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價值只有在生產實踐中才能充分體現出來。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馬克思進一步觀察到,科學家在實踐過程中凝練出獨特的客觀精神氣質,這種氣質在經歷自我確證后,能夠逐步轉化為推動實踐活動向前的意志和動機。它不僅賦能科技創(chuàng)新的每一步進展,還為探索自然奧秘和調和人際關系提供了方法論和價值論的穩(wěn)固支撐。這種支撐體現在為科學家提供方向指引,激發(fā)他們探索未知的熱情和勇氣,推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進而促進社會發(fā)展。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科學家精神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盡管內外部環(huán)境正發(fā)生深刻變化,但科學家精神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深入挖掘和探究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已成為當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堅定科技報國理想,為科技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
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最為關鍵的戰(zhàn)略基礎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科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精神力量的引領??茖W家精神不僅是我國科技工作者時代風貌的生動體現,更是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的強大動力。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已演變?yōu)閲矣矊嵙?、文化軟實力及價值觀的綜合較量。面對當前國際上復雜多變的局勢和國內繁重的改革發(fā)展任務,黨和國家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需求愈發(fā)迫切。一支堅守科技報國、創(chuàng)新為民初心的科技工作者隊伍,在此時顯得尤為關鍵。國家科技實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受科學家精神的影響。缺乏科學家精神所激發(fā)的偉大力量,整個國家的科技實力乃至綜合國力難以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在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中,我們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繼承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忠誠愛國、矢志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主動擔當起建設科技強國和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使命。通過匯聚各方力量,加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培育科學家精神對堅定科技工作者為國為民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充分發(fā)揮科學家的主觀能動性,將黨和國家的主導需求轉化為科學家的內在追求,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高尚名利觀的科技人才?!靶聲r代更需要繼承發(fā)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xù)發(fā)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盵2]因此,我們應以科學家精神為引領,匯聚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引導他們在時代發(fā)展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萍脊ぷ髡叩某绺呖茖W理想是實現宏偉科學目標的前提和保證,在我國科技發(fā)展的歷程中,涌現出許多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技工作者典范,如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等,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名利最輕、家國為重的處世準則。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助于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以實現科技強國為己任,在科技實踐的過程中錘煉意志品質、升華道德情操、提升理想境界。這種精神層面的成長會深刻影響科技活動的方向與方式。在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上,弘揚科學家精神至關重要。每位科學家的初心都是基于愛國奉獻的“家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與祖國的發(fā)展緊密相連。為了指引科技人才以國家需求為導向,我們必須強調科學家精神的核心價值,鼓勵科技工作者將科學研究、科技攻關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樹立為建設科技強國而奮斗的目標。在科研創(chuàng)新工作中,我們應發(fā)揚和踐行科學家精神,以創(chuàng)新精神、求實態(tài)度、協同合作為基石,推動科研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這樣的精神追求和行動準則,將有助于更加穩(wěn)健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科學家精神能凝聚起磅礴的奮進力量,對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意義深遠。從老一輩科學家的奮斗經歷中凝練而成的科學家精神,有著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核心品質,對青年科技人才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能激勵他們增強科研的信心、決心與恒心,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素養(yǎng)與能力。同時,科學家精神不僅能激發(fā)個體內在動力,更能增強整個科技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科技工作者會形成共同的奮斗目標和信念,團結協作,共同攻克科研難題。此外,科學家精神所倡導的嚴謹治學、勤奮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有助于科技工作者自覺提升科研素養(yǎng),進而在團隊中形成濃厚CZSbqMOu5l9Yvn80DPt3jg==的學術氛圍。在這樣的科研環(huán)境中,廣大科技工作者相互鼓勵、支持,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高的效率投身科研工作,共同推動科研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二、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強盛都離不開蓬勃的精神力量。深植于民族血脈、體現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民族繁榮與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力量??茖W家們的堅定信念和卓越表現體現了求真務實、探索開拓、無私奉獻的精神特質。他們以勇于擔當和提攜后輩的胸懷,集智攻關,推動了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持續(xù)提升,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fā)展。這種精神不僅豐富了民族優(yōu)秀文化,而且正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價值。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家精神在培育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的重要基石,而科學家精神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相契合,正是展示當代中國文化自信自強的顯著標志之一。這一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成為支撐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科學家精神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革故鼎新、求真務實、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優(yōu)秀品質,體現了民族意識形態(tài)上的精神獨立,并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精神支撐。革命文化中的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等精神追求,則展現了科技工作者對革命文化的堅定信念,激勵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攻堅超越??茖W家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精神層面的重要展現,面對多元文化的碰撞、社會思潮的沖擊,培育科學家精神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塑造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自信,進而為推動民族復興、完善國家治理、增進人民福祉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三、推動風清氣正的作風學風建設,打造良好科研生態(tài)
