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跌宕且戲劇,她的人生經(jīng)歷及個人理想都在《簡·愛》一作中有所體現(xiàn),故此書也被看作是帶有明顯自傳色彩的小說。可以說,夏洛蒂作為作者,無意識地影響了《簡·愛》中人物的設定及內(nèi)容的創(chuàng)作。基于精神分析批評理論可以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個體經(jīng)歷對《簡·愛》的創(chuàng)作影響,探究作者的無意識傾向、戀父情結等因素對作品創(chuàng)作的影響。
1816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國北部的約克郡,當她8歲時,她和她的妹妹艾米麗一起被送進柯文橋女子寄宿學校接受教育。然而,那里惡劣的條件和嚴厲苛刻的校規(guī)給夏洛蒂幼小的身體和心靈造成了創(chuàng)傷。長大后的夏洛蒂成了一名家庭教師,卻因雇主的歧視和刻薄選擇放棄,而后在姨媽的支持下前往布魯塞爾深造,在文學方面進行探索并取得不俗的成績。這些獨特經(jīng)歷成就了夏洛蒂,也在其代表作《簡·愛》中有所映射。精神分析批評理論認為,作者由于欲望長期受到壓抑而不滿足,便試圖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得到情感的宣泄,以獲取快樂,文藝具有一定的補償功能,作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實現(xiàn)的欲望可以通過創(chuàng)作得到變相的滿足。[1]63可以說,作家個體的人生經(jīng)歷對其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影響性,夏洛蒂·勃朗特的現(xiàn)實人生在無意識地影響著她的創(chuàng)作,這種影響在《簡·愛》中有更加直白的展現(xiàn)。
一、無意識的侵占——角色映射作者內(nèi)心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三部分: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是指一個人所直接感受到的內(nèi)容,是有目的、自覺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指那些當前并未在個體意識之中,但在集中注意力后可以回憶起來的經(jīng)驗;無意識則是一種人性本能,是沒有理性的、存于大腦底層的一種沖動。[1]61《簡·愛》中人物的性格設定及情節(jié)經(jīng)歷是夏洛特無意識地將個人情感映射在作品角色中的展現(xiàn),這也是《簡·愛》被看作是一部帶有明顯自傳色彩小說的原因。
可以說,簡·愛是夏洛蒂理想人格的完美體現(xiàn),她勇敢且獨立、果敢且浪漫,她的童年經(jīng)歷是不幸的,但卻并未將她擊敗,她依舊敢于沖破階級的桎梏,在愛情與社會中實現(xiàn)個體人格的獨立。她敢于說出那段經(jīng)典對話:“你難道認為,我會留下來甘愿做一個對你來說無足輕重的人?……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樣充實!要是上帝賜予我一點姿色和充足的財富,我會使你同我現(xiàn)在一樣難分難舍,我不是根據(jù)習俗、常規(guī),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軀同你說話,而是我的靈魂同你的靈魂在對話,就仿佛我們兩人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彼此平等——本來就如此!”[2]239簡·愛的靈魂是自由的,她站在平等的天平上勇敢說愛,熱烈而又直白,這是愛上自己已婚的法語老師卻無法將這份愛宣之于口的夏洛蒂所艷羨的。夏洛蒂無意識地將自己的現(xiàn)實體驗在簡·愛的身上重現(xiàn),她為簡·愛設置了與自己相似的人生,二人都在寄宿學校遭受過欺凌,都擁有從事神父職業(yè)的親人,都當過家庭教師……但她又未狠心將簡打入黑暗,她給予簡更多的力量。簡·愛擁有更為自由的人格和更加勇敢的心靈,內(nèi)心的痛苦得到更為充分的宣泄,在愛情上的結果也更為圓滿。曾愛上自己已婚的法語老師,卻又迫于現(xiàn)實無法付諸這份感情,夏洛蒂內(nèi)心的遺憾與荒蕪都借助簡·愛得以填滿,對于愛情的期盼與渴望被她無意識地寫入了書中,通過筆下角色滿足個人內(nèi)心期望。作品無法隱藏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無意識,偽裝與象征的滿足在作者筆下分崩離析。
