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已成為趨勢。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主要從教材中與單元模塊主題相適配的顯性元素著手,有必要從教材內語言材料中的意涵與含義的界定出發(fā),深度挖掘潛在的隱性思政元素。本文在新課標視域下,以高職高專系列教材《新視野英語教程(第四版)讀寫教程1》為依托,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梳理、總結、開發(fā)了顯性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活動,同時從語言學角度對隱藏在教材內的隱性思政元素進行了探索,以期為后續(xù)研究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教材;新課標;課程思政;顯隱性元素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10-0208-03
引言
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202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到高職英語課程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其自身的通識性與文化性使得該課程在職業(yè)教育現(xiàn)有辦學環(huán)境中顯得較為邊緣化[1]。因此,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注入課程思政元素這一新教育理念尤為必要?!靶抡n標”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關注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根據(jù)學科特點,挖掘、凝練課程思政元素,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在當今互聯(lián)網信息泛濫的時代里,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信仰信念。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賴以使用的教材是開展外語課堂思政的基本信息來源,而大多數(shù)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并非直接基于課程思政的框架進行編寫。因此,教材“二次開發(fā)[2]”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不言而喻?!罢n程思政”理念下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是指教師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對所使用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增減與開發(fā),不僅要根據(jù)單元主題搜尋、整合顯性適配的思政元素,還要深度挖掘、探索隱藏在教材內部詞匯、語篇等視角下的隱性思政元素應用情況[2]。當前高職英語教材中思政元素挖掘主要基于與單元主題契合的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通過梳理現(xiàn)有文獻的發(fā)現(xiàn),對隱性思政內容建設,即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對語言本身的思政元素的研究少之又少。如何在教材中挖掘相適配的思政元素并與課堂英語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是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必然要求。有必要挖掘“新課標”指導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材中顯隱性外語思政元素,探討其內容建設以期落實外語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高職公共英語教材中思政內容現(xiàn)狀與現(xiàn)實問題
《新視野英語教程(第四版)讀寫教程》教材是首批“十四五”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單元主題涵蓋高職“新課標”中職業(yè)與個人、職業(yè)與社會、職業(yè)與環(huán)境三大主題類別。該教材中課程思政元素的呈現(xiàn)主要與單元主題所折射出的職業(yè)精神、中西文化、道德修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等相關[3]。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為載體,通過聽力、閱讀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堅定自身理想信念。
“職業(yè)與個人”主題類別涵蓋歷史人文專題、職業(yè)規(guī)劃與職業(yè)精神專題內容。該主題類別也是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圍繞學生在未來職場生活中所要面臨的職業(yè)選擇、職業(yè)發(fā)展以及所要遵守的職業(yè)規(guī)范與奉行的職業(yè)精神等方面展開?!奥殬I(yè)與社會”作為第二大主題類別主要涉及學生步入職場后其工作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與職場文化認同相關內容。“職業(yè)與環(huán)境”主題則更多的是關注職場環(huán)境等內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三大主題類別都是依托職場情境展開,要求教師從教材中選擇相適應的語言活動以適配這些情境。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材內容與主題分類和話題的匹配度不足,導致課程思政教學顯得生硬性插入,僅停留在表面無法實現(xiàn)課堂思政如鹽浸水、潤物無聲的效應。更不理想的結果是學生較為排斥該方式,認為該部分教學屬于浪費時間,從而使得思政教學適得其反[4]。究其原因,因班容大、學生先前英語水平參差等現(xiàn)實因素影響,仍有部分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師生間的有效、有意義互動頻率低、次數(shù)少。
綜上,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深度挖掘并優(yōu)化教材內部顯性與隱性課程思政元素,利用信息化手段,與語言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全過程思政育人效果是重中之重。
二、挖掘顯性思政元素與在線資源庫建設
以《新視野英語教程(第四版)讀寫教程1》為例,課程教學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PIP(Pre-class課前、In-class課中、Post-class課后)教學模式。教師根據(jù)學情分析與教學
環(huán)節(jié)預設,設計教學過程流程圖(見圖1)將顯性思政元素融入貫穿于課前自學環(huán)節(jié)、課中研學環(huán)節(jié)以及課后延學環(huán)節(jié)全過程。在課前自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智慧樹在線教育平
臺發(fā)布導學任務,推送與單元主題相關的線上資源或互動問答到在線教學平臺。在課前自學環(huán)節(jié),以第一單元‘初入大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樹在線教育平臺發(fā)布導學任務,設置思考性問題“你為什么要上大學?”以及探索性問題“你大學的校訓英文及其意義是什么?”引發(fā)學生對大學生活如何規(guī)劃展開思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通過對校訓的學習,進一步加深理解大學的意義。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fā)布投票、頭腦風暴等教學任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課中研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指導學生搜尋課文中大學生活規(guī)劃的建議條目,并學習相關語言點。最后在課后延學環(huán)節(jié),為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將合理設置目標和樹立正確學習觀內化于心,教師可以啟動課后小組合作項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團隊大學生活規(guī)劃PPT制作與成果展示。
除通過思考性問題引導,傳統(tǒng)文化典籍、名言警句中英文引入等方式融入顯性外語課程思政元素外,以時事新聞與社會熱點問題為切入點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之一。作為Generation Z(Z時代,又稱互聯(lián)網世代)的一員,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成長,因此網絡熱搜詞匯、時事熱點消息早已成為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教師可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相關在線資源,與單元內容教學有機結合。誠然,這對于教師群體關注社會熱點消息的及時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敏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與單元主題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及融入方式總結見表1。
