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應對頻繁的戰(zhàn)爭,采用各種方法增強自身軍事實力,修筑長城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齊、趙、魏、燕等國紛紛建起長城,楚國也不例外?!稘h書·地理志》載,楚國“有長城,號曰方城”。
雖然楚國長城的始建年代我們至今尚不清楚,但至遲在春秋中期,長城已經是楚國軍事體系里的重要部分?!蹲髠鳌酚涊d,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國軍隊伐楚,兵至陘山。楚國派將軍屈完前往交涉。面對整裝待發(fā)、士氣高漲的敵軍,屈完毫不示弱地說道:“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币馑际?,如果齊國使用武力,楚國有方城阻擋,漢水又是天然的護城河,對方人數再多,也毫無辦法。這場開戰(zhàn)在即的血戰(zhàn),就這樣在楚長城外被化解了。
隨著楚國疆域的擴張,楚長城也不斷增建。總體而言,楚長城大致分布于今河南省的伏牛山脈之中,從東、北、西三面環(huán)繞南陽盆地。《史記·秦本紀》載,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齊、魏、韓三國曾共同攻打楚方城,證明楚國的長城直到戰(zhàn)國后期還在發(fā)揮軍事防御作用。后來,隨著秦國兵力逐漸強盛,統(tǒng)一六國,楚長城也慢慢被人遺忘,隱沒在歷史深處。
21世紀以來,楚長城遺址逐漸被發(fā)現、認定。殘存的楚長城多以石塊、石板等砌筑,石材之間沒有黏合劑,全靠堆壘而成??脊虐l(fā)掘顯示,楚長城本體遺存內出土遺物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可謂中國迄今發(fā)現的最古老的長城遺存。
漢承秦制,繼續(xù)使用秦朝乃至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修筑的長城,并加以修補和延伸。在中國歷代長城中,漢長城最長,其東起遼東,經陰山、河西走廊,向西至渠犁(今新疆庫爾勒)。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擊破匈奴,漢武帝即在河西地區(qū)設武威、酒泉兩郡。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寧和交通線路的暢通,武帝決定“筑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以西”的邊塞亭障,修烽燧,筑河西長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又從“酒泉列亭障至玉門”,建張掖、敦煌兩郡。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繼續(xù)從玉門關往西修筑亭障,直到今天的羅布泊一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河西走廊長城防御體系。這條防線不僅守衛(wèi)著漢帝國的西北邊疆,對漢帝國長治久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保障了后世被稱為“絲綢之路”的交通大道暢通無阻,促進了漢朝與歐亞各國的交流。
漢長城從酒泉向西至新疆的部分,如今留下的遺存最多,保存情況也較好。因氣候干旱,少有雨水沖刷,許多夯土墻體仍然連貫完整。而在玉門關以西,長城主要以烽燧的形式出現,有的烽燧殘高達10米以上。
這些長城遺存,除了借助自然天險構筑起的連綿墻體,還注重障、塢、燧、關等各種設置與墻體的互相配合,“因地形,用制險塞”,在古代的政治軍事、中外交通等方面發(fā)揮過重要作用,近代以來受到無數學者的關注。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它東連酒泉,西接玉門,北靠黑山,南臨祁連,自古為河西第一隘,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于世。其雖是明代修筑,“天下雄關”的得名卻來自清代。現在的嘉峪關關城外,立有一塊3米多高的石碑,上有“天下雄關”4個大字,是清嘉慶年間嘉峪關總兵李廷臣所書。同治、光緒年間,名臣左宗棠駐扎肅州督辦軍務,其間親自查勘嘉峪關南北長城,修補豁口數處,并譽嘉峪關為“天下第一雄關”,這一美名也流傳至今。
清代西北地理要籍《秦邊紀略》稱嘉峪關“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從具體選址來看,嘉峪關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千米的峽谷地帶,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是天然的防守屏障,附近烽燧密集分布,可謂地勢天成,攻防兼?zhèn)洹?/p>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馮勝率兵攻克河西后,選址河西走廊中段,筑嘉峪關關城。關城平面呈梯形,西大東小,周長700余米,由外城、內城、甕城三部分組成,環(huán)環(huán)相套、壁壘森嚴。關城四隅皆建有角臺,臺上筑磚砌角樓。南、北城墻的正中筑敵臺,建敵樓。遠遠望去,整座關城樓閣高峙,碉堡林立,頗為壯觀。
“山羊馱磚”“冰道運石”“定城磚”等關于嘉峪關關城的傳說故事流傳至今,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關城修建之艱辛。
與嘉峪關在東西方向上遙相呼應的,是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其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北依角山,南臨渤海,因此得名。從高空俯瞰,在渤海與角山之間,有一條狹窄的通道連接著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這條通道就是遼西走廊,而山海關正好位于遼西走廊南部最狹窄處。這樣險要的地勢,決定了它必然會成為軍事重鎮(zhèn)。
在明代,山海關堪稱“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一旦被攻破,華北平原則門戶大開,無險可守。因此,為了保護都城安全,山海關修筑時間之長、工程之復雜、建筑之堅固,都是其他關隘難以比擬的。明王朝動員全國“竭盡四海之物力以奉榆關(山海關)”。
建關后的200多年,魏國公徐達、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等人先后在山海關修建和擴建防御工事,從最南邊的老龍頭,到最北邊的角山,建成了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7座城堡,形成了“七城連環(huán)、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tǒng),壁壘森嚴,固若金湯。從明代的軍事發(fā)展程度來看,山海關足以威震四方。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長城是修筑于崇山峻嶺之上的,但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的九門口長城是個例外。這段長城從山海關向北,延伸至南山,山下有一條寬闊的九江河。如何既不填平河道,又能讓長城過河呢?明人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了一種“過河城橋”。
過河城橋的外觀如一座巨型多孔石橋,橋墩前后設計成船頭形,以減緩水的沖擊力。城橋下的河床以大面積石板鋪就,石板之間以鐵件相連,用以穩(wěn)固城橋基礎,提高承重能力,人稱“一片石”。
歷史上的九門口城橋歷經數百年風雨,已然倒塌損毀。20世紀80年代,綏中縣文物部門組織了相關考古調查,考古工作者也對城橋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出橋墩及河床上的大片鋪石。現在的九門口城橋是結合發(fā)掘研究成果及地上遺存,在原址基礎上重建的。
與九門口長城類似,天津的黃崖關也有一段橫跨泃河的水上長城。原城橋修建于永樂年間,今已無存,現在的城橋為1992年重建。
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境內的黃花城水長城,湖水將三段長城自然斷開,形成“長城戲水、水沒古城垣”的奇特景觀。古老的長城與蕩漾的水波相互映襯,景致亦十分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