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框架,系統(tǒng)分析了荊楚文化的傳統(tǒng)內涵及其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表達特點。采用文本分析、圖像解讀和聲音及視頻元素分析等方法,綜合評估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在新媒體平臺中荊楚文化表達的多模態(tài)特點和文化含義,提出了一系列荊楚文化創(chuàng)新表達策略與實踐,旨在提升其在數字化時代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利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促進荊楚文化的現代傳播,不僅能夠豐富其表達形式,增強文化傳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為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全新視角。
關鍵詞:文化傳播學;荊楚文化;多模態(tài)分析;新媒體平臺
中圖分類號:G127;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768(2024)05-0014-06
收稿日期:2024-03-20
基金項目:2023年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多模態(tài)審美批評話語分析視域下‘荊楚’文化傳播研究”(23Y027);荊楚理工學院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成果;2023年荊門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專項課“學生外語數字化敘事促進荊楚故事國際傳播的路徑研究”(DSZJ23014)
作者簡介:王嬌艷(1981-),女,湖北當陽人,荊楚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外語教學研究。
當前,新媒體平臺的興起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它們以其獨特的互動性、即時性和多樣性,重塑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也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途徑。
荊楚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色?,F有研究多聚焦于荊楚文化的傳統(tǒng)藝術表現形式 [ 1 ]、歷史發(fā)展[ 2 ]及其哲學思想[ 3 ],這些研究為我們深入理解該地區(qū)文化遺產提供了寶貴資料。然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荊楚文化的傳播和表達形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機遇。盡管一些學者已開始關注新媒體背景下的文化傳播問題,但對荊楚文化如何在新媒體平臺上實現多模態(tài)創(chuàng)新表達的研究尚顯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框架,通過對荊楚文化在新媒體平臺表達的系統(tǒng)分析,旨在揭示其多模態(tài)創(chuàng)新表達的策略與實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全新視角。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為理解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文化創(chuàng)新表達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一方面,Bateman[ 4 ]等認為當前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體現出明顯的跨學科性,其與傳播學、認知科學、語言學等學科交叉,成為解決不同學科研究問題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眾多學者開始探究新媒體環(huán)境中傳播方式與意義建構過程的新特征,以及多模態(tài)話語傳播與社會文化發(fā)展之間的互動關系[ 5-6 ]。在新媒體平臺上,這些模態(tài)相互作用,共同構建出豐富多維的文化表達方式。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深入探討荊楚文化內涵和特點,將其歷史文化價值與新媒體平臺的創(chuàng)新傳播相結合,著重分析了其在文字表達、圖像符號、聲音和視頻元素等方面的多模態(tài)話語實踐,同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表達案例進行詳細分析,突出展示了荊楚文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創(chuàng)新表達策略,以及如何通過多模態(tài)特征表達深層文化含義。由此,不僅豐富了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在新媒體文化研究領域的應用,為傳統(tǒng)文化在新媒體平臺的創(chuàng)新表達和傳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實踐指導。
一、荊楚文化概述
荊楚文化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而聞名于世。 從歷史來看,荊楚地區(qū)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有著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楚文化、三國文化等,這些文化元素在當今仍然對地方文化產生著重要影響。從獨特的地域風貌來看,荊楚地區(qū)地形復雜,自然景觀秀美,如武當山、長江等風景名勝,這些地理環(huán)境為荊楚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獨特的地域資源。作為長江流域的交通要地,其歷史上曾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此外,荊楚地區(qū)民風淳樸,民俗文化豐富多樣,如楚劇、湖北花鼓等傳統(tǒng)表演藝術,以及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展現了荊楚人民的獨特情感與生活方式。
作為一種多元性的典型地域文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歸納了荊楚文化的基本特質, 如從地理位置與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荊楚文化的精神亦被總結為卓然不屈的自強進取精神、廣采博納的開放精神、多元價值取向的兼收并蓄精神、不拘禮法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好勇斗狠的拼斗精神[ 2 ]。從內涵上,主要表現在愛國愛鄉(xiāng)、崇尚革新、兼容開放、經世致用、機智狡巧、剛悍勁直、尚武好勇、崇尚奢靡、多元并存這九個方面[ 7 ]。還有學者提出荊楚文化的精神特質主要表現為:神秘性、浪漫性與創(chuàng)新性[ 1 ]。
由此,通過對荊楚文化歷史、地理和精神特質的深入解讀,可為進一步探究荊楚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創(chuàng)新表達提供理論基礎、豐富的文化背景和內容。
二、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框架
(一)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內涵
