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次培訓,我近距離多角度地了解和學習了香山革命紀念館的革命文物和歷史遺跡,從中更加真切地體會歷史的厚重感和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最終,我順利通過考核,并正式開啟了“紀念館之星”培訓計劃青年宣講員之旅。
我立志將蘊含愛國精神、優(yōu)良作風、責任擔當等思想品質的“趕考精神”傳遞到每一位觀眾心中。在講解實踐中,我發(fā)現每一批觀眾都有著不同的需求和興趣點,這要求我靈活地調整講解的內容和方式。
7月21日下午2點,定時講解準時開始,伴隨著“歡迎您參觀香山革命紀念館,我是今天的志愿講解員”的開場,我被一群研學的小朋友團團包圍。那是我第一次為小學生團體進行講解,我按照以往的習慣帶著他們參觀,結果發(fā)現他們對于政治形勢的變化、戰(zhàn)爭局勢的嚴峻反應并不強烈,較小的小朋友甚至走神。于是我想到了紀念館中的紅領巾志愿者宣講員,他們的講解更側重于詩詞由來、報紙期刊的內容以及偉人故事等。思及此,我改變了講解重點:圍繞毛澤東聽聞南京解放消息時作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為《中國兒童》雜志題詞“好好學習”以及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撰著《論人民民主專政》等事件,進行了細致講解。在講到《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時,小朋友們開始齊聲背誦:“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他們洪亮的聲音、明亮的眼睛以及稚嫩的臉龐,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拍照。在觀看展柜中毛澤東為《中國兒童》雜志創(chuàng)刊號題詞“好好學習”時,小朋友們紛紛激動地尋找父母,要拿手機拍下毛爺爺的親筆題詞。在面對一百多個版本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時,他們還展開了熱烈討論,比如“為什么這些書這么薄”“里面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寫這么多版本”直到展覽結束,他們仍意猶未盡,紛紛舉手向帶隊老師求教。這讓我意識到:及時更換講解重點是正確的決定。
與小學生團體活躍的氣氛不同,青年黨員團體更傾向于聆聽與沉思。在香山革命紀念館中,有一面獎給水上英雄陳玉華和父親陳文義的渡江第一船的獎旗,常常被青年黨員圍觀。因為這面獎旗不僅單獨陳列在展柜中,而且它的右上角缺失了一大塊。觀眾們在聽聞陳玉華鄭重地將獎旗縫在衣服內里,卻在為解放軍清理地雷引線被炸傷、獎旗也被彈片擊穿時,都露出沉痛的表情。直到參觀“新中國成立初期軍隊建設”部分,聽聞劉亞樓作為空軍司令員卻恐高且暈機、肖勁光作為海軍司令員卻怕水時,大家的臉上才露出輕松的表情。關于這一點,我為大家講述了毛澤東在“用人所短”時說的:“一個人把他最大的弱點都克服了,那么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會再害怕了。”青年黨員們聽到這句話時都會不住點頭。
而面對老兵時,我則常常秉持著學習的心態(tài)為他們講解。在講解過程中,他們總會在西苑閱兵、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誕生以及開國大典的珍貴影像處停留良久,也會在第一至第四野戰(zhàn)軍的事跡介紹處停留下來,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大家熟悉的面孔被仔細觀摩著。老兵們的沉默讓許多聆聽講解的人不由得放慢腳步,他們會主動給身邊的人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設計更替背后的故事,“電鍍銀會反光暴露士兵的位置”“改為琺瑯釉設計保色性也更好”“不能用鐵絲固定軍徽,會扎傷士兵的”……
在實際講解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不同參觀群體對于不同文物、不同革命故事的共鳴與反思,這種互動讓我更加珍惜傳遞歷史記憶的機會。同時,我也在不斷實踐中努力完善己身,讓歷史之花永久綻放于心。
責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