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世上,都是混混沌沌、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的,更不會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山有多陡,水有多深,不明世上萬事萬物的任何運行規(guī)律。
經過父母的無私哺育,經過各式各樣的教化,經過各種活動的體驗,經過與不同人的交往,經過對所見風景、所遇事件的觀察,一個人對紛繁復雜的世界便慢慢有所認識,有所清晰,有所拿捏,只是有些人快,有些人慢;有些人客觀,有些人主觀;有些人感性,有些人理性;有些人的認識與真相相符,有些人接近真相,有些人到老到死也沒能整出個明白,于是乎便擁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和感悟。
其實,人生的奧秘太玄奧,人生的運勢太難測,人生的故事太繁多,人生的體會太不同,人生的話題講不完,人生的探究掏不盡。古今中外,文學家們筆下的作品,只要是涉及人的題材,都無一例外不是反映不同人的命運,只是視角不同、表述不同、情節(jié)各異、長短不一、繁簡不一、起伏不一、深淺有別、啟人有異,卻很少有說出過人生完整而標準的答案,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有一千個人眼中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味道。
于是乎,出于不同的態(tài)度和情感,基于不同的認知與水平,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很多人便對人生提出這樣或那樣的看法,作出這樣或那樣的類比,產生出這樣或那樣的感悟,生發(fā)出這樣或那樣的感嘆,大有公說公有理、婆說理更高的架勢。
有人哀嘆人生之無常、之無定、之短促、之匆匆,便把人生比朝露、比夢境、比客居、比草木、比花朵,便有人生如夢、人生如寄、人生如葉、人生如草、人生如花、人生若朝露、人生若白駒過隙等等的說法。諸如這般的比,無疑有益于人們加強對自我的把控,提醒自己要去熱愛生命,珍惜時光,活好當下。
有人把人生看成一本書,書名是自己的名字,封面是父母賦予的,版式是自己設計的,內容是自己撰寫的,厚度是自己積淀的,深度是自己掘出的,高度是自己搭建的,色彩是自己描繪的,內涵有多深,完全由他人所品鑒。有些人的書,有看頭,有品頭;有些人的書,平平淡淡,索然無味;有些人的書,雜亂無章,草草率率;有些人的書,甚至被說成了精神垃圾。這種比法,提醒著人們,來到了這個世界就不可馬馬虎虎和無法無天,而是要用心用情去對待所遇到的各種人和事。
有人把人生比作唱歌,獨立而行、孤軍奮戰(zhàn)叫獨唱,有人幫襯、有人附和叫聯(lián)唱,共同登場、齊心協(xié)力叫合唱。音符準不準,節(jié)奏當不當,旋律妙不妙,聲響美不美,格調適不適,全在自我的表現和他人的配合。這樣的比法,提醒著人們,活在世上,既要學會獨處,又要駕馭群處,用適宜的獨處和群處,盡可能地把自己打理得抻抻敨敨和妥妥帖帖。
有人把人生比作詩,認為壯闊的表現是史詩,豐富的表現是交響詩,曠達的表現是自由詩,嚴謹的表現是格律詩,幸福的表現是抒情詩。這種比法,很有詩情,也很細膩,提醒著人們,人的表現都是會對他人產生影響的,但不管做出何種表現,都要遵循其應有的章法,不然就會鬧出不倫不類、非驢非馬和非僧非俗的笑話。
有人把人生比作畫,人在世上走,活成啥模樣,實則是在創(chuàng)作一幅長卷的史詩畫,有輪廓,有形象,有色彩,有故事,有情節(jié),有留白。所作的畫,有沒有品,美不美麗,協(xié)不協(xié)調,耐不耐看,爽不爽心,韻不韻味,全在別人的評價。這樣的比,無非是勸導著人們,要想活得有品位、有看相,不可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哪怕是那些細微的舉手投足。
有人把人生比作酒,少年時代是啤酒,苦澀而清爽;青年時代是香檳,浪漫而迷人;壯年時代是紅酒,清香而甘洌;中老年時代是白酒,辛辣味濃有余韻。這種比,有利于人們對人生每個階段特征的領會和理解,提醒人們應該懂得在不同的年齡段當有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和造化。
有人把人生比作茶,將人的一生濃縮于一壺茶水中,頭道是水,二道是茶,三道最精華,四道清甜韻味暇。既然是茶,人生就會有沉有浮,有起有落,沉浮是常事,起落是常態(tài)。既然如此,我們就沉時坦然,浮時淡然,起時從容,落時鎮(zhèn)定。這種比,有益于人們冷靜地去對待命運的進退留轉和跌宕起伏,順勢而為,不管遭遇何種情形都不失態(tài)、不極端、不亂方寸。
