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文化自信”的內涵構成是“學生認同中華文化”,而當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建立面臨諸多困境。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建立要從主渠道——語文教材古詩文中深挖,采取包裝改造、項目推進、深度探究、縱橫比較、拓展延伸,凸顯教學新穎性、綜合性、思想性、兼容性、體驗性,增加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播力、表現力、反思力、吸引力和轉化力,從而強化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加文化自信,發(fā)揮語文課程以文化人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認同感;古詩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文化自信”作為核心素養(yǎng)之首,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新課標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薄盁釔壑腥A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保?]古詩文教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同感建立的主渠道之一,初中語文教師要從包裝改造、項目推進、深度探究、縱橫比較、拓展延伸五個方面展開教學,凸顯古詩文教學的新穎性、綜合性、思想性、兼容性、體驗性,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強化價值觀的引導,注重情感體驗,提升審美品位,讓古詩文教學有趣、有料、有形、有味,提升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建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價值
選入語文教材的古詩文作品文質兼美、語言表達簡約,“詩無達詁”“言有盡而意無窮”,有著多元且廣泛的解讀空間,古詩文作品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呈現形式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語言價值、教育價值,還兼有多重的文化傳播價值。將其作為突破口和主要載體,會促進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認同感,實現時代育人目標、發(fā)揮語文課程獨特價值、奠定國民精神的底色。
(一)基于育人目標的時代要求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培養(yǎng)目標上指出:“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仰、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愛國主義情懷和理想擔當體現在學生對本國文化建立起高度的認同感,具備濃厚的文化歸屬感。
(二)基于語文課程的獨特價值
新課標指出:“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化積淀與發(fā)展的過程?!保?]入選語文教材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品,是古代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的真實載體及傳承形式,文以載道、詩以言志。
(三)基于全球發(fā)展的精神底色
在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沖擊下,更應堅定文化立場和文化信仰,筑牢國民及青少年的思想防線。“文化發(fā)展中在全球眼光形成的同時,應當具備自身特色的尋根(民族)意識”[6]。要以強大的文化自信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底色,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向心力。
二、建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困境
(一)資源開發(fā)匱乏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僅限于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方面的課外讀本較少,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渠道較少,造成古詩文教學資源短缺,影響到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普及、拓展與延伸。
(二)落實較為空泛
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通常關注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文言知識系統講授,弱化文化意識的挖掘和文化知識廣度的探討。學生在理解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上存在隔膜和距離。對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推進、活動實施等,學生主動參與明顯不夠。
(三)保障機制不全
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播及普及過程中,存在學校單方發(fā)力的現狀,文化部門、社區(qū)、家庭等協同支持機制滯后,資源有效統籌與活動優(yōu)化并不通暢,沒有形成規(guī)范的銜接通道。
(四)評價相對滯后
學校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方式。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效度不高,對傳統文化了解狀況、喜愛程度等處于隱性的狀態(tài),在實踐環(huán)節(jié)和學生素能監(jiān)測過程中,難以用具體的指標予以衡量,導致該方面監(jiān)管與指導存在一定的盲點。
三、建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路徑
教師需要在課堂深度上發(fā)力,創(chuàng)新呈現形式,完善活動設計,多渠道補充和引入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加遷移和運用的頻率,破解傳統文化與學生心理認知、生活經驗、言語方式、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隔膜和疏離感。
