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廣為流傳:“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將奉獻精神烙印在了心中,他背伙伴過河、扶大娘上火車、冒雨送大娘和孩子回家……他的事跡數(shù)也數(shù)不完。雷鋒其實離我們不遠,在現(xiàn)在的二十一世紀,我們身邊就有許多活雷鋒。
2019年12月,新冠疫情暴發(fā)。在那時,許多醫(yī)護人員不顧自身安危,沖到一線救治病人,他們臉上深深的壓痕和防護服內的汗水是奉獻的痕跡。許多外賣員也穿梭在大街小巷,為隔離在家中的人們送去藥品、蔬菜。許多環(huán)衛(wèi)工人日復一日地對公共場所進行殺菌消毒,不讓細菌有任何藏身地點。他們都是“雷鋒”,都舍己為公。
站在三尺講臺上,一支粉筆寫春秋,他們就是教師。上課時,認真負責地講好每一個知識點;下課后,溫柔耐心地為同學講題;下班后,經(jīng)常自愿無償加班,批改完一份份作業(yè)。他們也是“雷鋒”,都愛崗敬業(yè)。
我們身邊的一些同學也是“雷鋒”。他們彎腰撿起一片垃圾,隨手扶起倒下的衛(wèi)生工具。同時,他們在學習上也踐行著釘子精神,有著擠勁、鉆勁,精益求精,不斷提升自己。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雷鋒精神。唐代的杜甫曾希望“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即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體現(xiàn)出了他對人民的關懷。后來,北宋的范仲淹又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心中信念堅定。
“老人學雷鋒,爭當新愚公;小孩學雷鋒,向陽花兒紅;婦女學雷鋒,頂起半邊天;青年們學雷鋒,四化打先鋒”,在悠揚的歌聲中,三月已經(jīng)過半。雖然三月會走,但雷鋒精神不會走。我們的努力一定能讓雷鋒的名字不因歲月的流逝而褪色。
指導老師:曾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