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新”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政課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公開課上屢見大概念教學,但很少落實到常規(guī)課中。本文針對這一現(xiàn)狀,嘗試闡述大單元概念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價值與破解路徑。其具體策略為:提煉大概念—外顯大概念—活化大概念—建構大概念—評價大概念。以期實現(xiàn)大概念教學實踐的應用與推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大概念教學;核心素養(yǎng);課程價值;破解路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1]。當前思政學科存在大概念教學難落地等現(xiàn)實困境。然而,大概念在人文社科領域,特別是思政學科具有獨特的價值。鑒于現(xiàn)狀,本文以統(tǒng)編版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全面依法治國》一單元教學為例,嘗試闡述大單元概念教學的課程價值、現(xiàn)實困境與破解路徑,著重從5個維度闡述具體策略:提煉大概念—外顯大概念—活化大概念—建構大概念—評價大概念,為思政學科大概念的理論研究、實踐落地和推廣提供新思路。
一、大概念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
(一)教師注重全面性,缺少以點帶面
傳統(tǒng)的思政課是以框題為課時單位,教師把書本內容講得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一個知識點。例如,進行“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相關內容教學時,教材內容涉及不少我國法治建設的歷史史實。有的教師擔心學生對歷史知識模糊,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沒有整合教材內容,仍按部就班,當作新課詳細地講解每個知識點,還增添了不少相關法治建設的歷史知識,導致教學重難點不突出,課程內容增多,課時時長增加,甚至政治課變成歷史課。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大概念,突出主題主線,以“點”帶“面”。
(二)課堂注重基礎性,缺少深度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沒有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的意識,課堂里沒有生成知識,沒有發(fā)生深度學習。表現(xiàn)為師生活動方式單一,通常只是師生之間的淺層對話。這往往就是教師的傳統(tǒng)“滿堂灌”。教師單向灌輸教材知識點,并膚淺解讀,沒有提煉大概念,沒有構成知識框架;學生單純抄寫各個零散知識點,只是簡單獲取知識。多數(shù)時候,學生知識習得過程只是“量”的堆積,而無結構化的“質”變,缺少深度學習,無法獨立解決新情境的問題。
(三)學生注重模仿性,缺少遷移運用
當前課堂教學流程一般是:教師講一個知識點,學生就根據(jù)知識點模仿例題做題,大部分課堂現(xiàn)狀也是這樣子,但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低通路遷移。低通路遷移是從一個知識點到很多與此知識點相類似的題目。但是,社會是發(fā)展的,生活是復雜的,單個的知識難以解決各種生活問題,這需要知識結構化,讓結構化的知識去解決復雜的具體生活情境問題,這就是高通路遷移。因此,專注解題教學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二、大概念教學的價值
大概念教學促進思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從實質上說,它注重學科的知識結構化和知識生活價值的實現(xiàn),它強調學習內容的關聯(lián),關注學習過程的連續(xù),促進學習能力螺旋式上升。大概念具有整合性、縱深性和高階性的特點,有其獨特的課程價值,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探索,有助于學生將思政內容融入生活。
(一)大概念的整合性可破解思政知識的“碎片化”
通常,高中思政課教師就是單純講解書本上的每個知識點,學生信奉“背多分”。以這種方式在高考時拿不到高分,因為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翼”之一是綜合性,而單純知識點教學是沒有建立意義聯(lián)結,學生成了孤立碎片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一旦遇到新的情境就無從下手,缺乏學科核心素養(yǎng)。思政學科大概念是整合概念的概念,一方面體現(xiàn)為內容的抽象性,是把分散的相關概念(關鍵內容和中心內容)進行整合與抽象;另一方面體現(xiàn)為形式的結構性,不是簡單堆砌零星知識點,將分散的相關知識簡單相加,而是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背后聯(lián)系,形成邏輯鏈。因此,思政大概念教學注重整體性,有利于把零散的知識進行聚合,構建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立體知識框架結構,促使教師突破孤立的、片段的“課時主義”窠臼,從關注個體文本到注重教學整體性,使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前后知識之間的關系,能夠把握整體結構畫出思維導圖,見樹見林,通過大概念掌握思政課程全圖景,突出主題主線,破解思政知識“碎片化”的問題,實現(xiàn)以“點”帶“面”。
(二)大概念的縱深性可突破思政教學的“平面化”
