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教材中蘊含大量的課程思政元素?;赑BL教學法,教師應潛移默化地將科學本質觀以及科學家的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等元素融入物理教學,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PBL模式;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1"問題的提出
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學生的教育應采用綜合教育的理念。正所謂“育人”先“立德”,中學生正處于形成三觀的關鍵時期,物理教學在注重對學生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等方面培養(yǎng)的同時,對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培養(yǎng)也同樣不可或缺。[1]而將課程思政融入物理教學中是一種很好的立體化的培養(yǎng)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不僅蘊含著物理理論的發(fā)展歷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觀;而且承載著我國眾多科學家的奮斗事跡與突出貢獻,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同時,它還展示了我國先進的發(fā)明與工程技術成就,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社會責任感。[2]將課程思政與物理教學相結合,可以幫助物理教學從知識傳授維度上升到價值引領層面,從而更好地完成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2"課程思政融入物理教學的策略
2.1"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即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主張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以問題鏈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見圖1)。這種教學方法所強調的是對學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3]其核心在于問題鏈的設計須以真實生活情境為主線,通過這條主線將各個情境串聯(lián)起來,并利用精心策劃的問題在關鍵節(jié)點上給予學生引導,問題的難度須由淺入深,且各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須緊密相連。
2.2"融入課程思政的PBL教學法
課程思政需要將價值塑造融入到知識傳授和能力思維的培養(yǎng)之中。[4]融入課程思政的PBL教學法如圖2所示。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教師就應該明確本節(jié)課要達到的價值高度,因此,教學的具體目標中自然而然地會包含價值塑造這一重要的育人維度。而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應更多地與我國科學家的事跡、科技發(fā)明、科技工程案例相結合。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既要注重學生邏輯關聯(lián)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又要注意融入思政教育。最后,教師的點評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評估與反思,還應該對之前創(chuàng)設的情境與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明確點出本節(jié)課所蘊含的思政價值。
3"PBL模式下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究
3.1"教學目標
本節(jié)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第五章第4節(jié)“核裂變與核聚變”。[5]依據(jù)《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并結合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本文對“核裂變與核聚變”的教學目標進行了分解,具體如表1所示。
3.2"教學設計
“核裂變與核聚變”的教學設計如表2所示。
4"反思與建議
PBL模式下將課程思政融入中學物理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4.1"充分挖掘教材、生活中的思政元素
要在物理課程中融合課程思政,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物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理論發(fā)現(xiàn)歷程、科學家的勵志故事以及物理技術的最新應用實例,教師可以找到這些內容的思政切入點,結合當前科技發(fā)展的動態(tài),幫助學生在深入理解物理知識的同時更好地領悟思政思想。例如,在講“熱力學第二定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兩種表述的發(fā)現(xiàn)歷程,讓學生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講“電能的輸送”時,教師可以補充我國的特高壓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在講“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時,教師可以講述盧瑟福根據(jù)實驗推翻了“西瓜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4.2"注重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思政相結合
在物理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元素,應當同時聚焦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思政思想的滲透。這兩者相輔相成,而非相互排斥或此消彼長。在實踐中,應明確本節(jié)內容所應達成的物理學科目標與思政目標,并將二者有機融合,形成最終的教學目標。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的設計更應注重物理教學的邏輯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而最終的交流和點評環(huán)節(jié),既是對本節(jié)課思政思想的總結,也是對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培養(yǎng)。
4.3"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設計、交流點評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PBL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情境創(chuàng)設和問題鏈的設計,而交流點評環(huán)節(jié)則是課程思政的點睛之筆。這些環(huán)節(jié)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情境創(chuàng)設應關注科技前沿,多選擇些與生產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情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與認同感。問題設計在注重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也可以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化“內隱”為“外顯”。最終的點評環(huán)節(jié),尤為考驗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要求教師以最凝練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闡述科學哲學思想,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成立德樹人的總體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武寄洲,李鵬,李志堅,等.“原子物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xiàn)路徑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9):33"-37.
[2]趙寧.“課程思政”融入初中物理課堂的育人價值[J].物理教學,2022,44(11):39"-42.
[3]呂磊. PBL導向下“力的分解”的課堂教學[J].物理教師,2019,40(8):13"-16.
[4]譚麗花. PBL模式在初中物理復習教學中的實踐意義——以“基本電路的專題復習”教學為例[J].中學物理,2022,40(22):50"-52.
[5]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 物理 選擇性必修 第三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9"-12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