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民間信仰體系在我國社會中廣泛存在并發(fā)揮重要作用,具有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正面作用,也可能釋放阻礙社會進步的負能量。通過全面系統(tǒng)分析民間信仰產生的原因、發(fā)展歷程、當前特征、功能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認識、定位、引導、規(guī)范和管理對策,以建設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民間信仰體系。
民間信仰又稱民俗信仰或信仰習俗,是指信仰并崇拜某種或某些超自然力量(以萬物有靈為基礎,以鬼神信仰為主體),以祈福禳災等現(xiàn)實利益為基本訴求,自發(fā)在民間流傳的、非制度化、非組織化的準宗教。它是廣大民眾對待自然對待社會的一種精神上的態(tài)度以及行為上的取向,具有很強的傳承性。
民間信仰是我國宗教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重要一支,它們不同于西方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大多沒有完備的教義、教規(guī)、戒律、教籍、入教程序、教團組織等宗教要素,但卻是中國幾千年生生不息土生土長的信仰形態(tài),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構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廣大地區(qū),特別是廣東、福建、浙江等南方省市和沿海地區(qū),普遍存在著地方神靈民間信仰。
2018年4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書中披露:“中國還存在多種民間信仰,與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和風俗習慣結合在一起,參與民間信仰活動的群眾較多?!雹俑鶕?jù)白皮書的內容,中國有將近2億的信教群眾,并不包含廣大的民間信仰群眾,可見參與民間信仰的群眾數(shù)量之多。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聲稱“信佛”的群眾,實際上信仰的并不是佛陀,而是對民間神靈的信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宗教自由政策的恢復,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組織大量成立,寺廟、道觀等宗教場所發(fā)展迅速,而民間祠廟的數(shù)量至少是國家批準的寺廟、道觀的十數(shù)倍。[1]當前民間信仰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在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間信仰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新時期新階段,我國進入社會快速轉型發(fā)展時期,新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大量的頻繁的人口流動,新農村建設全面鋪開,加上新時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于民間信仰來說面臨的挑戰(zhàn)不言而喻。想要在現(xiàn)代社會復雜的局面中更好地轉型和發(fā)展,就需要民間信仰的文化形式在適應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新。當前民間信仰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主要是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活動主體和活動內容
在傳統(tǒng)社會當中,民間信仰有很多的活動的方式,其中包含了群體性的廟會、集會、法會、游神等。也有個人或者家庭等人數(shù)較少的一些活動,比如小范圍祭拜、燒香、占卜、祈福、抽簽等等。[2]而大型的群體性的活動多在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節(jié)日中,這些節(jié)日也都是我們所了解的一些神靈的誕辰日、成道日還有一些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例如,一些傳統(tǒng)的需要祭拜的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三月三、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等。這些活動在傳統(tǒng)社會中組織起來時,也是相對的封閉,并且顯得非常神秘。而現(xiàn)在,民間信仰的這些活動就沒有那么封閉了,很多活動已經公開化了,已經不具備以前的那種神秘和封閉。它一方面延續(xù)了傳統(tǒng)活動的特點和內容,另一方面在原來形式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多樣化。
現(xiàn)在的民間信仰不再是零散不規(guī)范的自由組織,而是以最新的方式按照現(xiàn)階段流程設立了規(guī)范的管理機構,按照機制規(guī)則進行管理和運行。它保留了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進行各類慶典活動,又增加了新的活動方式充盈到群體當中。讓民間信仰與現(xiàn)在最新的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充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更好地適應了社會的變遷和發(fā)展。
(二)管理模式
