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老家有句俗話,叫“漂亮不過嫂子,好吃不過餃子?!鄙┳舆@個稱呼在農(nóng)村有著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有“長嫂如母”一說,是賢惠、勤勞的代名詞。把餃子提到跟“嫂子”一樣的高度,可見人們對餃子的喜愛程度。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美食,北方人對餃子更是情有獨鐘。在北方,餃子是冬至、春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里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平日里待客或是想改善伙食,也必定少不了餃子。
對于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有一種說法是,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是由東漢時期的“醫(yī)圣”張仲景首創(chuàng)。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他看見不少鄉(xiāng)親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就令弟子搭起醫(yī)棚,將羊肉、辣椒和驅(qū)寒藥材放進鍋里煮,然后撈出來剁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做成“驅(qū)寒嬌耳湯”。百姓吃后,凍瘡果然就好了。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張仲景的恩情,便在冬至時包餃子吃,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到了三國時期,餃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通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文獻記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jù)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F(xiàn)如今,這種吃法仍在河南、陜西等地流行,有時還會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當時的餃子已經(jīng)和現(xiàn)在的差不多,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吃。宋代時稱餃子為“角兒”,南宋時叫“燥肉雙下角子”。在這一時期,餃子傳到了蒙古,被稱為“匾食”,樣式也由原來的皮薄餡小變成了皮厚餡大。隨著蒙古帝國的不斷征伐,餃子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出現(xiàn)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變種??梢哉f,蒙古帝國在推動中國餃子向全世界傳播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明代的書籍便可以證實。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jié),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笨梢?,明代時北方地區(qū)過年已經(jīng)不再吃圓子、年糕等食物,而是改吃餃子。
清朝時出現(xiàn)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稱謂,這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
清朝有關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庇终f:“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當時的人們認為新春佳節(jié)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現(xiàn)如今,餃子的花樣很多,有白菜餡、韭菜餡、酸菜餡、鲅魚餡、羊肉餡、野菜餡等,不一而足,既可以煮著吃,也可以蒸、煎、油炸,各有各的味道。在北方,包餃子、吃餃子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家庭歡度除夕的一項重要活動。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边^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jié)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nóng)家一進入臘月就開始忙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享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
除夕包的水餃有許多花樣,可以在餡里加一些特別的東西,預示著不同的含義和祝福。有的人家是加硬幣,誰吃到帶硬幣的水餃就預示著新的一年有財運到來。還有的人家會加糖塊、花生、大棗、栗子,吃到糖塊的人,預示著未來一年里生活和工作都幸福甜蜜;吃到花生的人,預示著來年會健康長壽;吃到大棗、栗子的人,預示著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
小小的餃子是維系人們情感的一條紐帶,它傳遞著愛、幸福和真情。不管人與人之間有多大的矛盾,只要一起坐下來吃頓餃子,相信任何難題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