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則學生“調座位”的故事讓我感觸頗深。那個學生(后文以小A代之)剛上七年級時,又瘦又小,性格偏內向,交際能力有缺陷,沒有人愿意和他做同桌。他的班主任也很苦惱,給他分配的同桌沒幾天就會投訴。怎么辦呢?學生的問題還得交給學生解決,他們班開了一個主題班會,征求全班同學的意見。一番討論之后,他們決定用“抓鬮”的方式給小A每天配同桌。被“選上”的同桌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在專用日記本“小A成長記”中記下這一天小A的亮點。日子一天天過去,同學們不知不覺間開始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小A。小A越來越快樂,同學們也越來越友善,小A還交到了幾個好朋友。小A漸漸覺得,班級生活越來越有趣了;同學們也漸漸覺得,學校生活,每一天都是那么令人期待。后來,小A順利考進了一所還不錯的高中。
教育無小事。教育者的眼睛,需要看到學生心理變化的階段性特點。相比于小學六年時光,初中三年學習節(jié)奏稍顯急促,課程也更多。學生從先前的“熟人社會”來到初中重新組合的班級,一下子無法適應,就會把很多情緒埋在心里,和自己以及他人的沖突也會愈演愈烈。此時,需要教育者及時進行疏導。另外,教育者還要有一定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基礎,明白七年級是磨合期,八年級是反彈和爆發(fā)期,九年級是反轉和歸航期,要根據(jù)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進行引導。
上文故事中,小A的班主任是位新入職的教師,在同理心的驅動下,能設身處地為小A著想,找到了問題的源頭和解決方法,讓小A敞開自己,接納同學,也讓同學敞開自己,接納小A。其實,這就是讓全班所有學生各自去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就是教育者不斷思考形成的教育智慧。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很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對子女的影響,他們認為孩子進了學校才能接受教育,拿到書本才能開始學習,殊不知,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書本。陪伴者,也需不斷積淀教育智慧,更新教育理念,調整教育行為。
立人的教育,始終是愛的教育。品格、智慧和情感是構建教育大廈的奠基石。人是自然人、社會人和道德人的統(tǒng)一體,只有外在環(huán)境與內在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才能健全一個人的心智。小A的班主任沒有在分數(shù)上用勁,沒有在表彰上用力,更沒有在物質上用謀,而是用欣賞的眼光和激勵的文字去感化每一個學生。教育是育人的行動,那么,就讓我們求知,向上伸展;讓我們厚德,向下扎根。
總之,我們要眼中有講臺,心中有學生,堅定地走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