優(yōu)良的科研作風學風是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的生命線,是科研成果扎根生長不可缺少的土壤。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一直是我國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黨和政府堅持以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國家發(fā)展,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huán)境、科研文化,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tài)和輿論氛圍??萍脊ぷ髡叩穆殬I(yè)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正確的教育理念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培育科學家精神有利于幫助科技工作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值得推崇的,什么是需要批判的,從而樹立崇高的道德追求,爭做踐行優(yōu)良作風學風的表率。
對真理的執(zhí)著和探索是科學家群體永恒的價值追求,也是科學家精神的突出表現??茖W研究是一項講求嚴謹的事業(yè),重在探究客觀真理;同時,科研成果必須十分精確,以特定的形態(tài)與規(guī)范呈現出來。因此,科學家精神除了強調科學實驗與科研探索的真實性、可信性,還要求科學家具備和科技工作實踐要求相適應的道德標準,做到自律與他律相統(tǒng)一。要遠離拉關系、跑項目、爭榮譽等不良習氣,回歸到對科學的精神氣質、嚴以律己的科學風尚的追求上來,使科技行為真正符合追求真理、創(chuàng)造新知的科學精神內核??茖W知識的積累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是代際接續(xù)的結果。古往今來,每一位杰出的科學家身上都體現著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他們將探求真理作為畢生追求,不斷擺脫固有觀念的束縛,善于接納新生事物,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不僅推動中國科技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性成就,而且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無形的精神力量相較于有形的科技成果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和更長久的生命力。清華大學劉兵教授認為:“在老一輩科學家身上,有著不計功利研究科學、獻身科學的理想主義傳統(tǒng);嚴謹、求實、不以從事科學來追求非分私利的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都更加需要倡導。而這種倡導之所以必要,恰恰說明老一輩科學家身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今天已經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損害。”[3]當前,我國科技界在作風學風方面總體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著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例如,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傾向依然存在,研究灌水、論文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fā)生;科學誠信還處于灰色地帶,從事肆意擴張的“大型豪華”研究、以“概念股”范式誤導科學研究方向、把“概念探索”和尚在“科學實驗”階段的東西不負責任地推向實際應用等行為層出不窮。[4]近年來,背離學術誠信、逾越學術道德底線的現象仍在增加。涉及抄襲、造假等不良行為的新聞不斷被曝光,甚至在業(yè)界備受信賴的學術期刊上和知名科學家身上也出現了類似情形。這對科學事業(yè)的崇高性和公信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損害,不僅違背學術的誠實、嚴謹和客觀原則,也破壞了學術研究的正常秩序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了端正學術行為,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學術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奮斗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應堅守自己的理想,向篤實力行、嚴謹治學的老一輩優(yōu)秀科學家看齊,遵循學術道德和學術倫理,反對投機取巧、浮夸浮躁。[5]
科學家精神作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標桿,彰顯了高度的職業(yè)道德和卓越的專業(yè)素養(yǎng)。優(yōu)秀的作風和學風是科技工作的基石和保障,是科技工作者必須堅守的職業(yè)底線和生命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是名利等誘惑的出現,部分科技工作者仍有可能無視科研倫理和學術規(guī)范,進而選擇投機取巧,走向學術腐敗。以科學家精神為引領,深化作風與學風建設,是科技工作者強化職業(yè)規(guī)范、堅守思想價值準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公眾對科學家群體的信任度,更是維護中國科學界公信力、推動科學研究規(guī)范化和科學界cIFDatcZQ/9IEMoKrYwZ9g==職業(yè)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四、加速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科學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公民的重要基礎,是個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組成??茖W素養(yǎng)能對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深遠影響,既是個體追求幸福生活的必備素質,也是社會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重要推手。2021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頒布,以青少年、農民、產業(yè)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5類人群為重點,對提升科學素質作出總體部署。具體目標為,到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到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城鄉(xiāng)、區(qū)域科學素質發(fā)展差距顯著縮小,為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奠定堅實社會基礎。[6]同時要求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構建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和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并且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如此,方能為提升國民科技素質、建設科技強國和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皼]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盵7]科學素養(yǎng)并非僅針對科技工作者群體,而是面向全體公民,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
