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桑黃菌培養(yǎng)基的配制、二、三級菌種的制備、菌段的制備、場地選擇與大棚的建設、出菇管理、病蟲害防治、越冬管理、采收與加工方面介紹了桑黃菌人工栽培技術,旨在為延邊地區(qū)發(fā)展桑黃菌產(chǎn)業(yè)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關鍵詞:延邊地區(qū);桑黃菌;人工;段木;栽培技術
桑黃(Phellinus igniarius),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層孔菌的子實體[1-2],分布于華北、西北及黑龍江、吉林、廣東、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尤其是東北林區(qū)的桑黃、楊樹桑黃、柳樹桑黃、暴馬桑黃和柞樹桑黃等資源異常豐富[3-4]。具有活血、止血、化飲、止瀉之功效,常用于血崩、血淋、脫肛瀉血、帶下、經(jīng)閉、癥瘕積聚、癖飲、脾虛泄瀉等的治療中[5],被譽為名貴中藥材,價格昂貴。
延邊地區(qū)種植多是楊樹桑黃,隸屬于銹革孔菌科 Hym-enochaetaceae 桑黃菌屬 Sanghuangporus 楊樹桑黃 Sanghuangporus vaninii Ljub. L.W.Zhou amp; Y.C.Dai[6] 。
目前人工栽培的方式以桑樹、櫟樹等段木栽培為主,種植戶栽培的桑黃,在發(fā)菌期間,菌段的污染率高、抗雜性弱、易感染雜菌,且產(chǎn)量、質量呈現(xiàn)下降趨勢,栽培技術不規(guī)范、菌種老化,品種少等問題。因此,如何提供桑黃菌株提高桑黃的產(chǎn)量和品質,減少菌段污染率、縮短桑黃的生長周期,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1 供試菌株
2019年采自安圖縣明月鎮(zhèn)的林區(qū),將子實體帶回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進行組織分離法,經(jīng)純化、篩選的菌株。
1.1 培養(yǎng)基
1.1.1 斜面綜合培養(yǎng)基
配方:馬鈴薯20%,葡萄糖2%,蛋白胨1%, KH2PO4 0.15%,MgSO4·7H2O 0.1%,VB1 10 mg/L,,瓊脂2%。按照該斜面綜合培養(yǎng)基的配方要求,常規(guī)配制。
首先用刀把馬鈴薯要切成絲,放入事先加入水的鍋中煮沸10~15 min后,雙層紗布過濾,取其濾液,加入鍋中繼續(xù)煮,先后加入瓊脂等其它材料,直到瓊脂完全熔化為止,定容到1 000 mL,分裝到試管(20 mm×200 mm)中,裝量為試管長度的1/4,塞上棉塞,上覆防水紙扎緊,放入筐中。
1.1.2 滅菌
在鍋中加水,設置溫度為121 ℃,壓力為0.137 Mpa,滅菌30 min,把試管培養(yǎng)基裝入鍋體內,蓋好鍋蓋,當時間達到要求后,關閉電源,待鍋內壓力降為“0”時,打開鍋蓋,取出試管,趁熱擺成斜面,斜面長度為試管長度的4/5,冷卻后,就制成了斜面試管培養(yǎng)基。
1.2 組織分離
將新采集的桑黃菌子實體放在操凈臺上進行組織分離,采用酒精棉擦拭消毒,采用無菌的手術刀對菌蓋進行切割,米粒大小,用接種針接種到斜面試管中央,在25 ℃下恒溫培養(yǎng),定期觀察菌絲生長狀況,記錄菌絲萌發(fā)時間、長勢、成活率、污染率,見圖1。
1.3 純化、篩選的菌株
挑取斜面上的菌落形狀整齊一致,菌絲向周圍放射均勻,菌絲長短、粗細一致,菌落內無其它雜菌生長菌絲。轉接到新的斜面試管培養(yǎng)基中,轉管后培養(yǎng),查看生長速度。篩選優(yōu)良菌株,確保菌種的純一,能長期在生產(chǎn)上應用。
2 二、三級菌種的制備
2.1 二級菌種的制備
配方:柞木屑78%、麩皮 15%、大豆粉 2%、蔗糖1%、蛭石粉 1%、石灰1%、磷酸二氫鉀0.2%、硫酸鋅0.5%、硝酸鈣0.5%、含水量65%。
二級菌種采用750 mL菌種瓶,按該配方分別稱取主輔料,先將干料混合均勻后,再把輔料和其它試劑加入拌均,使其含水量達到65%,裝瓶,進行高壓滅菌,溫度控制在121 ℃,保持150 min,冷卻后,在操凈臺下,接一級試管菌種,用接種耙切取2塊菌種接到準備好的培養(yǎng)基上(一塊放在接種孔下方,一塊放在接種口處),在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設置溫度為26 ℃,培養(yǎng)30~35 d后,菌絲長滿瓶,得到二級菌種。在培養(yǎng)過程中經(jīng)常檢查菌絲生長情況,發(fā)現(xiàn)污染菌瓶及時挑出。
2.2 三級菌種的制備
