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悠揚,鼓聲回響。2024年11月25日晚,當指揮棒在空中劃過優(yōu)美的弧線,一場關于“兩路”精神的交響組曲音樂會在中央歌劇院奏響。
“兩路”精神,是川藏、青藏公路建設和養(yǎng)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揚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精神。為紀念“兩路”建成通車70周年,“夢·路”音樂會用交響樂銘記英烈、弘揚精神,奏響為川藏、青藏公路譜寫的壯麗贊歌。
1954年,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11萬筑路官兵花費近5年時間,修筑出總長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地形上,兩路貫穿雪山、凍土、沼澤;工作中,官兵面對低氧、低壓、極寒……惡劣條件下,筑路人依靠雙手和鐵錘、鐵鍬等簡陋工具,劈開懸崖絕壁,征服江河天險,創(chuàng)造了世界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如何用音樂語言描繪出這兩條穿越崇山峻嶺、橫跨雪域高原的天路?不足百人的交響樂團,能否表現出“兩路”的波瀾壯闊、天塹通途?
為回答好這些問題,用音樂表達對“兩路”精神的崇高敬意,青年作曲家方崠清3次深入藏區(qū),以“兩路”建設歷史為靈感,融入藏族樂曲和原生態(tài)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兩路”的交響詩。他用音樂語言將這段史詩般的開路歷程呈現在舞臺,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史詩氣魄,展現出“兩路”修筑的艱辛和偉大,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溫那段以血汗鑄就、以信念貫穿的壯麗歷史。
交響樂曲由序曲和雪域西藏、“兩路”筑夢、慶祝勝利、致敬英雄、高原彩虹五個樂章組成。閉目傾聽,粗獷、帶有神秘色彩又富有力量感的藏樂讓人仿佛進入圣潔藏地,置身藍天與高山之間。號聲與管樂奏出莊嚴的旋律,似宏偉的寺廟、滾動的轉經筒與虔誠的民眾靈動在音符間。既有清透的高音塑造出清澈的高原湖泊,又有低沉的鼓聲褒獎著高原之“舟”——為修路貢獻卓越力量的牦牛,“夢·路”交響樂奏出了不同主體之間的差異和個性,展現出藏地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美感。
進入下一樂章,緊張快速的節(jié)奏表達著修路大軍向深挺進、不舍晝夜地施工。尖銳的打擊樂連續(xù)敲擊數十下,是鋼鍬和爆破的此起彼伏,是官兵們的頑強拼搏,讓人聽罷也緊張起來。起伏的旋律模仿出山路險峻的72道拐彎,管弦樂恢宏的合奏托舉起筑路大軍的雄心壯志。著名歌曲《歌唱二郎山》旋律適時融入,這首創(chuàng)作于70多年前的歌曲在今天響起,更寓示著“兩路”精神在傳統與現代中交相輝映。
高昂過后,音樂廳內燈光逐漸變暗,樂曲進入致敬英雄的慢板樂章。粗略統計,“兩路”修筑和養(yǎng)護的過程中,超過3000名官兵殉職,幾乎每一公里就埋葬著一名筑路人的忠骨。悲歌的主題完全由弦樂隊展現,低沉的大提琴訴說著高原上曾經的艱辛與犧牲,絲絲縷縷的弦樂編織出深沉與哀傷,悼念著以血肉之軀為后人鋪出偉大的通天之路的開路先輩。
“兩路”修通,宛如一道金色曙光,照亮了西藏這片古老的土地,開啟了高原彩虹樂章。兩條公路為西藏帶來繁榮與發(fā)展,清澈的鈴音、突出的鑼鼓,營造出幸福、歡慶的氛圍;兩位康定歌唱家多吉巴姆、四郎拉姆在現場演唱藏族原生態(tài)歌曲,聲音質樸卻飽含情感,仿佛高原彩虹縈繞在身邊?,F場多次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用音樂致敬“兩路”,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共產黨人偉大精神的傳承?!皦簟ぢ贰苯豁懡M曲表達了對“兩路”精神的崇高敬意,同時也向當代觀眾傳遞出堅韌不拔、團結奉獻的時代價值。交響組曲的成功,是音樂藝術對歷史的致敬,更是民族精神和時代信仰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