模態(tài)是指話語或事件中所涉及的符號資源,如語言、視覺、聲音等[ 8 ]。作為社會符號學的一個應用型分支,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主要以當代語言學家 Halliday[ 9 ]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旨在理解和解釋多種媒體形式中的信息交流。它結合了語言學、視覺文化、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以深入探索語言、圖像、聲音等多種表達形式在交流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在研究中,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不僅關注單一媒體形式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探討多種媒體形式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建意義和傳達信息[ 10 ]。
Norris[ 11 ]認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釋多種媒體形式之間的互動關系。他認為,人們在交流和表達時往往不只是通過語言文字,還包括圖像、聲音等多種形式。這些形式相互作用,共同構建出豐富而復雜的意義。例如,在廣告中,圖像、聲音和文字通常相互配合,共同傳達產品的信息和情感色彩。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通過對這些不同形式的分析,揭示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建特定的意義[ 12 ]。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強調語境和社會文化背景對多種媒體形式的影響,學者們普遍認為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會影響人們對媒體形式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在進行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時,需要考慮到語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并將其納入分析框架,由此,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多種媒體形式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意義和影響[ 13 ]。
(二)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與文化創(chuàng)新表達
在實際應用中,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常常運用于廣告、媒體報道、網絡文化等領域。通過對這些媒體形式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信息傳播的機制和規(guī)律,從而為改進媒體傳播策略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4 ]。此外,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也常用于文化研究領域,幫助研究者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聯系,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有學者提出,通過建立多種符號模態(tài)之間或隱或顯的相互聯系,新媒體跨文化傳播話語得以形成意義連貫的敘事整體,以多模態(tài)協(xié)同配合的方式有效提升其敘事效果,從而實現高效的傳受交際[ 15 ]。有學者以《舌尖上的中國》為系列紀錄片視頻為語料,從文字、畫面、聲音三個層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及其話語建構策略進行多模態(tài)分析,解讀了飲食文化所折射的家園認同、“禮”性和諧、歷史傳承、多元共存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并指出多模態(tài)話語語料能以知識——意識——能力的發(fā)展路徑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認知分析、表述與傳播交際能力[ 16 ]。
三、荊楚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
(一)文字表達特點和內涵分析
荊楚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展現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多模態(tài)話語,其中文字表達作為一種主要的傳播形式,在國際傳播視角下具有獨特的特點和內涵。
1.文字表達的多模態(tài)特點
荊楚地區(qū)擁有豐富的方言和語言文化,如楚方言、湘方言等,這種語言多樣性在文字表達中得以體現。在新媒體平臺上,荊楚文化通過多種方言文字的運用,展現出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吸引著觀眾的關注。此外,荊楚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著名詩人李白、屈原等都出生于此地,其詩詞作品被廣泛傳頌。荊楚文化通過文字傳承和弘揚其文學遺產,以詩詞、散文等形式展現荊楚地區(qū)的文學風采,為國際觀眾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荊楚文化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和象征,如楚文化的龍舟節(jié)、荊楚大鼓等,這些文化符號在文字表達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通過在新媒體平臺上發(fā)布相關文字內容,荊楚文化得以通過符號化的方式向觀眾展示其獨特的文化形象和內涵。如湖北文旅局的官方抖音號,多次以圖文混排的方式向受眾傳播相關信息,以詩說荊楚、荊楚美景等25個涵蓋荊楚文化的特色主題,詳細介紹了荊楚文化。
2.文字表達的內涵
一是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融。在新媒體平臺上,荊楚文化的文字表達既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現代元素,呈現出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融之美。文字內容既有古詩詞傳統(tǒng)的優(yōu)美韻味,又融入了當代人的生活情感和社會體驗,使得荊楚文化在傳播中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例如,荊楚地區(qū)的文化傳承者,尤其是非遺傳承者,常常結合當代流行文化元素,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字內容,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如非遺剪紙傳承人江小魚,運用傳統(tǒng)剪紙手法,結合現代元素,創(chuàng)作的圖文并茂的剪紙教程,單篇播放量達3.8萬次。
