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只是扮演李四光,更要熱愛祖國、學習本領、擔當大任,做真正的‘李四光’?!边@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5屆本科畢業(yè)生趙新雅的畢業(yè)感言,他是話劇《大地之光》中李四光先生的第一任扮演者。畢業(yè)后,他奔赴西部,在新疆地礦局從事地學研究工作。
大地之光
話劇《大地之光》是以李四光先生為原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傾情打造的一部原創(chuàng)話劇。話劇以李四光先生“愛國、求是、擔當、奉獻”的價值追求為靈魂和主線,以先生的生平事跡為基本素材,選取第四紀冰川科學依據(jù)的爭論、尋找鈾礦、石油會戰(zhàn)、地震預測預報等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場景、故事,充分展現(xiàn)了以李四光先生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的崇高品格。
《大地之光》于2012年11月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功首演后,13年里經歷了7代師生演員的傳承演繹,先后在北京、武漢、西安、重慶、南京、廣州等地正式演出近60場,輻射觀眾近10萬人次,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話劇還于2023年10月首次在澳門大學登臺演出,成為教育部“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項目之一。
同學們在角色演繹中,不斷走進科學家的人物心理,對地質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地學之父李四光的“純粹”感染了無數(shù)大學生?!洞蟮刂狻芬呀洺蔀榇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地學工作者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學家精神和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精神在動情演繹和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
獨步南極
“我是溫旭,40年前,中國第一次登上南極大陸;40年后的今天,作為中國青年,我以單人無助力無補給的形式,徒步走到了南極極點。”北京時間2020年1月10日凌晨1時50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誕生。中國探險協(xié)會會員、青年科學探險家溫旭于2019年11月12日至2020年1月9日,負重185公斤,前后歷時58天,步行近1500公里,最終成功抵達南極點,成為首位從南極海岸出發(fā)、單人無助力無補給抵達南極點的探險者。
1987年出生的溫旭,16歲開始登山,曾登頂30座山峰,爬過50多次雪山。大學期間,他曾到達過北極點。2018年5月,溫旭登頂珠穆朗瑪峰,并于同年9月徒步穿越格陵蘭島。溫旭在兩年時間內完成了對珠峰、北極、南極的探險活動,他刷新人類記錄,成為地球三極獨一無二的挑戰(zhàn)者!
那么,在機械探險相對發(fā)達的今天,溫旭為什么選擇單人無助力無補給且徒步的方式去挑戰(zhàn)極限呢?因為溫旭是“<2°C計劃”的創(chuàng)始人,這個項目旨在通過人類第一次穿越地球三極的科學探索行動,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并努力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yè)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C以內。獨步南極時采用無助力方式可以實現(xiàn)低碳環(huán)保,而無補給則可以免去飛機高空投喂產生的能源消耗。
徒步南極,溫旭做到了。2024年5月,他以影片《光語者:獨步南極》獻禮中國極地科考40周年,影片為同步獨立紀實拍攝,完整記錄了溫旭的探險過程。
如何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始終是地學工作者不斷研究的課題。2023年11月1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派出了由院士、教授、青年骨干教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組成的團隊,參與執(zhí)行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他們堅持用國家的大事業(yè)磨礪真本領,高質量完成各項考察任務。立足新的發(fā)展起點,地大將繼續(xù)深入開展極地科學研究,為我國從極地考察大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貢獻智慧和力量?!豆庹Z者:獨步南極》的展映,不僅是電影題材創(chuàng)作的一次大膽創(chuàng)新,更是南極探險精神的一次傳遞,激發(fā)了地學專業(yè)學生對極地科研的敬畏和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紅山雨
中國地質大學被稱為地質工作者的搖籃。為弘揚地質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園里矗立著多座代表地質工作者精神的雕像。雕像中有的0bb8c1eae86528dac5e7df9b05bc1cb0025c53a0ee4225ea9c54c58856bc9436沒有具體姓名,其代表的是一種傳承,有的則是為了紀念而專門修建。
在南望山校區(qū)工程樓后,就有一座地大校友張國旗的半身雕像。雕像身穿中山裝,肩膀魁碩,意氣風發(fā),一雙執(zhí)著的眼睛望向遠方,眼神中飽含著對家鄉(xiāng)人民的牽掛。33歲的張國旗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水文系051855班學生,學校為何會為一位普通校友塑雕像?因為他用專業(yè)所學造福一方,為家鄉(xiāng)人民作出突出貢獻,是地學專業(yè)學子的榜樣。
張國旗從武漢地質學院(現(xiàn)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yè)后,放棄到大城市發(fā)展的機會,毅然決定回到家鄉(xiāng)山西省陵川縣,立志為家鄉(xiāng)解決長久以來的缺水問題。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他歷盡艱辛,通過地質水文的專業(yè)知識,終于突破了地學難題,幫助該縣18個鄉(xiāng)擺脫“吃水難”的窘境。2001年5月15日這一天,就在眾人歡喜的開閘時刻,張國旗在測試現(xiàn)場遭遇水井塌方,為保護一起下井的兩名村干部,他以身殉職,年僅33歲。
后來,當?shù)睾壬狭税踩⒎奖愕淖詠硭?,家鄉(xiāng)人民對張國旗充滿了感激之情和懷念之情。2005年,山西電影制片廠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優(yōu)秀畢業(yè)生張國旗為原型,拍攝了電影《紅山雨》。2006年,電影在校內首映。之所以取名“紅山雨”,一如影片中人物所說:“郭奇(張國旗在片中的名字)一天好日子都沒過過,一直想著為鄉(xiāng)親們找水。他走后,山上的草木長得越來越好,棋石嶺漫山遍野的黃葉到了秋天都變紅了,鄉(xiāng)親們說,這是郭奇用鮮血染紅的?!背嘧又?,感天動地。
為了紀念張國旗,地大師生發(fā)起為張國旗樹立雕像的倡議。2007年5月1日,張國旗雕像樹立在了工程樓后,他成為了學校永遠的一分子。同年,學校還成立了“張國旗班”。作為學校唯一以英雄校友命名的班級,“張國旗班”以傳承和弘揚張國旗精神為己任,不斷學習先進、趕超先進,致力于培養(yǎng)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shù)纳鷳B(tài)環(huán)保鐵軍。
令人倍感振奮的是,2022年9月,張國旗之子張云飛考入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huán)境學院,成為一名水文地質學碩士研究生,加入了張國旗班黨支部。對地大環(huán)境學院的師生們來說,張國旗這個名字再熟悉不過,每年新生入學要看電影《紅山雨》,而這部電影,張云飛已經看了無數(shù)遍,只是這一次,他考入了父親的學校,選擇了和父親一樣的專業(yè),與父親成了校友。他將踏著父親的足跡,在地學領域做出更多的成績。
責任編輯: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