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嚴寒尚未退去,我緩步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江南冬春之交,特有的雨水細細飄灑,落入一個個水洼中,泛起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河中的粉墻黛瓦與兩岸的行人,也在氤氳的煙雨中碎成了斑駁的色彩。一陣寒風(fēng)迎面吹過,驟降的溫度彰顯著寒冬的余威。
隨波行進的烏篷船在江南水道上搖著蘭槳,劃開斑駁的色彩,水汽浸透著兩岸的粉墻黛瓦,梨花樹下梨花香,梨花香處香斷腸。偶爾發(fā)現(xiàn)一兩朵早開的梨花,卻也抵不過寒冬的摧殘,最終無力地落下,伸手拈起殘落的花瓣,抬眼望向濃厚的烏云。春,在哪里?
走入精致的園林,經(jīng)過蜿蜒曲折的長廊,穿過小巧玲瓏的別院,枯藤無力地附著在蒼白的院墻上,在稀疏的花木中穿梭而過,花木深處,一縷淡淡的香氣在空氣中輕輕暈開。
那是一種很奇特的味道,帶著冬日特有的冰冷,卻讓人感到一絲暖意,似乎能從那香氣中感到絲絲甜意,若有若無,還有一絲神秘。
那是誰的夢呢?我不由得腳步微頓。
青石板的地面微微有些濕潤,江南的煙雨已悄然散去,但空氣中仍駐留著濕潤的水汽,那一縷冷香也顯得更加清新。
眼前一位羅衣翩翩、淡脂淺眉的佳人,一頭烏黑的秀發(fā)向上綰起,一支梅花木簪,隨意又恰當(dāng)?shù)攸c綴著,朱唇輕啟,流出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音韻。她撐著傘緩緩走過時光流轉(zhuǎn),在她的身后,幾個正在蹣跚學(xué)步的孩童,被這溫婉的聲音觸動,咿呀著學(xué)出一段離調(diào)的樂曲。順著他們腳下的落紅向前看去,兩鬢斑白的老人正坐在小巧精致的八角亭中,倚著已落漆的朱紅亭柱,說著吳儂軟語,感慨著滄海桑田,白云蒼狗。在亭邊是一樹盛開的桃花,雖被雨水打掉了一些,還剩下一些在枝頭上,繼續(xù)顫顫巍巍地開放著。
金烏西墜,月上枝頭。
月,像一只嫵媚的眼,靜看滿樹桃花,滿庭落芳,以及滿園春色。
落花隨波流轉(zhuǎn),自在的月色更加溫婉動人,照耀著爬上墻的新藤,雪白的墻壁把它從枯藤中冒出的嫩芽襯托得更加顯眼。兩岸的垂柳也在細雨之后,以綠點綴,那樹含苞待放的梨花也已悄然綻開。
窗邊的幾案上,一縷茶香幽幽地、婀娜地飄散,繞過幾案,從碧青色的窗紗間透了出去,與窗外的夜色融為一體,那藍色的青花瓷中,泡的正是一杯碧螺春。
細雨點灑,清香四溢,吾在江南等春來。
(指導(dǎo)老師:馬曉霞)
創(chuàng)作感言
在寫作中,我將“江南”與“春”通過水鄉(xiāng)特有的景物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移步換景的手法來突出“尋”,行文要有波瀾,拋開平鋪直敘,合理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渲染一種理想的氛圍,然后峰回路轉(zhuǎn),帶給讀者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全文運用設(shè)問的手法,吸引讀者的好奇心;運用比喻和想象,抓住景物的特點,與春相關(guān)聯(lián);通過嗅覺、視覺等來引出下一處春景;通過細節(jié)的描寫和色彩的對比來勾勒出一幅幅畫卷。若只寫景便過于單調(diào)了,便在其中點綴些人物,通過耄耋老人和稚氣未脫的孩子的對比,從側(cè)面襯托出春意盎然。最后,嘗試運用高級的詞語與新穎的語句,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