二是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荊楚文化的文字表達常常能夠觸動人心,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通過文字表達荊楚地區(qū)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人文景觀,荊楚文化得以與受眾建立起情感聯系和文化認同,促進了跨文化交流與理解。例如,在董宇輝“與輝同行”的抖音帳號中,共有88個與荊楚文化相關的視頻,其中《行吟中的湖北》,不到兩分鐘的視頻,包含了神農、俞伯牙和鐘子期、春秋戰(zhàn)國的屈原、三國的群英會、崔浩、李白、蘇東坡等歷史人物描述。在符號資源運用上,視頻通過場景描述中的多模態(tài)內容嵌入,輔以字幕解說。鏡頭前景位置以圖片播放,顯示出其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模態(tài),由此引發(fā)觀眾對當地文化的情感認同,視頻點贊10萬余次,共有8832條評論,還有不少國外友人表達了對湖北的向往之情,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7 ]。
三是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荊楚文化的文字表達在新媒體平臺上展現出了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通過文字內容的多樣化表達,荊楚文化向觀眾展示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元的文化形態(tài),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和體驗荊楚文化的窗口。例如,《湖北日報》官方帳號發(fā)布的有關荊楚地區(qū)民間傳說和故事的文字內容,使觀眾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俗風情,促進文化交流。
(二)圖像符號的文化功能
圖像符號作為新媒體平臺的重要元素,承載著荊楚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新媒體平臺上,荊楚文化的傳播不僅僅通過傳統(tǒng)的文字敘述,更是借助圖像、視頻、音頻等多模態(tài)話語形式,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面貌。這些形式相互交織,共同構建了一個立體、動態(tài)的荊楚文化世界。通過精心設計的圖片、插畫和攝影作品,荊楚文化的獨特元素如楚地風光、歷史遺跡、民俗風情等得以生動展現。這些圖像符號不僅具有視覺沖擊力,還能夠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使荊楚文化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現。圖像符號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不僅展示了荊楚地區(qū)的文化內涵,還促進了文化認同和跨文化交流。
首先,圖像符號可以傳達荊楚文化的地域特色。例如, 荊楚地區(qū)擁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通過圖片展示楚地的山水風光、歷史遺跡和民俗風情,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荊楚文化的獨特地域特色。通過這些圖像符號,觀眾可以感受到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其次,圖像符號還可以傳達荊楚文化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精神。例如,宗廟壁畫、楚帛畫、帛書等符號、神話等文學作品展示了楚地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的奮斗歷程和文化積淀,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荊楚文化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精神。通過這些圖像符號,觀眾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荊楚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可以向國際觀眾展示其獨特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傳統(tǒng),引發(fā)觀眾對荊楚文化的興趣和關注。
此外,圖像符號還可以傳達荊楚文化的社會價值。例如,湖北博物館的官方帳號以專題形式展示了歷史上楚地人民的勤勞智慧、勇敢創(chuàng)新等優(yōu)秀品質,這些品質是荊楚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通過這些圖像符號,觀眾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荊楚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在新媒體平臺上,荊楚文化的圖像符號呈現出多樣化、豐富性和文化含義的特點,通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其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和價值。
圖像符號的運用不僅僅是對荊楚文化的展示,還需要進行文化符號的解讀與意義探索。通過對圖像符號所代表的文化符號和象征進行解讀,可以深入探索荊楚文化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傳播荊楚文化。未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推進,荊楚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圖像符號表達將更加多樣化和立體化,為推動地方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聲音和視頻元素在荊楚文化表達中的角色分析
新媒體時代,聲音和視頻元素作為重要的傳播形式之一,在荊楚文化的表達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聲音和視頻元素的運用,荊楚文化得以在新媒體平臺上展現出更加生動、多樣的形象,吸引著觀眾的關注和參與。
1.聲音和視頻元素的多模態(tài)特點
首先,傳統(tǒng)音樂是荊楚文化的重要載體。已有研究顯示,荊楚文化相對穩(wěn)定的精神內核包括:愛uzuX2eqN1I6BIBvDOQzSUw==國興國、習文之風、喜好樂舞、神秘浪漫等。這些精神內核通過禮儀、符號、音樂等傳播活動傳承延綿,生生不息。荊楚文化還具有非常特別的浪漫主義色彩,其中的編鐘等地域音樂、祭祀巫術等儀式共同構筑了荊楚文化神秘超然的氣息。這些音樂、舞蹈和歌曲不僅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體驗,也反映了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新媒體平臺上,民間音樂和歌曲得以傳播,為觀眾呈現出荊楚文化的音樂風貌和民俗氣息。
其次,聲音在講述荊楚歷史故事、描繪自然景觀等方面也具有獨特的作用。例如,紀錄片《荊楚大地》通過生動的旁白和音效,使觀眾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湖北山水之間,感受到荊楚文化的深厚底蘊。荊楚地區(qū)還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表演藝術,如荊劇、楚劇等。這些表演藝術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觀眾的目光。在新媒體平臺上,通過視頻的形式,傳統(tǒng)表演藝術可以得到生動展示,使國際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荊楚文化的藝術魅力。 荊楚地區(qū)的地方特色活動如龍舟賽、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等是荊楚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這些活動通過視頻的形式呈現在新媒體平臺上,不僅展示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也為觀眾提供了了解荊楚文化的窗口。