主題相近或相同的思政知識在不同學段中重復出現(xiàn),如在小學、初中、高中都在教“依法治國”知識,不少知識內容上存在著簡單重復的現(xiàn)象。重點知識固然需要強化,但沒有深化進階突破,會使思政教學停滯于同一平面。要突破思政教學平面化問題,需要建構螺旋式深度化進階化的課程結構。大概念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關注學習過程的思維進階,透過知識的表面,深挖知識背后的邏輯思維。組織思政教學內容以學科大概念為抓手,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邏輯進程,突破淺層的扁平化教學,指向知識深處、思維深處、實踐深處,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螺旋式發(fā)展,有利于打破思政教學“平面化”的窘境。
(三)大概念的高階性可改變思政學習的“低階化”
思政學習的碎片化和淺層化,導致學生堆積大量的惰性知識,難以構建知識樹,更難以通過知識遷移解決現(xiàn)實問題。大概念教學不僅使知識之間有效聯(lián)結,而且實現(xiàn)思政概念體系與思政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對接,能夠幫助學生將思政課程學習用于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實現(xiàn)學習的高通路遷移,彰顯思政學科育人功能,改變思政學習“低階化”的窘?jīng)r。
三、大概念教學困境的破解路徑
面對大概念教學難落地的現(xiàn)實困境,基于思政學科大概念獨特的課程價值,探尋大概念教學的破解路徑。
(一)提煉大概念:從碎片化到結構化
思政教師常用知識點教學。其操作是先梳理教材各個知識點,然后根據(jù)知識點展示相應的教學內容,最后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知識點做題(如圖1所示)。將零散知識點逐一單獨地教,是孤立地傳授知識和技能,就算教師能在授課中逐一落實各個知識點,學生自己卻不能把學過的零散的知識碎片拼起來,更不能找出知識碎片間的聯(lián)系,拼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更不能將整個單元的知識融會貫通,無法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大概念就像“車轄”,有了車轄,車輪等零件才能組裝起來[2]。教師可從課標、教材文本、學科概念、學習目標、相關文獻中提煉單元大概念。提煉單元大概念后,圍繞單元主題,跳出目、框、課的桎梏,跳出知識碎片,找出目、框、課、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由不同層級大概念形成邏輯鏈條,構建起整個單元大骨架(如圖2所示)。在面對真實、復雜的情境與活動時,學生通過大概念喚醒知識系統(tǒng)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并在此過程中提高構建能力。
以《全面依法治國》一單元教學為例,提煉單元大概念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整合并梳理目、框、課、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篩選出課時大概念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國建設”以及“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子概念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知識點有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法治國家的內涵、特征與措施等。
(二)外顯大概念:從抽象化到具體化
大概念是抽象的。外顯大概念是描述和表征大概念,是將核心素養(yǎng)目標細化為具體的、可視化的和易操作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設定可根據(jù)課標、教材重難點和學生學情和需求。一方面要指向明確,指向學生的知識獲取、思維訓練、素養(yǎng)提升以及情感體驗、價值選擇和行為認同等方面。另一方面是表述準確,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表述為“學生…”,不建議表述為“使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目標行為要求的表述,可用明確具體的動詞,如了解、把握、理解、懂得等。學習目標行為條件的表述,可用“通過……,完成……學習”。
以《全面依法治國》一單元教學為例,按邏輯關系整合出課時大概念,并根據(jù)課標、學情,指向明確與表述準確等要求,搭建單元整體學習目標(表1所示)。
(三)活化大概念:從凝練化到情境化
大概念是高度凝練化的內容,它能引領課堂教學方向,但不能操縱課堂進程,因此,需要活化大概念。具體操作是把大概念活化為具體的真實情境和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沉浸在情境中,以學習任務驅動學生主動運用思政知識解決問題。選取教學情境應有助于呈現(xiàn)并運用相關學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實現(xiàn)跨時空的知識遷移。以《全面依法治國》一單元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如何選用此課真實情境?教師確定本課主題是:用“法治利劍”打造清朗網(wǎng)絡空間,從網(wǎng)絡空間治理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自媒體博主造謠獲行政處罰》視頻片段為教學材料,并設置問題鏈,活化課時大概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以《全面依法治國》一單元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以大概念為統(tǒng)領,設置總議題為“從未成年人保護法看依法治國基本要求”,教師依據(jù)單元教學目標、教學主題、教學內容與學情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選取源于生活教學情境:1.