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聯(lián)合八達嶺特區(qū)辦事處等單位,共同發(fā)起“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開啟了社會集資修長城的先例。鄧小平和習仲勛為活動題詞,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紛紛捐款捐物……長城保護迎來“眾志成城”的嶄新局面,至今恰逢40周年。
40年前開展的“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帶來了怎樣的深遠影響?長城保護工作如何與時俱進?我們又應當怎樣認識長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價值?近期,本刊記者采訪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舒小峰。
記者:長城作為我國著名文化遺產(chǎn),在世界古跡遺址中具有怎樣的獨特地位和重要價值?
舒小峰:長城分布于我國15個省區(qū)市,建造持續(xù)時間超過2000年,是我國現(xiàn)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chǎn)。長城不僅是我國體量最大的文物,而且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人工建筑物,從古至今,沒有并列。
長城并不是我國所獨有的,英國有哈德良長城,總長度為117公里,還有安多尼長城,總長度約59公里,再加上德國境內(nèi)總長度約550公里的日耳曼長城,共同組成了古羅馬時期的長城防御體系。這是古羅馬為防止蠻族入侵而建造的防御體系,如今也已經(jīng)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但是它的長度比我國的長城短得多,117公里、59公里、550公里加在一起,也沒有超過1000公里,而我國的長城,僅秦漢長城就有3000多公里,明代長城更長,達到了8000多公里,還有其他歷史時期的長城。
可以說,我國長城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軍事防御體系,是人類在地球上建設的體量最大的建筑物,不僅是宏偉壯麗的建筑奇跡,更是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景觀。作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典型建筑遺存,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領域擁有十分突出的價值。
記者:我國長城保護的重點是什么?當下我國的長城保護工作還有哪些亟待提升的空間?
舒小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長城保護中采取的一項特別重要的措施,就是把長城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只有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才能夠受到文物保護法的保護,才能不被破壞,或者在被破壞后,責任人才能受到懲處。如果不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就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受國家保護,長城符合這一條款;第三條規(guī)定,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根據(jù)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依據(jù)這兩條法律規(guī)定,自1961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很多地區(qū)的長城點段被陸續(xù)確定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比如,山海關、八達嶺、嘉峪關和居庸關,都于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我們應當明確,長城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只是一些重要的點段,還有一些點段被公布為省級、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80年代,長城已經(jīng)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但是在我國的文物保護法范疇內(nèi),有一些長城點段并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不是省級、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對這些點段實施保護時,法律效力會低得多。
記者:伴隨時代發(fā)展,我國對長城保護的認知也在不斷提升,可否請您結合實例談一談我國長城保護的發(fā)展歷程?
舒小峰:我國對于長城本體及其周邊配套設施的保護,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不斷提升對長城本體和附屬設施的保護級別,是這些年來我國長城保護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內(nèi)容。
以司馬臺長城為例,著名長城專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曾說:“司馬臺長城是明長城中最美的長城段?!彼褂昧撕芏嗝烂畹脑~匯來形容司馬臺長城,但是司馬臺長城并沒有在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直到20多年后的1984年,才被北京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么有名、這么重要的長城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jīng)到了2001年。
著名的慕田峪長城同樣,它的名氣也很大,每年接待數(shù)量眾多的國內(nèi)外游客,還接待了很多重要的外賓,也是直到1984年才公布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才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司馬臺長城還晚5年。
縱覽我國長城保護的歷程,首先是把長城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其次是把低級別的保護提升為高級別的保護。有了明確的身份,長城才能夠得到相應級別的有效保護。
記者:40年前開展的“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為我國的長城保護帶來了怎樣的深遠影響?
舒小峰:40年前的“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40年來,我國的長城保護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
40年前的1984年,這個時間非常重要。我國長城由政府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活動開展3年后的1987年。在此之前,我國對于文物保護的重視是不夠的,對于文化遺產(chǎn)保護國際組織的了解是不多的。改革開放以后的20世紀80年代,國家才顧及文物保護。如今,僅北京市的文物保護行政經(jīng)費就已經(jīng)達到每年10億元的額度,其實用于文物保護的專項資金遠不止于此。
正是當年《北京日報》《北京晚報》振臂一呼發(fā)出號召,全國人民紛紛響應,才使長城保護得到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和支持?!皭畚抑腥A 修我長城”活動的開展,令國家有關方面注意到長城保護的重要性,不僅黨和國家領導人欣然題詞,全國人民也都踴躍參與。自此之后,我國才開始大規(guī)模、成建制地修繕長城,很多工作都是從那時開始啟動、推動、開花結果的。應當說,提高社會各界的長城保護意識,《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作為負責任的媒體,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到2019年,北京市有長城的區(qū)都設立了長城保護員隊伍。長城保護員經(jīng)過培訓以后正式上崗,發(fā)揮著重要作用?,F(xiàn)在,我國由政府主導、文物部門負責、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長城保護大好局面已經(jīng)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