除了簡·愛主角本身,對閣樓上的瘋女人伯莎·梅森的描寫亦體現(xiàn)了作者的無意識流露,而此無意識則是作者受“集體無意識”影響的產(chǎn)物。榮格曾將潛意識進行細分,分別是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個體無意識主要指的是個人經(jīng)驗中那些被壓抑、遺忘或忽視的心理內(nèi)容;而集體無意識則更為深遠,它包含了人類共有的、通過遺傳繼承下來的心理結構和原型,這些原型跨越了文化和時代的界限,是人類共有的心理遺產(chǎn)。在19世紀男權至上的時代背景下,夏洛蒂·勃朗特力圖通過簡·愛這一角色的刻畫,解構男權神話,挑戰(zhàn)男性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喚醒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復位。然而,夏洛蒂筆下的羅切斯特的瘋子前妻卻是勃朗特自身在長期父權制文化熏陶下對女性認知偏差的無意識傾向。伍爾夫認為,女性作品常帶有強烈的性別意識,并折射出性別意識影響下的創(chuàng)作心理問題。夏洛蒂將小說中的伯莎描繪成一個“惡魔”,被關在閣樓,時不時發(fā)瘋發(fā)狂,不斷對羅切斯特進行破壞性的傷害,瘋狂卻又致命。這是立足于男性視角之下的角色概括,當視角轉變,伯莎亦是父權制度下被壓榨的人群,是悲劇婚姻的受害者。她的婚姻是一筆交易,丈夫對她沒有愛情的溫存及呵護,她獨守在城堡閣樓,世人談之色變。作者寥寥幾筆介紹了伯莎的一生,為她安排的每一次出場都是毀滅性的情節(jié),她像一個“魔鬼”一般不斷為羅切斯特和簡·愛的愛情設置阻礙,勃朗特卻并未站在婚姻中的女性角度來思考她的處境與痛苦,這正是作者在父權社會中無意識地借助男性視角進行的審判。勃朗特即使創(chuàng)作出如簡·愛這般獨立的女性角色,也逃不出男權社會中“集體無意識”的糾纏。
二、厄勒克特拉情結——父親角色的空缺
戀父情結是與戀母情結相關聯(lián)的一種現(xiàn)象,是弗洛伊德從其“力比多”理論和人格學說中衍生出來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在人格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兒童身上發(fā)展出一種戀母情欲綜合感,這種心理驅使兒童去愛異性雙親而討厭同性雙親,男孩就產(chǎn)生了“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女孩則產(chǎn)生了“厄勒克特拉情結”,即戀父情結。[1]63戀父情結通俗地講是指人喜歡和父親在一起的一種心理傾向,女兒會對父親產(chǎn)生愛戀和占有欲,與母親爭奪父親的寵愛,在尋找戀人的時候也會有意無意地選擇和父親有相似特征的人。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成長中,勃朗特先生顯然沒有盡到一般父親的責任,這正是夏洛蒂對父親的愛戀處于空白狀態(tài)的癥結。勃朗特姐弟成長中的陪伴者及教育者是姨媽勃蘭威爾小姐,勃朗特先生將大半的時間都耗在了書房里:“勃朗特先生把自己關在書房里自得其樂,他在那兒寫布道詞,讀報,還醉心于寫詩……”[3]37。他未能好好地肩負起父親的責任,沉溺于個體的享樂,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成長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席。除了現(xiàn)實的缺席外,作為一位虔誠而嚴厲的牧師,勃朗特先生對夏洛蒂嚴厲大于關愛,這對于幼小的夏洛蒂的心靈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是不可逆的。父親嚴苛的教育,是造成夏洛蒂壓抑精神揮之不去的源頭。除了父親外,與夏洛蒂·勃朗特關系最密切的另一個男性就是她的弟弟,然而弟弟同父親卻又是那么地相似,他們都嚴厲、粗暴、寡言少語,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夏洛蒂的情感在任何一種親密關系中都無法獲得滿足,這也造成了她靈魂上的缺失。在《簡·愛》中,夏洛蒂雖給予簡與她相似的成長環(huán)境,但又賦予了她羅切斯特。
在《簡·愛》中,父親早早退出人生,未能提供庇佑,簡的童年只能寄人籬下于舅母家中。每當簡·愛與表弟約翰起沖突,一定是簡受到懲罰,同時,約翰也不斷對簡進行欺壓與虐待。這使得簡從小便在壓抑環(huán)境中長大,未能擁有精神依靠,未能感受疼愛與溫情,這也造成了她與他人交流的距離感。但簡·愛的性格中帶有的反抗精神使她不滿足于這種被欺壓的狀態(tài),她曾勇敢反抗這不公的待遇,而結果卻是被關到了紅房子里。她曾不止一次地這樣想,“如果里德舅舅在世,他一定會待我很好”,這種對于強大男性守護的期盼,反映了簡·愛的內(nèi)心對于關懷與愛護的渴望,此渴望在現(xiàn)實的打擊下從未得到過滿足,卻隨著時間而肆意生長。
隨著簡日漸成熟,其內(nèi)心深處未能滿足的戀父情結逐漸顯化,這一情感傾向自然而然地轉向了身邊親近的異性。而此時,羅切斯特騎著高頭大馬走入簡·愛的視野。隨著兩人日漸親密,簡·愛被羅切斯特身上那份如同父親般沉穩(wěn)而深邃的男性魅力深深打動;相應地,羅切斯特也以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溫暖了簡·愛的心靈。羅切斯特不僅成了簡·愛情感世界中父親形象的替代者,填補了她在情感與親情層面的空缺,更在物質與精神層面構建起了堅實的支撐,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我的未婚夫正成為我的整個世界,不僅是整個世界,而且?guī)缀醭闪宋疫M入天堂的希望。在那些日子里,我把上帝的造物當作了偶像,并因為他,而看不見上帝了?!盵2]154這既是簡的內(nèi)心獨白,又是夏洛蒂本人的無意識宣泄。夏洛蒂借助羅切斯特,為虛構的自己提供了支撐與愛戀。簡·愛的存在使夏洛蒂空虛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滿足,使她內(nèi)心的苦楚得到了釋放,卻也展現(xiàn)了她內(nèi)心深處“厄勒克特拉情結”的空白與缺失。