目前,各地對民間信仰的管理方式大體上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將民間信仰的管理納入政府宗教事務管理,如湖南省就明確規(guī)定,對符合條件且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由縣級宗教事務部門實行登記編號管理。②將民間信仰場所作為宗教場所進行登記,并在省委、省政府文件中明確將民間信仰的管理納入宗教工作依法管理范圍,[3]這種管理模式僅在少數(shù)地區(qū)試行;第二類是將民間信仰作為宗教部門工作內容之一,盡可能參照道教、佛教進行登記管理,但在基層仍以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門管理為主。例如福建省明確了宗教工作部門為民間信仰活動管理職能部門。并且在省民族和宗教廳設立了民間信仰處,但出于對臺工作特殊性考慮,地市及基層往往由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臺辦等部門直接管理;第三類是將民間信仰納入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堅持屬地管理,以鄉(xiāng)鎮(zhèn)、街道為基本單位,建立縱向三級工作網絡。以“安全”等為抓手進行管理。如浙江各相關市縣基本采取這三種模式,而有些地區(qū)對民間信仰尚無明確的管理辦法,還處于調查和研究階段。[4]
(三)社會轉型和變遷時期的新情況
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fā)展,瞬息萬變的社會,從傳統(tǒng)社會一路走來的民間信仰,最初是從鄉(xiāng)土中萌發(fā)出來的。隨著城鎮(zhèn)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很多人物質至上,試圖尋求神靈庇護,一夜暴富,招財進寶。讓很多人的信仰支撐瓦解,心理失衡,在城市中開始出現(xiàn)了大量的求神拜佛、算命看相的趨勢。另一方面很多廟宇祠堂的拆建修繕存在著大量的產權紛爭,容易激化社會矛盾。
民間信仰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傳承問題
民間信仰從根本上還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的表現(xiàn)形式非常多樣化。在中國幾千年來的發(fā)展歷程中,它對強化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而經歷了歷史的幾個時期的發(fā)展,民間信仰依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而相對于新時代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對民間信仰在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上的引導顯然不夠,同時在引導民間信仰充分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努力上做的也不夠。因此引導其傳承和發(fā)展,積極探索和實踐民間信仰傳承的新路徑新方法,是相關領域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二)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問題
民間信仰是一種信奉神靈的信仰,從它的本質和形勢上都和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相比制度化的宗教,它也存在著巨大的差別,民間信仰涉及的場所和人員眾多,宗教部門沒有辦法進行特別有效的管理,更不要說是精細化管理了。很多城市對本地的民間信仰場所進行摸底調查,對大型的祠堂和廟宇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可是涉及小規(guī)模的零散的民間信仰場所就沒辦法成文整理。這也充分說明了民間信仰在被管理的道路上,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還有一些民間信仰場所被多頭管理,比如旅游部門、園林部門、文物部門,由于部門之間差別太大,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差別也很大,每個部門都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甚至因為香火錢都能帶來沖突。所以從總體上看,對民間信仰的管理缺乏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
(三)法治化進程緩慢問題
一直以來,作為規(guī)范信仰被提及的都是我們日常所熟知的各類宗教,而民間信仰卻極少被作為獨立事務在日常的工作中被提及。因此,在我們所接觸到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當中,往往都是將民間信仰忽略掉的。這樣的現(xiàn)實狀況,讓民間信仰的場所、活動無法按詳盡的流程被審批,人員狀況、財務狀況無法很全面地監(jiān)督。[6]實際工作就會出現(xiàn)一定混亂,就更難提及被精細化管理,因此加快民間信仰的法治化進程也是當務之急。
引導和創(chuàng)新新時代民間信仰文化
民間信仰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它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帶有兩面性,既能發(fā)揮出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正面作用,也能釋放出阻礙社會進步的負能量。[7]因此,在加強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正視民間信仰問題,認真了解和挖掘民間信仰產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它的特征,作用,從而正確對待民間信仰,對其進行合理的定位、引導和重構,放大和發(fā)揚民間信仰當中有利于社會主義鄉(xiāng)村治理的積極因素,消解和鏟除民間信仰當中的消極因素,建設出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型民間信仰文化。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肯定民間信仰在社區(qū)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學界對民間信仰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對民間信仰的態(tài)度也呈現(xiàn)出支持和反對的不同觀點。在對待民間信仰的態(tài)度方面:一種觀點把民間信仰視為封建迷信,認為民間信仰是導致群眾愚昧迷信的根源,應該堅決取締。如樂國安等人把大部分民間信仰都當作封建迷信來看待,并將其概括為以天神、地獄、人鬼為主的鬼神系統(tǒng),以面相、手相、測字等為主的人身迷信系統(tǒng),以風水為主的環(huán)境迷信系統(tǒng),以鳥語、聲響(如鴉鳴、猿啼)、諧音示語等為主的信號迷信系統(tǒng),并主張堅決取締。