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現(xiàn)行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框架下,本文深入探討了如何對單元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及教學評價進行多維統(tǒng)整,旨在通過這一策略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實踐性、整體性,促進其知識、能力的結構化生成,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整體教學為例,詳細闡述了這一教學理念的實踐路徑及其成效。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單元整體教學 統(tǒng)整 結構化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diào),教育教學活動應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強化學科實踐,倡導“做中學”及主題化、項目式學習,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基于統(tǒng)編教材的雙線組元形式,對單元教學進行多維統(tǒng)整,并以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統(tǒng)整教材內(nèi)容,形成核心任務
1.單元文本分析
本單元包含三篇現(xiàn)代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以及“整本書閱讀”推薦名著《朝花夕拾》。這些文本通過回憶往昔的人、事、景、物,展現(xiàn)人物形象,抒發(fā)作者情感,體現(xiàn)了散文的獨特魅力。同時,單元寫作訓練聚焦于“寫作要突出中心”,通過具體例文引導學生理解如何圍繞中心選材與組織內(nèi)容。
在語文要素方面,本單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默讀技巧,還強調(diào)梳理文章內(nèi)容、概括中心,并特別關注標題、開頭、結尾及關鍵語句的作用。
2.提煉核心概念
本單元內(nèi)容可歸屬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與聯(lián)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與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審美體驗,并學會欣賞、品味作品的語言、形象,交流審美感受,體會作品的情感與思想內(nèi)涵?;诖耍P者提煉出兩大核心概念:一是回憶性散文需選擇能表現(xiàn)人物特征的事件來展現(xiàn)人物性情與品質(zhì),二是借助關鍵詞句把握文章大意。
3.確定情境任務
圍繞單元人文主題及語文要素,筆者確定核心任務為“完成習作《我的老師》”,并通過布置班級“學習園地”中的“人物小像”專欄展示學習成果。具體分解為以下子任務:
(1)課文學習:用表格梳理回憶性散文的典型事件、人物特點及作者情感,歸納寫人技巧;同時整理《〈論語〉十二章》,理解修身與為學之道。
(2)專題討論:圍繞尊敬老師、珍惜學習機會等主題展開討論,深化認知。
(3)完成習作:通過“我‘畫’你猜”游戲,選擇熟悉的人物進行“畫像”,并撰寫習作《我的老師》。
(4)布置班級:挑選優(yōu)秀作品,布置“學習園地”專欄。
二、統(tǒng)整讀寫活動,開展主題學習
1. 細化課時安排
基于單元任務群,筆者細化課時安排如下:
課段1:閱讀與梳理(2課時),涉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三篇回憶性散文的學習,通過默讀梳理基本內(nèi)容,初步認識明師形象。
課段2:鑒賞與探究(2課時),采用比較閱讀方法,比較寫人技巧,領略明師風采,理解作者情感。
課段3:遷移與運用(3課時),閱讀《〈論語〉十二章》和《朝花夕拾》,遷移寫人方法,聆聽明師教誨。
課段4:表達與交流(2課時),以讀導寫,學習如何突出中心進行寫作,書寫身邊的明師形象。
2.落實學習活動
以課段2為例,筆者設計了以下具體學習活動:
(1)主問題引導:提出諸如“怎樣圍繞中心選材與組織內(nèi)容?”“作者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探究。
(2)小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分組討論,通過交流理解與感悟,共同解決疑惑。
(3)展示與評價:邀請學生代表分享學習成果,教師及同學給予及時反饋與評價,促進學習成果的共享與提升。
3.學段螺旋上升
遵循由淺入深、由學到用的原則,筆者在不同學段合理設計了學習內(nèi)容與形式。例如,在課段3中,學生需結合前期學到的寫人技巧,閱讀《朝花夕拾》并積累新的寫人手法;隨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如何寫出人物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小論文。這一過程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還促進了其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三、統(tǒng)整評價形式,有效促學促教
1. 宏觀評價方案
為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筆者制定了單元整體教學評價方案(如表1所示),從宏觀角度考量各素養(yǎng)模塊的評價要求與方式。通過設計評價量表,教師在不同課段即時觀察,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典型表現(xiàn),以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即時反饋。
表1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整體教學評價方案
[評價指標 評價要求 評價方式 知識積累 熟練運用默讀的方法進行閱讀;構建關于如何寫出人物特點的知識 設計量表,對默讀的速度、方式,獲取的信息量等進行合理評價;完成知識圖式建構 思維品質(zhì) 深度思考修身、為學的價值意義 設計量表,對小論文的完成情況進行合理評價 表達交流 借助實物投影、PPT等方式作主題展示;能在討論會上積極發(fā)言、準確流暢表達 設計量表,對展示、討論時的表現(xiàn)進行合理評價 寫作能力 抓住人物特點,并能準確寫出 編制作文標準,評價典型事例、描寫手法、人物特點 語文實踐 在具體情境任務中表現(xiàn)綜合能力 參與布置“學習園地”中的“人物小像”專欄,力求有創(chuàng)意 ]
2.微觀評價工具
針對具體環(huán)節(jié)任務,筆者設計了微觀層面的評價工具,如“寫作能力”模塊的評價量表(表2),提前告知學生評價方法及標準,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形成客觀、合理的評價結果。
表2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寫作要突出中心”評價量表
[評價指標 評價要求 自我評價
★★★
★★ 同伴評價
★★★
★★ 教師
建議 星級
評價 評價
描述 星級
評價 評價
描述 材料
選擇 圍繞中心選擇合適的材料,并對選定材料進行剪裁加工;合理安排先后次序,有貫穿全文的線索 詳略
安排 安排好內(nèi)容的主次和詳略 技巧
運用 采用具體的方法、技巧突出中心,如開門見山、篇末點明題旨、前后呼應、鋪墊渲染、抑揚對比等 語言
表達 語言通暢,有細致描寫,能營造出畫面感,并恰當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
通過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及教學評價的多維統(tǒng)整,本單元整體教學得以有效開展。這一教學策略不僅促進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實踐性、整體性體驗,還顯著提升了其知識積累、能力發(fā)展水平及思維品質(zhì),為未來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