2.聲音和視頻元素的功能
聲音和視頻元素在荊楚文化表達中扮演著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角色。通過聲音和視頻元素展示荊楚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傳統(tǒng)表演藝術和地方特色活動,可以將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傳遞給觀眾,促進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和發(fā)展。
聲音和視頻元素的運用不僅有助于荊楚文化的廣泛傳播,也促進了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通過聲音和視頻元素展示荊楚地區(qū)的音樂、表演藝術和民俗活動,可以引發(fā)觀眾對荊楚文化的興趣和好奇,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聲音和視頻元素的運用也有助于荊楚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表現。在新媒體平臺上,各種形式的視頻作品如紀錄片、微電影、短視頻等得以廣泛傳播。這些作品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荊楚文化的魅力,讓觀眾在短時間內領略到豐富的文化內容。視頻元素在塑造荊楚文化形象、傳承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一些新媒體平臺上的短視頻作品通過展示湖北美食、風景名勝等,吸引了大量海外觀眾的關注和喜愛,進一步推動了荊楚文化的傳播。
作為荊楚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其豐富多彩的展示,展現了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通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聲音和視頻元素在荊楚文化表達中的角色,并認識到其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推進,聲音和視頻元素在荊楚文化表達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為荊楚文化的廣泛傳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四、荊楚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創(chuàng)新表達
(一)實踐案例分析
以西班牙巴塞羅那孔子學院舉辦的“楚河漢界·華章華夏”主題活動為例,該活動旨在通過多種媒體形式,展示楚文化和華夏文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融合與傳承。在此背景下,該活動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進行了多層面的創(chuàng)新表達。
首先,活動利用海外媒體平臺進行跨文化融合表達。通過結合當地文化元素與楚文化、華夏文明進行對話,使得傳統(tǒng)文明和當代文化產生了融合式的傳播,使普通海外觀眾更容易理解與接受。例如,通過制作海外特別定制的微電影,將楚文化和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內涵巧妙融入當地生活場景,使海外受眾感受到地域文化與傳統(tǒng)文明的共鳴。
其次,活動實現了多語言傳播。不同于僅僅將楚文化直接輸出至海外媒體平臺,活動組織者在傳播過程中專門配備了跨語言溝通專員,制作了多語言版本的宣傳手冊、線上文案等資源,并邀請當地語言教育機構進行翻譯和傳播合作。這不僅提供了更貼近當地觀眾的傳播形式,更贏得了當地受眾的認可與信任。
此外,故事化傳播也是該活動的一大特點。通過挖掘楚地故事、華夏傳說等歷史故事,活動組織者創(chuàng)作了系列文化短片,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這些短片既包含歷史正文,也融合了當代審美與表演藝術手法,使得海外受眾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更直觀地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熟練運用藝術創(chuàng)新表達也是該活動的一大特色?;顒又鬓k方精心設計了海外文化專場,由當地的中外演繹團體表演了楚地戲劇和華夏音樂等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不僅僅是中國文化與外部文化的交流,更是對中外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整合,展現了中華文化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的活力與生命力。
除此之外,社交媒體互動表達也是該活動的重要部分?;顒咏M織者通過設置活動專屬的線上互動空間,并通過互動游戲、線上問答等方式,鼓勵當地觀眾參與討論和分享。這種主動互動模式不僅帶動了傳播范圍的擴大,更是加強了荊楚文化與國際社會的交流。
(二)創(chuàng)新表達策略
荊楚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的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對于推廣中國文化、增進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從國際傳播視角出發(fā),荊楚文化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的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跨文化融合表達。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荊楚文化的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缥幕诤媳磉_可通過將荊楚文化元素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感和國際化視野的作品。一方面,一些創(chuàng)作者將荊楚文化的傳統(tǒng)元素與現代故事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荊楚文化特色的現代作品。例如,一些海外電影導演在拍攝電影時融入楚劇的表演形式和楚舞的元素,讓海外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荊楚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一些海外新媒體平臺還開展了關于荊楚文化的專題討論和活動,吸引更多海外受眾參與和了解荊楚文化。例如,結合當地流行的音樂、舞蹈或藝術形式,將荊楚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意融入當地文化,創(chuàng)作出具有跨文化融合特色的作品,以此吸引更多當地和國際受眾的關注。
二是多語言傳播表達。在海外新媒體平臺傳播荊楚文化需要借助多語言傳播表達,使文化內容更貼近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受眾。通過翻譯、配音或雙語創(chuàng)作,將荊楚文化的故事、傳統(tǒng)、習俗等信息傳達給不同語言背景的觀眾,增加接受文化信息的渠道和機會,提升文化傳播的國際化程度。