[8]另一種觀點認為民間信仰是宗教或準宗教,對于我國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這一派學者多數(shù)著重于民間信仰的文化和社會功能,認為民間信仰具有文化傳承、社會教化、保護良俗、公益慈善、維系社會規(guī)范、促進社會穩(wěn)定、聯(lián)系海外僑胞、抵御外來宗教文化侵略等方面的作用。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基層管理職能確實相對弱化,一些村集體組織相對較為松散,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而在這種需要各個小家庭自力更生的環(huán)境下,村民的生產、生活都需要自行安排,由民間信仰帶來的共同守護和集結帶來的村民互助是十分有效的。這種團結互助,扶困濟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值得肯定并且需要發(fā)揚光大。
(二)正確引導民間信仰在保護和傳承宗族文化上的行為
宗族文化是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中對于穩(wěn)定農村社會治理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確引導民間信仰發(fā)揮作用的同時,我們必須把正確引導宗族文化的發(fā)展放在一個重要位置。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的宗族組織和宗族文化開始復興,而從我們所熟知的農村宗族組織來看,農村宗族組織的活動絕大多數(shù)都是與保護和傳承本家族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關的。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和聽到的有關宗族文化的活動主要是:
一是修族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家譜,家譜記載了一個家族的整個歷史以及發(fā)展現(xiàn)狀,宗族文化的傳承以家譜作為基礎文獻資料,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修家譜之風盛行。二是祭祀。在農村,祭祀行為一般分為公祭和私祭兩種方式,在宗族文化未復興前,農村的祭祀以私人祭祀為主,也就是說每年的祭祀活動都由各個家庭以及村民個人自行完成,比如在家寫家神,在自家的堂屋的神龕上貼上本家族祖先的排位等等。后來,宗族組織復興,出現(xiàn)了由宗族組織主持的集體性祭祀活動。這類活動如果單純地停留在宗族文化的層面上,是可以不加限制和管理的。但是這類活動在某些地區(qū)超出了文化的層面,開始損害群眾利益,破壞農村的社會秩序,必須加以整治。三是修建祠堂。祠堂自古以來就是宗族組織的重要族產,用來供奉宗族的祖先并且進行宗族活動。例如:在我國的武陵山區(qū)各地,很多宗族在解放前都有本族的祠堂,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些祠堂就挪作他用,有一部分就在土地改革的過程中分配給了一些無房可住的貧困農民,有些就在后來的整治運動當中損壞或者被侵占,真正保留下來的并沒有多少。隨著宗族文化的復興、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以及村民生活的逐漸富裕,很多宗族要求重修或者重建本族祠堂,由此出現(xiàn)大量糾紛。例如,一些宗族要求占用他們祠堂的村民或者單位搬出祠堂。對于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地方政府需高度重視,積極妥善地處理,不能長期任由其發(fā)展,這是引導農村宗族組織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方面,需認真做好群眾工作。
(三)疏堵結合,強化對民間信仰場所和活動的管理
對于民間信仰場所和活動的管理,一直以來都在探索當中。早在1996年,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務院宗教局就曾發(fā)布《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務院宗教局關于制止亂建廟宇和露天佛像的意見》,明確指出,“對近幾年來建成的為數(shù)眾多的農村小廟,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區(qū)別對待。其中少數(shù)符合佛道教儀軌,符合合理安排宗教活動場所原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核后,可辦理批準手續(xù),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管理;由企業(yè)和個人管理的小廟,不得進行宗教活動,可改作他用;對由神漢、巫婆和其他迷信職業(yè)者控制的小廟堅決取締;對屬于當?shù)孛耖g信仰的小廟,應由當?shù)攸h委、政府組織有關部門認真調查研究,采取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雹鄱趯嶋H操作當中,遍布在農村社區(qū)的各類廟宇、庵寺,在過去的時間里,都是采取直接鏟除或者改建的方式一次性進行解決。但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造成基層黨群干群關系的緊張和疏遠。因此,在對大量民間信仰場所和活動進行管理時,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堅持分類指導、屬地管理原則,要疏堵結合。如前面兩部分所講,要合理利用民間信仰正面的社會功能,對其文化價值進行合理引導。設立民間信仰場所的準入制,同時在基層政府和民間信仰性質的村廟組織之間架構一個更加合理的機制,例如簽訂相關責任書。讓責任義務有歸屬,降低管理的難度,并完善相關體制。[9]
(四)加強法治化建設,全面促進民間信仰的綜合治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系統(tǒng)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加強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