(一)包裝改造,提升新穎性,增加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教學中存在古詩詞所表達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感距離、文本和學生的時代距離、教師和學生的認知距離,導致課堂枯燥沉悶、呆板無趣。如何消弭古今隔閡和學生被動接受現狀呢?“教師要關注互聯網時代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象和新特點,認識信息技術對學生閱讀和表達交流帶來的深刻影響,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趨勢,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和功能?!保?]充分利用多媒體數字技術的便捷優(yōu)勢,借助媒介輔助手段,通過網絡語言引入、多媒介資源呈現等方式促使學生輕松主動學習古詩詞。以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要素潤澤學生心靈,讓學生愛學、樂學、善學、巧學。
1.借助網絡語言增加活力
引導學生閱讀古詩文,就是用我們正在使用的語言去理解和解釋過去的語言。破解古詩文的語言編碼規(guī)則,讓現實和過往搭建對話橋梁,需要教師建立轉換的思維。特級教師王君在執(zhí)教《木蘭詩》時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假如用一個時髦的詞匯形容木蘭,她究竟是“女漢子”,還是“女神”?組織小組辯論,教師做好啟發(fā)和引導。最后得出:女漢子太剛烈,而她有感性一面;女神太高大上,而她并沒有在云端。文中有一個詞匯表達最接近:“女郎”。本縣一位市級名師執(zhí)教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在理解陶淵明性格中的出世歸隱思想時,引入網絡流行語“佛系”讓學生“秒懂”其中內涵。創(chuàng)新教材內容呈現方式,注重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實際,會使授課內容新穎有趣,緊貼現實,增加了吸引力和啟發(fā)性。
2.借助多種媒介提升魅力
古詩文經過藝術的創(chuàng)編和改造,不少已經變成經典的歌曲。執(zhí)教這些古詩文的時候,教師要善于豐富學習資源,順應學生的學習方式,整合多種媒介的學習內容,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創(chuàng)意閱讀、表達和交流機會,促進師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元互動、感受古詩文產生的經典魅力。以歌曲為引子做渲染和鋪墊,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蒹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能增加文本魅力,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項目推進,提升綜合性,增加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力
項目式學習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加強情境創(chuàng)設和問題設計,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變革。”[3]教師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設置驅動性、挑戰(zhàn)性的任務,創(chuàng)設豐富的學習情境,實施具有真實性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習成果匯展,通過多元化的活動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其文化自信、語言運用、審美創(chuàng)造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給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推進載體。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chuàng)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訌娬n程實施的整合,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4]教師用項目式學習方式為抓手,確立恰當專題,設計項目式活動,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做到分工明確,設計活動真實有效,全面考查學生聽說讀寫思的綜合能力。
如九年級上冊“活動·探究”詩詞鑒賞單元,以《曹操詩歌》為專題,設計曹操詩歌學習項目活動。活動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經典詩詞誦讀比賽,制定具體賽制和評分細則,營造真實的學習場景。第二部分為經典分享交流,將學生評論和精彩體會制成鑒賞冊。第三部分為經典詩詞搶答,以必做題、選做題、風險題三種模式呈現,營造真實答題環(huán)境。該項目學習需要學生結合所長,自由組合為若干個小組,參與班級詩詞大會。學生要全面瀏覽曹操的詩歌,以吟誦方法或喜愛的方式誦讀作品;將自己對作品的閱讀體會寫成文學短評,與同學在班級微信群交流分享;詩詞大會設立問答環(huán)節(jié),與評委互動交流。該項目式學習從內容角度有效整合,學習方法上實現多元化,評價上每個活動都有相應展示過程,及時反饋作品閱讀效果。
項目式學習讓學習活動真實發(fā)生且具有挑戰(zhàn)性,引導學生認知文化、體驗文化,有效增加其綜合性,讓學生在傳統古詩文積累與學習過程中有更多元的學習平臺。
(三)深度探究,提升思想性,增加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反思力
學習古詩文是為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應做到與時俱進、古為今用,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教師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和對接,促使學生與古詩文深度對話,在探究思辨、對接碰撞、經驗分享過程中,助推語文知識學習與價值啟蒙教育有機融合,讓教材中古詩文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落地生根、內化潤心?!敖柚行运季S求知、檢視中華文化,文化反思鼓勵學生超越描述性的文化解釋,通過論證、判斷、審思等多元的探究邏輯對話中華文化,省思中華文化之傳統與現代、自我與他者的辯證關系,發(fā)展自身的文化闡釋力與文化批判力,從而重建或更新自我的中華文化身份,提升文化認同的品質?!保?]