故事化傳播表達。故事化傳播表達是通過敘事方式展示荊楚文化,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來吸引觀眾。這種方式可以通過制作微電影、紀錄片、動畫等作品,將荊楚文化的內涵融入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中,使觀眾在享受故事的同時獲得文化認知與情感共鳴。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通過各種敘事形式,傳遞荊楚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引起國際受眾共鳴與關注。
藝術創(chuàng)新表達。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荊楚文化的藝術創(chuàng)新表達可以包括音樂、繪畫、舞蹈等形式。可通過民族樂器演奏、中國畫傳統(tǒng)技藝、舞蹈表演等方式,將荊楚文化的獨特美感和審美情趣展現給海外受眾。同時,結合當下流行的音樂元素或當地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具有現代感和時尚性的作品,以使荊楚文化更貼近國際藝術潮流。通過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新媒體技術,荊楚文化的元素被重新詮釋和呈現。例如,一些設計師將楚辭中的詩歌意境與現代插畫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富有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的視覺作品。這些作品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讓海外受眾在欣賞美學價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荊楚文化的魅力。
社交媒體互動表達。借助社交媒體的互動特性,荊楚文化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互動體驗活動。例如,舉辦線上直播探討、線上文化課堂、線下文化展覽等活動,吸引海外受眾參與和互動,增強受眾對荊楚文化的了解和參與度。此外,利用社交媒體的分享機制,將文化內容傳播給更多人,擴大文化影響力和傳播范圍。
荊楚文化的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需要兼顧傳統(tǒng)文化特色與現代傳播趨勢,注重情感共鳴與文化對話。同時,有效的國際傳播對策包括積極開展海外媒體合作、培養(yǎng)具備跨文化傳播背景的專業(yè)人才、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等。只有這樣,荊楚文化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的創(chuàng)新表達才能更好地實現跨越文化障礙,促進文化交流,增進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與友誼。
五、結語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新媒體平臺已成為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重要陣地。荊楚文化作為中國古老而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在新媒體平臺上呈現出全新的創(chuàng)新表達,充分展示了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獨特魅力。展望未來,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荊楚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創(chuàng)新表達將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新媒體平臺的日益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荊楚文化將在新媒體平臺上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艷紅,駱飛莉.荊楚文化的精神特質、時代價值與傳承創(chuàng)新[J].學習與實踐,2018(11):122-128.
[2]江凌.試論荊楚文化的流變、分期與近代轉型[J].史學集刊,2011(5):73-79.
[3]徐文武.楚國思想與學術研究[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4]Bateman,J.A.Multimodality,where next?Some meta-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Multimodality and Society, 2022,2(1): 41-63.
[5]Wang,Y. & D. Feng. Identity performance and self-branding in social commerce:Amultimodal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ese wanghong women’s video-sharing practice on TikTok[J].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022(50):100-114.
[6]袁小陸,乃瑞華.“文化中國”國際傳播多模態(tài)話語意義建構研究[J].外語教學,2022,43(5):23-29.
[7]羅運環(huán).論荊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點[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2):194-197.
[8]張德祿.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9]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rnold,1985.
[10]韓艷方.多模態(tài)話語中模態(tài)協(xié)同的多維分析:系統(tǒng)功能視角[J].外語學刊,2022(1):35-40.
[11]Norris 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A conceptual framework[M]//P.LeVine R.Scollon(eds.).Discourse and technology: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4:101-115.
[12]馮德正.多模態(tài)隱喻的構建與分類——系統(tǒng)功能視角[J].外語研究,2011(1): 24-29.
[13]張德祿.文化語境在多模態(tài)話語建構中的作用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3,46(5):54-61,161.
[14]徐燕,馮德正.多模態(tài)語篇中的視覺元話語:以新媒體傳播為例[J].外語學刊,2023(2):27-33.
[15]肖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模型及其對新媒體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方法論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70(6):126-134.
[16]嚴慧仙.多模態(tài)視頻話語分析對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5(3):69-74.
[17]張爾坤,張洪忠,姚俊臣,等.AIGC議題的動態(tài)演進與傳播結構:基于微博和Twitter的比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4(3):176-186.
[責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