配方:柞木屑78%、麩皮 15%、大豆粉 2%、蔗糖1%,石灰1%、磷酸二氫鉀0.2%、含水量65%。
三級菌種的培養(yǎng)基配制方法與2.1基本相同,按配方分別稱取主輔料,先將干料混合均勻后,再把輔料和其它試劑加入拌均,使其含水量達到60±5%,裝袋,采用 16.2 cm×36 cm聚乙烯塑料袋,進行機器裝袋,常壓滅菌,保持6~8 h,冷卻后接二級瓶裝菌種,每袋接2塊(1塊12.5 g)菌種(在接種孔下方和接種口處),然后塞上滅菌的海棉塊。
放到消毒、干凈、暗光的培養(yǎng)室的層架上進行培養(yǎng),溫度控制在26 ℃,空氣相對濕度65%。培養(yǎng)25~30 d后菌絲長滿袋得到三級菌種。在培養(yǎng)過程中經(jīng)常檢查菌袋生長情況,發(fā)現(xiàn)污染菌袋及量挑出。
3 菌段的制備
3.1 砍伐季節(jié)
一般在冬季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份進行砍伐,該時期為最佳木材砍伐期,這時在樹葉已落,樹木處于休眠期,韌皮部與木質部結合緊密,樹木中積累的蛋白質、淀粉及糖類等營養(yǎng)物質最為豐富,而且其形成層停止活動,樹木不易脫皮,是最適宜的砍伐期。
3.2 樹種選擇
選擇殼科樹種和馬桑樹最適宜桑黃菌生長,如柞樹、櫟樹、櫸樹等,直徑以8~18 cm為宜。
3.3 栽培時間
桑黃菌段木栽培多采用春季栽培,在延邊地區(qū),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中旬栽培為宜。
3.4 段木準備
選擇直徑以8~18 cm的闊葉樹木材為宜, 鋸成長度20 cm的短木段,劈成兩半,切面平,無棱角,以免刺破塑料袋,根據(jù)規(guī)格(直徑15~25 cm)進行箍捆,先在袋的底部填充一層木屑和麥麩混合料,然后把箍好的木段裝入25 cm×45 cm低壓聚乙烯菌袋中,再在上部填充一層混合料,扎緊口。若段過干,則浸水過夜再裝袋。見圖2。
3.5 蒸段滅菌
采用常壓滅菌,把裝好的段木袋,裝入鍋中進行滅菌,擺放適宜,不宜過緊,常規(guī)進行滅菌,鍋中的溫度在2~3 h內迅速升到 100 ℃,保持 12~16 h ,停止加溫。待鍋中的溫度自然降至 70 ℃以下時再出鍋。
3.6 接種
接種室(接種帳、接種箱)要選門窗緊密、干燥、清潔的房間,墻壁用石灰水粉刷,地面是水泥地,第一次消毒在段木袋出灶前進行,按4~5 g/m3用煙霧劑,消毒滅菌過夜,第二次在菌段袋進入接種室后進行,當段木袋溫在30 ℃以下時接種,動作要快,采用一頭接,接種量在15%左右,接種在袋口段木表面,菌種要緊貼段木切面,以菌種封蓋料面為度。由于段木袋較粗大,接種時最好是多人合作,一人解袋,一人接種,一人系袋,再一人運袋,流水作業(yè)。
3.7 培養(yǎng)
接種后的段木袋放在通風干燥的室內層架上或擺放在地面上呈“井字型”,堆高3~5層為宜,在暗處培養(yǎng),放室外要有遮雨、保溫、保濕、遮陽措施。井字型擺放的段木袋,留有過道,以便栓查。接種后培養(yǎng)室溫度控制在24~26 ℃,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培養(yǎng)20 d左右,菌絲可長滿整個段木表面。這時可刺孔放氣,減少袋內積水,增加氧氣,促進菌絲體向木質部深層生長,適當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每隔10~15 d 翻堆1次,翻堆的目的,一是觀察桑黃菌絲生長情況,如發(fā)現(xiàn)污染,應及時采取措施。二是通風調溫,保持上下內外發(fā)菌一致。發(fā)菌后期袋有大量的水珠,則要通風或降溫,每天午后開門窗通風1~2 h,培養(yǎng)50~70 d菌絲可長滿木段,達到生理成熟。桑黃菌袋菌絲呈乳黃色至深黃色,局部始出現(xiàn)突起的黃褐色瘤狀桑黃子實體原基。見圖3。
4 場地選擇與大棚的建設
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地方,另交通、水、電要便利,偏酸性砂質土,遠離污染的空曠地,朝東南,座西北的林地或田地。溫度、濕度、光照、酸堿度等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場所建設大棚。
采用遮陽棚,可控溫,為作業(yè)方便,用徑6 cm,間距1.0 m,棚高2.6~2.8 m,寬8.0 m,長度一般30~50 m,作畦寬1.5~1.8 m,去除雜草、碎石,畦四周開好排水溝,溝深30 cm。大棚中間要有支柱,根據(jù)大棚的寬窄決定建幾行支柱,原則是要牢固,上覆薄膜和遮陽網(wǎng),利于保溫遮陽,高棚利于作業(yè)、日常管理、采收。見圖4。
5 出菇管理