科技創(chuàng)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動力,而科學普及則是凝聚社會共識、形成社會力量的重要途徑??萍紕?chuàng)新和科學普及是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維度,二者相輔相成,是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培育科學家精神對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茖W家精神培育的過程,也是對公民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公民理解科學事業(yè),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還有助于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科學的內涵與要義。科學家精神在社會上的宣傳與普及有利于建構積極正面、崇高感人的科學家形象,從而引發(fā)社會各界對科技與科技工作者的關注??茖W家精神的教育與傳播能對全民的科學素養(yǎng)教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為科學成果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轉化為歷史文化形態(tài),而科學家精神則更能夠歷久彌新,持續(xù)激勵人民群眾創(chuàng)新奮斗,展現出強大的精神感染力。培育科學家精神的過程也是科學普及的過程,它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激發(fā)大眾的創(chuàng)新潛能,為打造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隊伍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培育科學家精神還能增強人民群眾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興趣、理解與參與度,提升他們對科學家職業(yè)的認同感。這有助于進一步將科技工作塑造為具有吸引力的職業(yè),推動全民科學素質與文明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chuàng)新、熱愛并投身科技事業(yè)的良好氛圍。
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良好社會風尚
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對世界、人生和社會等重大問題的價值共識,作為精神旗幟,它深刻地塑造著每個成員的思想與行為。[8]科學家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個維度上展現出高度契合性,是馬克思主義主流文化價值導向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內容上分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這些層面反映了對不同層面主體的要求,也具體映射為科學家精神的價值追求和品質??茖W家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科技領域的重要呈現,其目標是推進社會進步,培育新時代的公民,推動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科學家精神不僅是當代中國人民的顯著精神標識,而且是價值選擇的風向標,能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鞏固全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促進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和諧統(tǒng)一。在新時代背景下,積極弘揚科學家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內容和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盵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了當代中國的精神追求,將其作為基礎性工程培育和推廣,能夠增強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科學家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涵特征上高度契合,成為科技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典范。這種精神不僅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還在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訴求相耦合,為其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命脈和發(fā)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0]。這要求我們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以科學家群體的優(yōu)秀品質為引領,培養(yǎng)青年科技工作者成為科技強國的中堅力量,共同推動“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目標的實現?!白杂?、平等、公正、法治”在社會層面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茖W家精神所蘊含的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精神,能夠為社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正向支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基本要求??茖W家在科學實踐中不僅要遵循科學界的價值規(guī)范和倫理要求,更要堅守熱愛祖國的情懷。這種愛國情懷與科學家精神中的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內核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科技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支柱。
科學家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它要求科技工作者既要堅持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明確實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又要著眼人文關懷,滿足社會對自由、平等的ab82b8bd52f69e869da653b366972a9129bdc3285b8a2c8b6b938ae4d367988f追求。同時,科學家群體在科學研究中形成的自由探索、勇于挑戰(zhàn)、實踐檢驗等精神,對于推動現代文明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皭蹏?、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具象化。科學家精神中的家國情懷、奉獻意識和協作精神,為個人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有力的示范和引領。綜上所述,科學家精神不僅體現了科學家的價值觀,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科技領域的具體呈現,為推動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
[2]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5月29日。
[3]劉兵:《理解并傳承科學家的精神遺產》,《中國科學報》,2012年1月16日。
[4]孫昌璞:《營造良好的作風學風,踐行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學基金》,2019年第6期,第549-550頁。
[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16年5月19日。
[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
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2021年6月
3日,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21/content_5623051.htm。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76頁。
[8]王曉暉:《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求是》,2012年第23期,第32-35頁。
[9]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光明日報》,2014年5月4日。
[10]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6月25日。
(張英為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季衛(wèi)兵為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本文系工業(yè)和信息化部2024年度工業(yè)文化研究專項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工業(yè)和信息化領域的源流與引領研究”〔編號GYWH-ZY01〕、工業(yè)和信息化部2024年指導性課題“高校支撐制造業(yè)重點產業(yè)鏈安全發(fā)展研究”〔編號GXZK2024-80〕、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創(chuàng)新計劃“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家精神弘揚研究”〔編號KYCX22-0523〕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林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