶》中郭靖所言:“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币蔀檎嬲摹皞b”,就應當胸懷赤子心,目觀大局事,耳聽疾苦聲,主持社會正義,鋤惡扶善,而非以一己之血氣方剛陷入“親親相仇,其亂誰救”的相互仇殺。
從“江湖”中抽身而出、邁入現實生活的我,在校園里,見證了同學們之間的“俠義精神”:當遇到學習上的難題時,身旁的人總會主動細心地講解;當逢著生活中的困擾時,大家也同樣能一起探討解決方案。這種校園內的“俠義精神”的內核不是基于單打獨斗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以集體發(fā)展為旨歸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在這種精神的熏陶下,我理解了“俠”是人們寄予公平發(fā)展希望的載體,也是彌合社會差距的“黏合劑”。
置身現代社會中,我更是深刻體會到了俠義精神的現實意義。面對諸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社會現象,有人敢于發(fā)聲,勇于站出來維護公民權利;面對貪污腐敗,有人勇于舉報、曝光,努力創(chuàng)造清廉之風;面對弱勢群體,有人慷慨相助,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愛。這些看似平凡卻又偉大的行為,正是俠義精神在現代社會的生動寫照。它們讓我意識到,俠義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追求,是人們對真善美的永恒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