1、大力宣傳,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民間信仰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之后的復興更是讓民間信仰成為很多民眾的精神寄托。想要消除民間信仰當中所殘留的封建迷信思想,或者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必須讓廣大民眾自覺地接受普法教育。要讓信眾們能夠學會利用法律的權威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想到用祭拜神靈來解決問題。
領導干部應當帶頭學法、守法、講法、用法。通過這樣的宣傳和引導,讓村民能夠有自主意識地去了解國家的法律政策,進而保障村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更好地改善干群關系。
2、正確處理不同矛盾
在民間信仰比較興盛的一些社區(qū),尤其是農村社區(qū),尤其是涉及到宗族組織較為囂張的一些農村,宗族組織所進行的破壞活動和一些普通群眾對基層干部的不滿鬧事經常被混為一談。宗族組織的破壞活動是屬于對抗性的矛盾,需要查找原因,認真處理。對宗族組織里面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代表人物應當重點進行爭取工作,最好能夠使其配合和協(xié)助政府做好群眾工作。而普通群眾對基層干部的不滿鬧事應當以教育為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從社會政策的角度來認識,各級政府要對民間信仰進行有效合法的管理。對民間信仰的管理不同于其他領域,切忌簡單化,又要反對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不少學者指出,某些地方政府發(fā)展“信仰經濟”,為民間信仰健康發(fā)展帶來困擾。同時,制定宗教政策多是針對五大宗教,這些政策如何協(xié)調民間信仰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fā)揮應有作用,也需要研究、探討。因此,我們還是應該更加深入地對民間信仰進行調查研究,真正切中要害,摸清狀況,制定真正符合民間信仰實際的合情合理的法規(guī)政策。讓法治化真正地落實在民間信仰的生存和發(fā)展之上,才能讓民間信仰的道路更加健康和完善。
總體來講,我們要關注民間信仰所承載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它在民眾的精神領域的追求和社會群眾的整合當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很多人把民間信仰比喻成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10]那么在社會轉型、時代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它更應該成為我們認識社會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價值更是遠遠超過了研究本身。它在一定程度上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某些世界觀、價值信仰和象征符號。我們對它的認識要有整體性,不能與中華文化大的有機整體割裂開來。另外城市的發(fā)展,讓鄉(xiāng)土中國的很多農民離開了原來的土地,離開了熟人社會。很多人沒有了寄托沒有了歸屬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精神的流浪人,民間信仰也讓他們找到了歸宿,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我們只有充分考慮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考慮到整體的格局和具體的實際情況,才能讓民間信仰的環(huán)境和發(fā)展走向更加健康合理的狀態(tài),也才能在新時代做好對民間信仰的更好治理。
注釋
①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人民出版社,2018。
②資料來源:《湖南省民宗委解讀〈湖南省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辦法〉》,https://www.hunan.gov.cn/hnszf/xxgk/jd/bmjd/202210/t20221011_29051168.html。
③資料來源:《建廟建大佛?停!國家有新規(guī)定了趕緊看》,https://fo.ifeng.com/a/20160531/41616216_0.shtml。
參考文獻
[1]張志剛:《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民俗研究》,2018(4):14-18+157頁。
[2]陳勤建、衣曉龍:《當代民間信仰研究的現(xiàn)狀和走向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9(2):115-123頁。
[3]林國平:《關于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幾個問題》,《民俗研究》,2007(1):5-15頁。
[4]俞黎媛:《加強民間宗教信仰管理促進宗教文化生態(tài)平衡——以福建為考察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2(2):80-89頁。
[5]常大惠:《新時期農村民間信仰管理》,《探索與爭鳴》,2008(6):50-52頁。
[6]李俊領:《近代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理論反思》,《南京社會科學》,2015(1):150-156頁。
[7]廖和平、喬治:《農村宗族勢力對村民自治的消極影響及防治對策》,《農業(yè)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56-60頁。
[8]樂國安、江國平:《封建迷信與社會穩(wěn)定》,《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8(1):7頁。
[9]買文蘭:《當代中國宗族文化與鄉(xiāng)村民主化建設》,《河南社會科學》,2002(6):34-35頁。
[10]張善斌:《試論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傳統(tǒng)宗族文化與農村社會發(fā)展》,2002(3):34-38頁。
作者簡介
張敬晨中共清遠市委黨校行政與公共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社會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