有人把人生比作旅行,一程風雨,一程風景;一程艱辛,一程收獲;一程遺憾,一程如愿;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無需自怨自艾,無需爭強好勝,無需留戀過往,無需害怕未來,只需且行且看且珍惜,享受過程,活好當下。這樣的比,提醒著人們,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要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學會發(fā)現身邊的美,抓住生命中的光,在受傷中去自愈,在經歷中去成長,在感悟中去成熟。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臺自編自導自演的戲,怎么編,怎么導,怎么演,完全是自己說了算,主角永遠是自己,演繹著生活的不易、事業(yè)的維艱和成功的喜悅,耐不耐看,全由觀眾去評說。這樣的比,提醒著人們,人活世上,要有主動權,就要學著當好自己的主人,掌控好自己的命運,不然人生的這臺戲就難有很好的呈現。
……
關于人生,這種比,那種比,只要不胡言亂語和癡人說夢,只要有根有據和自圓其說,只要經得起推敲和咀嚼,總有緣由,總有其味,總有其理,也總能給人這樣或那樣的啟迪,有益于用來指導和裝飾自己喜歡的生活。
在讀過一些書、受過一些教、走過一些路、爬過一些坡、見過一些人、看過一些景、遭過一些難、吃過一些苦、嘗過一些味之后,尤其是經過數十年的摸爬滾打,經歷過撞南墻、見黃河、登長城、找最北、見大海、遇風浪之體驗,有過不同國家生活體驗后越熱愛祖國的感受,有過傷過、痛過、喜過、樂過之回味,我對人生的混沌、迷茫、困惑,便慢慢有所厘清,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我曾把人生比作我大中華那博大精深而意蘊深長之大漢字。我認為,一個人的一生,不管有沒有意識到,也不管是有沒有自覺,其實其所做和所呈現的一切,哪怕是一舉一動,哪怕是一言一行,哪怕是一思一念,哪怕是一顰一笑,都是在寫著一個又一個的方塊字,給人觀看,給人理解,給人領會,給人評說。只是這人生之字的點、橫、豎、撇、捺、提、鉤、折,是由當事人的認知、志趣、意念、能力、風格、品質、資源、人脈、事業(yè)、平臺等元素所代表、所替代,平常眼里看不到,手腳觸不到,但能被悟性強的當事人想象得到、感覺得到,更是能被觀看人心靈的眼睛看到,而且看得很清晰、很形象、很真切。
所有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和表現寫著一個一個的大漢字,而且筆筆均有痕,劃劃皆算數,字字都明了。人要活得有品位、有價值、有意義、有意思,就要注意形象的打造,要理直氣壯地讓自己言行舉止多像那些意義積極的褒義字,少像那些形象難看的敗筆字,不像那些惹人非議和討厭的貶義字,即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那些不好不壞的中性字。
我曾把這一思考用“德與得”“誠與成”“為與位”“省與醒”“悟與誤”等70對諧音漢字分70篇予以了闡述,先是發(fā)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今日女報》等報刊,后于2019年底集合于書,正式取名為“人生如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沒想到,我的這一思考和比法引起了廣泛的共鳴,每篇文章都得到了廣泛轉載和閱讀,甚至還有十數篇被一些學校列入中學語文考試閱讀理解題?!度松缱帧芬粫霭婧缶尤槐灰挥≡儆。鹆藬狄匀f計讀者的關注,還引發(fā)了廣泛熱議并收到良好反響,成為很多人的枕邊書和工具書。
這便堅定了我對人生的進一步思索。我對人的本性、人的本能、人的能動、人的差別、人的升華、人的超越等進行了一番打量和思考。
我發(fā)現,人活世上,只要心智正常,都是有所向往的,都希望自己過得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快快樂樂,都希望衣食無憂愁,居行有保障,苦樂有人懂,困難有人幫,事業(yè)有成就。要是心性向好、向善、向上、向美、向陽,還會有志向、有抱負、有追求,希望自己得知識、得學問、得才干、得事業(yè)、得佳人、得功名、得地位、得實力、得民心、得榮譽、得稱頌、得尊重,過上自己滿意和他人羨慕的生活,體驗有尊嚴的感覺,享受精彩的人生。