三、夢與現(xiàn)實的交織——白日夢的創(chuàng)造者
弗洛伊德在無意識和夢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文藝創(chuàng)作與白日夢相類似的觀點。他在《創(chuàng)作家與白日夢》一文中指出,白日夢就是幻想。他指出“一篇作品就像一場白日夢一樣,是我們幼年時代曾做過的游戲的繼續(xù),也是它的替代物”。由于成人的幻想大都為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實現(xiàn)的、羞于啟齒的愿望,故人們不斷壓抑這些祈愿,并對此加以掩飾。睡眠中的夢也是幻想。由于“幻想的動力是未得到滿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個愿望的履行”[4]138-140。
“夢”是一種被壓抑的欲望經(jīng)過偽裝的滿足,文學創(chuàng)作便是在此基礎上表達作者在現(xiàn)實中無法被滿足的欲望,以藝術的形式進行本能欲望的宣泄與達成。人們將原本的沖動或欲望加以掩飾,用社會許可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表現(xiàn)出來,而藝術創(chuàng)作正是其中一種合法合規(guī)的表現(xiàn)方式。文學藝術產(chǎn)生于作家受到壓抑后產(chǎn)生的潛意識的本能欲望,人的許多欲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受到壓抑,只能存在于潛意識中,并通過想象用文學作品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作者從中獲得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滿足,彌補現(xiàn)實生活中的缺憾。
夏洛蒂·勃朗特在《簡·愛》中的創(chuàng)作,不僅是對長久壓抑情感與渴望的釋放,更是巧妙地運用簡·愛的雙重性格特質,于虛構世界中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中難以觸及的滿足與自我完善,構建了一個既真實又超脫的心靈避難所。其早年對已婚紳士埃熱的未果之戀,其內(nèi)心深處累積的憤懣、嫉妒與苦楚,在小說結尾處,通過瘋女人悲愴的自盡與羅xEa8kgi+x6CxDqOnPmM9qA==切斯特因救贖而遭受的苦難,得到了象征性的宣泄與清算,實現(xiàn)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復仇幻想與心理慰藉。夏洛蒂在愛情的甜蜜與苦澀間徘徊,借簡·愛之手書寫熾熱的情愛篇章,亦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過往傷痛的釋懷與復仇的快意,白日夢的編織成為她心靈的療愈,幻想則滋養(yǎng)了她內(nèi)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
同時,夏洛蒂將簡·愛塑造為一個勇于反抗男性權威的斗士,她英勇善戰(zhàn),能言善辯,這是作者在現(xiàn)實中無法企及的幻想,是作者潛意識中意圖擺脫父權制度的束縛、真正實現(xiàn)自由平等的生活的真實寫照。維多利亞時期以前的英國婦女,沒有選舉權,沒有財產(chǎn)權,她們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獨立條件,完全是男性的附庸。夏洛蒂正是通過簡·愛,將自己對于父權社會的不滿以及渴望沖破父權社會的桎梏,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生的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壓抑與不滿足中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彌補現(xiàn)實的缺憾。
四、結語
當我們跳出文本本身,將作品置于系統(tǒng)的關系網(wǎng)絡中重新加以審視,找尋作者和作品之間的紐帶,尤其是作者心理在作品中的投射,這將為我們理解和詮釋作品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就像是一場白日夢,作者的童年以及人生經(jīng)歷都投射于其間,潛意識中無法言說的語言與情愫演化為藝術的精華,猶如解鎖作者心理圖景的密鑰,引領我們深入探索作品背后深藏的意涵與情感世界。
作者簡介:呂云兆(1996—),女,曲阜師范大學2022級文化創(chuàng)意與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
注釋: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夏洛蒂·勃朗特.簡·愛[M].宋兆霖,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3〕瑪格麗特·萊恩.勃朗特一家的故事——對蓋斯凱爾夫人的《夏洛蒂·勃朗特傳》的再探[M].楊靜遠,顧耕,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4〕弗洛伊德.創(chuàng)作家與白日夢[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