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戲曲,“湘”當有味。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它在形成過程中得到了三湘四水的滋育浸潤,具有湖湘地域的氣韻格調(diào)。為留存湖南戲曲影像,傳承保護戲曲文化,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舉辦了第六屆“鄉(xiāng)愁湘韻”湖南省攝影藝術展覽,讓觀眾從影像中尋找湘戲的記憶。
自2024年4月25日征稿以來,組委會共收到投稿作品4200余件。專家評審委員會對作品進行了初評和終評,最終評選出110件作品進行展出。其中,優(yōu)秀作品20件,入選作品90件。作品圍繞湖南戲曲傳承發(fā)展,生動展現(xiàn)了湘戲各劇種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魅力。拍攝者用鏡頭挖掘記錄活躍在城市、鄉(xiāng)村的各類演出團體的演出故事,用光影呈現(xiàn)演員的人生百態(tài)。作品內(nèi)容涵蓋湘劇、祁劇、辰河戲、衡陽湘劇、常德漢劇、荊河戲、巴陵戲、湘昆、長沙花鼓戲、邵陽花鼓戲、衡州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陽戲、花燈戲、儺堂戲、苗劇、侗戲共十九類劇種。這些劇種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湖南地區(qū)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戲曲形式,它融合了方言的韻味,流淌著濃厚的山野氣息,傳遞著湖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好照片要有好主題,更需要用攝影語言講出好故事。肖毅的《戲里戲外》,通過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戲曲愛好者臺上臺下的對比,描述了人們對戲劇文化傳承的愿景。向民航的《隱藏在大山深處的湘西儺戲》、周榮的《陽戲的鄉(xiāng)戲鄉(xiāng)愁》,則通過對故事的深度挖掘,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戲劇的傳承后繼有人。梁向東的《湖南昆曲·牡丹亭》,巧妙展示了湖南昆曲的形、神、韻、味,他運用人物的眼神、動作、水袖及服飾色彩,與人物內(nèi)心、演員表演和劇情相結(jié)合,使人物和畫面都生動了起來。孫波輝的《花豬司令》,記錄了長沙花鼓戲的演出場景,抓拍時機恰到好處,多位演員動作形成的剪影和專注的神情,反映出鄉(xiāng)村振興“領頭人”的自強不息。蔡穎異的《祁劇攔馬》則用一幅豎構(gòu)圖,完整地展現(xiàn)出演員精湛的表演技巧,將觀眾的視角中心聚焦在演員身上,色彩和光影的運用賦予了作品更強的視覺沖擊力。
蔣映杰的《外國學生學唱湖南花鼓戲〈張先生討學錢〉》詼諧幽默,讓人忍俊不禁。桂志強的《花鼓戲的魅力》展現(xiàn)了人們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戲曲的熱愛。雷清的《湘西辰河高腔》捕捉到了村民看戲時臉上的笑容,讓人看到了中國鄉(xiāng)村的幸福模樣。肖俊秋的《祁劇入鄉(xiāng)村》、唐芳芳的《田間地頭唱響地花鼓》頗具生活氣息。鄧宏鈺的《古村里的非遺》中,漁鼓唱響好日子,唱出了古村百姓喜迎佳節(jié)的歡樂氛圍。易鴻斌的《湘劇半床被子》是一部紅色教育的主旋律作品,通過舞臺光影、藍白對比和演員表演,喚起了觀眾對體現(xiàn)紅軍長征精神和軍民魚水情深的《半條被子》故事的回憶。
由絲路國家青少年攝影選手郭雅雯拍攝的反映民間藝人劉永安的《一個人唱一臺戲》作品,在這一屆入展作品中頗有意義。邵陽布袋戲歷經(jīng)350年風雨,傳承19代,至今仍保留著一個藝人一副戲擔的表演方法和藝術特色,藝人雙手同時扮演兩個以上角色,演員、角色、偶人一心多用,口哨、嗩吶、講話呼應自如,作者定格了布袋戲中惟妙惟肖的精彩瞬間。黃群的《常德漢劇薪火相傳》、黃滬舟的《邵東車馬燈》、王建文的《零陵花鼓戲走啰行啰》等入展作品,集中展現(xiàn)了戲曲演員唱、念、做、打精湛表演的舞臺藝術形象,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服裝、化妝、道具以及生動意趣共同成就了這些引人入勝的難忘瞬間。
攝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以其直觀、生動的表現(xiàn)形式,能夠在現(xiàn)場及時、準確地留住戲曲瞬間之美。我們希望通過舉辦攝影展覽,建立湖南戲曲影像資料庫,讓戲曲不再“曲終人散”。我們更希望用影像將湖南戲曲藝術記錄保留下來并通過整理研究,實現(xiàn)戲曲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激發(fā)更多的人對湘戲的熱愛與保護,共同推動湖南戲曲藝術的繁榮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