三、隱性思政元素的意涵、含義與教學實踐
(一)隱性思政元素及其意涵與含義
“公共英語教材內容中不僅蘊含著語言性知識,而且傳達著英語語言背后的思想與價值觀念”,語言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蘊含在教材內容中詞匯、語篇、語法甚至語用層面[5]。這些隱藏在語言背后的信息就是高職英語教師需要著力挖掘的隱性思政元素。在詞匯講解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關注詞匯本身的意涵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含義,語言教學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以第三單元為例,單元主題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這屬于職業(yè)與社會類別里探討現(xiàn)代科技利與弊的內容,而語篇關注的是作者的一次斷網三十天的自我實驗。很明顯,作者希望通過此次實驗來探索斷網背后的深層含義與價值取向。教師較為容易從顯性思政元素入手,通過案例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事物、權衡利弊。而通過深入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文本內容中的用詞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思政意義,這需要教師對教材文本有深刻的理解與探究,而非走馬觀花式的逐字逐句翻譯。課文第四段中“...instead of surfing the Internet for entertainment, I would...or just sit around and reflect deeply on my life.”,這句話中出現(xiàn)了短語‘sit around’,該詞組意涵為閑坐著。教師在進行語篇分析時,可從副詞‘around’入手,分析該短語在語篇中的含義及思政意義?!產round’意思為無目的的,隨意的,進而引發(fā)學生們的思考,我們的生活除了出于娛樂目的上網之外,是否可能沒有目的性、功利性的做事情、思考問題。進而可以引出人類對于“欲望”的探索與追求,引導學生思考、辯論‘克制欲望’對于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
語言材料句與句之間的銜接性也是語篇分析與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部分,起到銜接和連貫作用的表達背后的深層含義也是思政隱性元素挖掘的突破口之一。以第一單元A部分語篇How to be cool at college 為例,該語篇以教師視角,為學生總結、闡述如何在大學中變得更加優(yōu)秀。其中第三段為了解釋上大學不僅僅意味著取得文憑這一論點時,作者寫道 “You know you have a debt to many people...(你知道你得感謝很多人)”,該句中出現(xiàn)了一個銜接表達“You know...”,被視為是話語分析研究里的“預設”觸發(fā)詞?!邦A設”一直是語義學家和語用學家之間激烈的理論爭論的對象,也是話語分析領域內的一個重要類別,因其能反映出文本與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關聯(lián)關系。這里,作者使用“你知道的”將整句話呈現(xiàn)為真實、既定且不容置疑的共識信息,暗示讀者所說內容早已內化于心,需要進一步強化。而需要進一步強化的內容為下一句“...Study hard and learn more”。教師可以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有設計性的詢問你知道的需要感謝的人有哪些,從而引導學生思考“感恩”的意義以及進一步思考大學生活的規(guī)劃。
(二)隱性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隱性課程思政實踐需建立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習情境之間溝通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情境不單單指的是學習的物理環(huán)境,包括課堂氛圍、師生間的情感共鳴,更直觀的體現(xiàn)在教材內容當中。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與反應時間,讓學生在自我反思與教師引導下,調動自身學習積極性,從而助力教師實現(xiàn)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四、反思與啟示
(一)發(fā)揮教材應有的價值
高職公共英語教師應完善公共英語教材,教學團隊應致力于開發(fā)外語課程思政活頁式教材。多數(shù)公共英語教材更多關注西方的文化背景與知識,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及其他能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字、視頻材料,進行對比教學,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出教材應有的價值。
(二)注重教學策略的使用
充分發(fā)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在課前利用智慧樹在線教學平臺、企業(yè)微信群等平臺提前發(fā)布思政導學任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好任務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尤其要注意將思政元素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緊密融合,避免出現(xiàn)不適配、不融合的情況。
(三)提高教師思政育人能力
提升高職公共英語教師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增強其思政意識是重點。部分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并非二語習得或語言教學背景出身,其接受的教育與研究方向多以翻譯技巧、語言學知識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尤其缺乏主動挖掘語言材料內部的隱性思政元素的能動性。顯性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也不夠深入,流于表面。教師在今后教學過程中,務必要依托于教材,深挖教材,才能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育人目標。
(四)探索思政教學形成性評價
課程思政教學不僅在于課前的預熱和課中的融入,也需要重視課后的學習成果考核。以思政育人為導向的教學活動為評價對象,建立設計、實施、評價、反饋閉環(huán)。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記錄、賦分。如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主題單元下,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經過語篇學習和自我查詢資料后,能用英語講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習俗的故事。教師可從流利度、用詞多樣性、思政融入等角度展開評價,必要時采取生生互評的方式。
結語
混合教學模式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斷對已有教材中的顯性思政元素進行補充、優(yōu)化,同時深度挖掘蘊藏的隱性思政元素。語言教學應與思政教育雙線并行,切實通過對教材的打磨,輔助適配的課堂教學活動,增強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健全育人體系。因而語言學角度下隱性課堂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持續(xù)的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杜雪麗.新課標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 2024,(01):24-26.
[2]黃丹卉.外語教材的思政重構——以高職公共英語教材的二次開發(fā)為例[J].大學,2022,(23):75-78.
[3]鄔文芳.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堂的實踐探析——以《新時代高職英語(基礎模塊)1》Unit1ColorfulCulture為例[N].山西科技報,2023-10-23(B06).
[4]吳瑾,謝莉.基于新標準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6(11):115-117.
[5]李舒.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公共英語活頁式教材開發(fā)要點[J].高教學刊,2023,9(17):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