當菌段已布滿黃色菌絲體,并可見有深黃色的瘤狀突起物時,便進入出菇期。此時4月下旬至5月上旬,菌段進棚,進棚前,先整地,清除雜草和石塊,撒一層生石灰粉進行消毒,用量3~5 kg/100 ㎡,翻地1 次,暴曬3~5 d,用煙霧消毒劑進行熏蒸 24 h,之后通風換氣,大棚內無異味時才可搬菌段進棚。品字型擺放,菌段上下割環(huán)形口兩趟,底部割掉,立放,間隔15 cm,菌段三分之一覆土,擺放菌段的寬幅便于管理,過道寬度50 cm。進行溫度、濕度、光照、通氣、除草、病蟲害防治管理。見圖5。
5.1 溫度管理
桑黃屬于高溫型藥用真菌,子實體生長最適的溫度為26~28 ℃,低于25 ℃子實體生長緩慢,高于30 ℃以上其生長受到抑制,甚至形成的子實體原基萎縮枯死。溫度過高時,可在夜間開門窗通風或噴冷水降溫,有利于刺激子實體的發(fā)生和生長。此時溫度管理是桑黃菌的高產(chǎn)關鍵環(huán)節(jié),可采用人為干預控制溫度。
5.2 濕度管理
濕度管理對桑黃子實體的生長發(fā)育起著關鍵作用,在子實體原基形成和生長過程中,空氣相對濕度低于70%,會抑制桑黃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發(fā)育??諝庀鄬穸仍?5%~95%,土壤濕度50%~60%,最適于子實體的形成和發(fā)育。所以在子實體的形成和發(fā)育期間,晴天可向空間及地面噴水3~4次,陰天噴水1~2次,雨天不噴水。
5.3 光照管理
在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和生長期間,給予適當?shù)纳⑸涔?00~1 000 Lux,有利于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和生長。光照弱,不利于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光照強,棚內溫度過高,子實體生長受到抑制。一般采用遮陽網(wǎng)透光率10%左右為宜。
5.4 通風管理
桑黃子實體在原基形成和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一定量的氧氣,適時通風。棚內氧氣不足,子實體顏色由亮黃色變暗黃色,并且生長的緩慢,影響其產(chǎn)量。根據(jù)實際情況,每日通風2~4次,每次30 min。
5.5 病蟲害防治
在桑黃菌生長過程,進行病蟲害防治,為減少病蟲害,選擇抗性強的菌株,盡量避免重茬或輪作,播種前土壤消毒處理,可減少病蟲害。
防治原則:預防為主,綜合防治。農(nóng)藥使用應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1276—2007 的規(guī)定。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農(nóng)藥品種,出菇期不得使用化學藥劑。
常見競爭性雜菌:發(fā)菌期間菌袋發(fā)生木霉、青霉、脈孢霉、根霉、酵母菌、鏈孢霉等雜菌污染,將污染段木袋清除培養(yǎng)室集中燒毀。同時加強通風,控制培養(yǎng)室的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
出菇期間發(fā)生細菌性褐腐病、褐斑病、畸形菇等生理性病害,將所有的子實體采收后,再使用符合NY/T 2798.5—2015 規(guī)定的農(nóng)藥進行防治,噴灑農(nóng)藥后,安全間隔期內不得采收子實體。出菇期發(fā)生蟲害,采用燈光誘殺、粘蟲板誘殺、糖醋液誘殺。
5.6 越冬管理
冬季防止雪大,棚被壓倒,防高溫、防蟲、防雜菌、防鼠工作,循環(huán)管理。
6 采收與加工
桑黃子實體生長較慢,段木袋栽,當菌蓋不再生長,并見有少量孢子散發(fā)時便進入子實體成熟期。一般從子實體形成到成熟 需要2~3年后,用尖刀從子實體基部一次性全部割下。
桑黃的加工,主要是干制。采用自然晾曬和烘干等方法干燥。干燥后的桑黃子實體經(jīng)過分級篩選,裝入塑料袋中即可銷售。
參考文獻
[1] 吳聲華.珍貴藥用菌“桑黃”物種正名[J].食藥用菌,2021(03):177-179.
[2] 戴玉成,崔寶凱.藥用真菌桑黃種類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4(05):1-7.
[3] 秦俊哲,王雪蓮,姚艷芳.桑黃子實體分化發(fā)育條件初探[J].食用菌,2008,30(1):31-32.
[4] 盧尚杰,李喜范,桑黃菌短段木栽培技術[J].食用菌,2009(4):43-44.
[5] 盧亨瓊.桑黃菌人工馴化栽培技術[J].食用菌,2015(5):56.
[6] 張文雋.桑黃菌液體發(fā)酵生理特性研究及其動力學模型建[D].西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