通過文本解讀,有效挖掘語文教材的文化記憶價值。學習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啟發(fā)學生思考“小我”與“大我”、古代和當下,從而讓思想境界、情感體驗、認知方式逐步轉變。創(chuàng)設探究性的情境活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教師結合詩歌語境和背景鏈接資料,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在畫面想象和充分對比過程中,體會詩圣杜甫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遷移轉化到當下現實,有無數勞動者心系社會發(fā)展、犧牲小我的慷慨之舉。
學習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唐代杜甫《望岳》等詩文,設計開放性的思辨問題,促使學生多角度探究兩首詩表達的哲理及價值。結合生活實際,交流如何做到志存高遠,洞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深層意蘊。
元代官吏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對歷代王朝更迭發(fā)出犀利的指責,對深陷疾苦的民眾表示同情。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唯物主義歷史觀,了解古代封建王朝腐朽,對民眾疾苦漠視。再與當下執(zhí)政為民、人民至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古今關照、互鑒過程中產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鳴,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爭當有理想、有本來、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縱橫比較,提升兼容性,增加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力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跳出教材的范疇和框架,與古今文化、國外古代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從容對話,感受世界多樣文化的博大和各自呈現的特質,引導學生在廣泛涉獵、充分積累的過程中,吸收人類所有優(yōu)秀文化之精華。引導學生建立開放的視野,在兼容并蓄過程中,打造價值多元的文化共生體。
一是面對多元文化,堅定本國文化的立場。在多種文化對比、審視中,發(fā)現自身文化的優(yōu)勢和潛質?!皩€體而言,文化認同是指個體對所屬群體文化的反思與確認,并將群體文化納入個人價值體系的過程,它引導個體熱愛、忠實、保存并光大所屬群體的文化。社會學研究關注文化認同是因為其可成為維系社會共同體的內在凝聚力,劃清群體的文化邊界,以民族文化為凝聚力,辨識并整合多元文化中的人類群體?!保?]比如與乞巧節(jié)相關的一系列詩詞,展現出中國情人節(jié)的“中式浪漫”和委婉含蓄的愛情價值觀。
二是面對全球發(fā)展,形成吐舊納新的態(tài)勢。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既要傳承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又要對他國的文化及傳統予以理解和認可?;趪H認同,去辯證地接收和吸納。讓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與統編語文七上《植樹的牧羊人》(法國作家讓·喬諾)做對比,兩篇作品主人公面對困難都有矢志不渝的情懷,都在表達人類改造環(huán)境的決心和意志力,挖掘“改造”的文化內涵,建立東西方文化的對話體,搭建兼容并蓄的開闊視野。
(五)拓寬延伸,提升體驗性,增加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力
文化認同感的培養(yǎng)需要在實踐活動中鞏固,以體驗、參與、感知、辨析等方式,強化傳統文化的認知,做好文化的傳承,而“文化傳承是個體對本民族文化進行傳播和實踐的過程,是文化認同心理機制的執(zhí)行系統?!保?]以教材的古詩文為延伸點,優(yōu)化學生的體驗效度,使其在參與文化傳承、實踐的真實個體行為、集體活動中,積累文化經驗,豐富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并轉化為真實、有效的行為,形成濃厚的文化意識。
一是利用傳統節(jié)日,開展綜合活動。針對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乞巧節(jié)、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開展形式豐富的活動,營造出傳統文化的沉浸式場景,讓學生親身受到情感熏染、文化教育、價值啟蒙。如開展清明節(jié)的“思念親人”詩文積累展示活動,掌握祭祖的儀式,了解家族衍變和構成,建立起家族尋根的歸屬感和弘揚優(yōu)良家風的使命感。中秋節(jié),舉辦“穿越在月亮古詩詞”誦讀賽,從古到今,在時空轉化的漫長過程中理解中秋節(jié)變與不變風俗的內涵與外延,節(jié)日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民俗意義、社會意義。組織傳統節(jié)日習俗最佳推廣大使評比活動,通過學生對傳統節(jié)日的生動宣講,在活動中增加對傳統文化認知,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是聯動社會資源,開展研學實踐。借助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等,組織學生到社區(qū)、博物館、研學實踐基地增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擴大傳統文化資源獲取的渠道,引導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文化素材,搜尋文化之根脈,感受傳統文化之豐富。在走訪調研、座談回訪、查閱資料、親眼觀賞、實地取證等過程中,梳理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建立文化記憶的資源庫。
三是打造傳播平臺,創(chuàng)建育人場景。采取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促進成果轉化,讓學生制作傳統文化采風手冊、宣傳小視頻、調研報告等,以作品輸入完成對傳統文化的立體詮釋。充分利用學校宣傳欄、走廊、過道等,宣傳古詩文中經典佳句、名言警句,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作用,給學生以積極的正向心理暗示。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6.
[2]陳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N].人民日報,2021-03-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5.
[5]閆琳,董蓓菲.新課標背景下語文課程中華文化認同教學的概念框架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23(07).
[6]呂立杰,丁奕然.指向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同感提升的校本課程調查[J].教育研究,2019(09).
[7]史慧君,鄭雪明,覃秋陸.指向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探究[J].學園,2024(03).
[作者簡介]周雅梅(1980),女,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教育發(fā)展服務中心,高級教師,從事語文課程建設、區(qū)域教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