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這片土地,出圣人,也出羊湯。
有多少地市,就有多少種羊湯風格。如方言,東西南北各有差異,卻都能順耳,山東各地的羊湯也都順口。然越往西,往南,羊湯名氣越大。如滕州、單縣,其大小招牌掛遍全省,乃至全國。魯中的要數萊蕪、臨朐,在當地興旺,省內別處偶爾可見,魯北和膠東也都有不錯的羊湯,但沒有在外地打出名堂。
羊湯分紅白清三種。紅湯為魯西南家常做法,要用當地的大紅干辣椒和羊油一起,放鍋里一滾,接著撈出,放在石臼子里搗成紅油,再倒進湯里,等湯一涼,紅油和羊肉凝成一鍋,吃時用勺子舀出幾勺,放在另外一個鍋里化開,加白菜粉條,咕嘟上十幾分鐘,盛出來,一手端著紅彤彤的大碗,一手握NlXZpShuVZqWewi8qi7AXfyWqmgEpbXEIsu42TcmDQY=著雪白的大饅頭od5cwoyjx917ivMYaRyPqtaloaRw5gwmdqe4djvsLpk=,獲得感油然而生。
這里所用的大紅干辣椒極其重要,只在當地有,香味極濃,卻不甚辣,功高不蓋主。如果用小紅辣椒,羊湯則成了辣椒水,若用四川那種干燈籠椒,一鍋羊肉頃刻變成了毛血旺,令人敢怒而不敢咽。
羊湯之中,白湯最為常見,以單縣羊湯為代表,其歷史可追溯到與漢高祖共天下的單縣人呂后,呂后可以得劉邦信任,傳說和她做羊湯的水平有關。
其實,單縣羊湯之所以出名早,和本地所產青山羊關系甚大,尤其是黃河故道和大沙河兩岸的羊,肉鮮質細,肥瘦適中,最適合燉湯。其中,又以“蒙羊”和“捶羯”為佳。“蒙羊”指生育過一兩窩的母山羊,“捶羯”則是去勢的公羊,“捶羯”的一生,可謂與世無爭地專心長肉,又無欲無求,骨肉之中自然少了“世俗”羊間的那些腥膻之氣。
不過,白湯喝起來也要最謹慎。不少小羊湯店為使湯白,加一些添加劑。這種店門口往往有一大鍋,里面常年咕嘟著一根羊腿或半只羊的骨骼,正是為了讓顧客以為白湯是用骨頭燉出來的。我一度輕信,后來買了羊腿專門在家做實驗,羊腿都煮骨質疏松了,湯也不會變白。
我如今常喝清湯。濟南本地羊湯以清湯為主,雖然不如臨朐好喝,倒也放心。
至今喝過的最好的清湯在莒縣。有一家任記羊湯,據說沒有任何配料,完全是白水煮肉而成。這也是莒縣羊湯的傳統(tǒng)做法,只要肉好水好,煮好,盛出來,根據個人口味撒點鹽就可以了。羊肉就是羊肉味,羊湯就是羊湯味,多么純粹的美好。
莒縣是劉勰生活過的地方,他在當地的浮來山寫了《文心雕龍》。浮來山有一棵五千年的銀杏樹,據說每到深秋,樹上的葉子會在一個時辰里集體落光。我沒有親眼目睹過這個神奇的時刻,只是想象劉勰當年在這棵樹下看完落葉,再去喝碗羊湯,就幸福極了。
選自《人民政協(xi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