科學立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和修訂歷程(文本材料)。2.嚴格執(zhí)法:通過一組漫畫看看政府部門是怎樣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的(圖片材料)。3.公正司法:涉罪未成年人經(jīng)檢察官幫教后考上大學(案例文本材料)。4.全民守法:家門后的暴力(視頻材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討論各種真實具體情境,感受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事關億萬家庭幸福安寧。
(四)建構大概念:從淺層化到高階化
高中思政課大概念教學的重要媒介(學習支架)——學科任務。大概念教學通常通過設置具有統(tǒng)整作用的大任務,驅動學生的認知從“低階”向“高階”發(fā)展。
通常,體現(xiàn)高階思維的大任務存在于某一學習單元中,且能夠統(tǒng)領、驅動整個學習進程。具體操作:首先,確定學習任務主題(大概念),也可稱為“主題情境”。其次,學習任務主題往往可被分解細化為一個個系列化結構化的子任務,形成學習任務群。再次,學科任務又是借助一定的任務型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出來,把需要研討的問題融入學習任務,形成問題鏈。借助一串可以探究、解答、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自主辨析、論證、分析、解決情境中的問題,通過問題探究理解學科知識、提高能力,促成深入的、可遷移的真正的理解,鍛煉學生高階思維及能力。最后,形成系列化活動設計。誠然,教師設計帶有任務的活動,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活動要貼合學情和教材內容,任務必須以情境為線索,在情境中層層展開,需要明晰“大概念—任務群—問題鏈—活動鏈”的內在一致性,整體設計學科實踐活動?;诖?,以《全面依法治國》一單元中“嚴格執(zhí)法”相關內容教學為例,本堂課情境的主題是“從國家嚴打網(wǎng)絡造謠看嚴格執(zhí)法”,筆者分別設計對應的任務、問題及活動(圖3所示)。
(五)評價大概念:從單一化到多樣化
在大單元大概念教學背景下,學習評價的標準發(fā)生了變化。大概念教學評價打破了課堂教學“唯分數(shù)”(只看結果)的單一化評價。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聚焦大概念,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活動型課程和議題式教學,在課堂活動中推動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3]。學習評價更要注重學生參與課堂過程的表現(xiàn),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表現(xiàn)性評價活動既應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成為教學過程中評價學生某些方面能力表現(xiàn)的依據(jù),同時也應十分關注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認知、能力和情感變化的過程。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應將表現(xiàn)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诖耍浴度嬉婪ㄖ螄芬粏卧小皣栏駡?zhí)法”相關內容教學為例,筆者分別設計對應的表現(xiàn)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見表2)。
在進行對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時,應避免走入以下誤區(qū):
一是走過場。不少教師把評價當作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對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能起什么作用并不寄予什么厚望,以至于學習評價也成了形式,走走過場而已。
二是挑毛病。特別是同伴互評經(jīng)常互相挑毛病,變成了“雞蛋里挑骨頭”,變成了“靶場”,忽視了傾聽,淡化了“汲取”,挫傷了發(fā)言者的積極性。
三是程式化。有的課堂做得比較“中庸”,既不一味夸贊,也不一路批評,但“三段論(優(yōu)點、不足、建議)”程式化的互評,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失去了自我。
結束語
面對新課改,通過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單元教學撬動課堂轉型。我們應積極實踐大概念教學,將大概念教學落實到常規(guī)課程中。通過厘清邏輯,提煉大概念(敲定教學主題),選擇情境,融入學習任務群和問題鏈,形成活動鏈,把學習知識轉化為基本的學習技能與素養(yǎng),最終達成具體的學習目標,開展多元學習評價,促進學生掌握必備知識,培育關鍵能力,實現(xiàn)知識遷移,在課堂活動中推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章巍.大概念教學15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
[3]王永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解讀[J].成功密碼:綜合版,201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