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因果。我對這些向往與追求進行了一些梳理,對實現的方法與路徑做了一些理性的探索。人生的學問廣袤無垠,人生的話題總有講頭,里面的玄機與變數太多太多,而我眼光有限,才疏學淺,根本無法窮盡,也不可能做到窮盡。我只是從某一個層面、某一個切口、某一個視角,用“有一種××,叫××”的肯定判斷句式,將人生當有的一些品質分48篇文章做出了一些表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主張與看法。
人活世上,當有的東西必須有,才可健全,才叫無憾,既可讓自己滿意,也能得到社會的接納。但人的稟賦永遠是有差異的,別人能擁有的,你可能怎么努力也實現不了,你所達到的,別人也不一定能夠達得到,這也是事實,可這并不決定一個人的最終圓滿和優(yōu)秀,不能成為不進取、不奮斗而甘愿躺平的理由。人要活得圓滿和優(yōu)秀,更多的是靠后天的主觀努力,靠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靠自身不足之處的補充完善,靠揚長避短作用的最佳發(fā)揮,靠個人不斷的潛心修煉。
我著重就后天的修煉,選取了安然與守底、長久與留白、成功與堅持、成全與舍棄、成熟與分寸、風雅與讀書、高貴與謙卑、涵養(yǎng)與尊重、豁然與轉彎、活法與快樂、豐厚與簡單、進步與清零、進取與守拙、境界與知足、美德與厚道、美好與欣賞、美境與淡然、美麗與自信、魅力與教養(yǎng)、光芒與隨和、理解與換位、明白與糊涂、明亮與自知、命運與選擇、能力與獨處、奇貴與時間、氣概與大度、強大與磨礪、清歡與安靜、清醒與悔悟、實力與風趣、收獲與付出、順遂與感恩、偉大與堅強、未來與現在、溫暖與善良、信賴與靠譜、幸運與努力、修行與放下、修養(yǎng)與珍惜、學問與說話、陽光與微笑、硬扎與人品、智慧與低調、準繩與良心、自由與自律、志氣與自強、尊重與傾聽等48對關系,或者說選取我對人生課題的48個關注點,進行了考察與探討。我的這些表達,當然是一家之言,但言之用心,言之有據,言之負責,言之有理,言之成章。對每一個問題的探討,短者3000字左右,長者5000字以內,讀起來具有輕快之感,品起來具有哲思之味。盡管如此,這依然只是人生話題的一鱗半爪,依然難逃偏頗之嫌,依然只是拋磚引玉。
我把這些文章斷斷續(xù)續(xù)地通過《中國文化報》《新湘評論》《高中生》《湘江文藝》《文藝生活》等刊物拋向社會。也讓我沒想到的是,文章的瀏覽量或是閱讀數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大有一種“瓦片水上漂,漣漪泛泛起”的喜人景象,有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外驚喜。僅從我可感知的“新湖南”“紅網時刻”兩個新媒體平臺看,這些文章的關注者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千萬。在我微信朋友圈里,這些文章被推出的當天,多半還會出現手機霸屏的現象,微友們紛紛留言、點贊和轉載。像《有一種溫暖,叫善良》《有一種長久,叫留白》《有一種魅力,叫教養(yǎng)》等文,僅在“紅網時刻”一個平臺的瀏覽量就過千萬,《有一種修養(yǎng),叫珍惜》一文居然超過了1500萬。
更讓我感動的是,我的這些篇什推出后,還收獲了一批天南地北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惺惺相惜者,他們要么撰文予以肯定和贊賞,要么對文字進行深情的誦讀,開展有聲傳播,要么把這些分散的文章收集成冊,或用于自己平時翻看,或推薦給家中的子女用作作文寫作的參考與借鑒。還有不少單位或個人自媒體公眾號,不時地轉載我的這些文章用于擴大關注度,增多閱讀量。
這些數字和現象,確實激勵了我,鼓舞了我。這無疑是對我關于人生諸多觀點的一種認可和贊同,也是對一個人生思索者的最佳獎賞,讓我頗感欣慰和自豪。
這也生動地印證了我《有一種收獲,叫付出》一文的觀點:“收獲是得到,付出是失去,方向雖相左,但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相映生輝。只有少想得到,多作付出,舍得捧出自己的自由、真誠、純粹、大愛、心力和汗水,收獲才可不請自到,喜悅才可經常敲門?!蔽也荒懿挥X得,關于人生思考中自己所走過的心路苦旅、所有的投入與付出,都是值得的、無憾的。
有了這個喜人的基礎,在朋友們的鼓勵下,我把這個系列整理成冊并取名“人生當有”,正好與我曾推出的《人生如字》形成姊妹書,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兩本書加在一起,便形成了我對人生思考的一個集結,交由廣大讀者去評判,希望能給無窮無盡的人生話題探討開一扇新門,推一扇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