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托數(shù)字媒體與網(wǎng)絡媒體發(fā)展的社交媒體,在信息傳播時效性與內容聚合性方面具有核心優(yōu)勢。利用社交媒體深化思政教育傳播,將極大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前瞻性。教育機構應根據(jù)新時期思政教育新要求以及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優(yōu)勢,科學地做好教育傳播有效性的分析,并針對當前思政教育問題與社交媒體的應用不足,制定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策略,提升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水平,保證新時期思政教育傳播的有效性。
關鍵詞:社交媒體;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10-0145-03
引言
現(xiàn)今,社交媒體的興起為思政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機構應基于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做好對思政教育傳播能力與傳播有效性的強化,進一步結合當前學生思政學習需求與學習問題,系統(tǒng)化地做好思政教育傳播設計。提升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的內容滲透能力,為思政教育的高水平推進提供有力保障。
一、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要求與育人優(yōu)勢
2020年6月與2022年8月,教育部與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十部門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利用社交媒體、網(wǎng)絡媒體、數(shù)字媒體等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實現(xiàn)思政教育工作的與時俱進開展,有效建立教育機構依托媒體發(fā)展的思政教育新體系,為新時期教育機構更好提升思政教育質量與育人培養(yǎng)針對性夯實基礎[1]。其中,社交媒體作為學生開展學習、生活與娛樂的重要工具,其信息內容對于學生行為認知、思維水平及思想認識等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利用社交媒體推動思政教育傳播,加強思政教育滲透,將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科學舉措,有助于提升教育機構思政教育影響力,為教育機構思政教育的高水平推進與長效化開展提供內在支撐[2]。所以,相較于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實踐模式,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思政教育傳播,不僅可強化思政教育的內容豐富性,同時也可拓展思政教育的傳播渠道,使學生在社交媒體亦可更好的開展學習互動,滿足新形勢下學生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增強教育機構思政教育成果的轉化能力。另外,教育機構可以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把社交媒體作為檢驗教育成果的工具加以運用,幫助教師更為精準定位教育實踐方向,提升教師對教育節(jié)奏的把控能力,有效保持教育機構思政教育多元發(fā)展核心優(yōu)勢。社交媒體下的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可充分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體系,并強化思政課堂教學與生活化教育實踐銜接,實現(xiàn)思政教育工作的多位一體協(xié)同推進,為高校更好完善當前思政教育的育人培養(yǎng)體系及構建思政教育新生態(tài)奠定堅實基礎。
二、社交媒體下體現(xiàn)思政教育傳播有效性的內在支撐
(一)社交媒體工具的運用
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有效性的體現(xiàn),主要受社交媒體工具的應用影響。不同的社交媒體工具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應用價值、教育功能與適用性各不相同。依托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網(wǎng)絡社交特點、社交媒體應用習慣與思政教育需求,科學地做好對社交媒體的選用。譬如,在大學生群體中應用較為普遍的小紅書、抖音、豆瓣、知乎、BiliBili、WhatsApp、微信、LinkedIn、Pinterest、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等,均在思政教育傳播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3]。以Pinterest為例,該社交媒體以圖像為中心開展社交互動,并能為用戶提供圖片編輯、圖片分享及圖片鏈接來源檢索等系統(tǒng)功能支持。用戶可以將感興趣的圖片內容,釘在用于白板的共享面板,以供其他用戶進行瀏覽或查閱。思政教育傳播可以借助Pinterest圖像編輯與圖像共享,將部分較為生活化的思政內容進行立體化呈現(xiàn),并能通過建立思政興趣墻的方式,加強教師與學生在社交媒體中的教育互動,為教師更好地做好思政教育的社交媒體傳播設計提供內在支撐,有效豐富社交媒體下的思政傳播發(fā)展路徑,為思政教育傳播有效性的提升做好充分鋪墊。
(二)社交媒體的教育生態(tài)建設
建立依托社交媒體的教育生態(tài),開發(fā)社交媒體思政教育資源,將社交媒體建設成為開展思政教育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則是社交媒體下體現(xiàn)思政教育傳播有效性的內在支撐之一。為此,教育機構可以通過為教師、學生提供社交媒體教育資源支持,搭建多元循環(huán)的思政教育發(fā)展生態(tài)等方式,將社交媒體牢牢嵌入現(xiàn)有的思政教育實踐體系,再運用社交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實踐互動或教育資源整合,建立以社交媒體為中心的思政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譬如,利用社交媒體烘托思政教育氛圍,根據(jù)各個單元思政教育內容的不同,動態(tài)化地調整思政教育環(huán)境,將與當前思政教育課程息息相關的教育元素融入社交媒體,從而增強學生的思政學習感知能力。社交媒體的教育生態(tài)建設,為教育機構更好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實踐及加強思政教育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讓教師能利用多種方式制定科學的教育實踐方法,實現(xiàn)對教師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的充分強化,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質量推進提供切實保障。
(三)社交媒體教育傳播方式的選擇
目前,學生對社交媒體信息內容的接收能力相對有限,信息傳播的守恒性原則,對社交媒體的互動與個體社交需求產生了直觀影響。基于社交媒體下的思政教育傳播,推進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則需要合理地針對教育傳播方式進行選擇,進一步提升社交媒體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應用前瞻性與有效性,使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能為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及深化思政教育影響力提供助力。例如,以課堂教學為導向的社交媒體教育傳播,則要把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結構拆分,采用逐級遞進的方式進行教育內容的融入,通過不斷地進行內容融合,完善學生的思政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對課堂思政知識充分的消化與吸收。因此,教育機構與教師應根據(jù)思政教育場景的不同,靈活地做好對社交媒體教育傳播方式的調整,選擇與當前思政教育需求相對較為契合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傳播,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質量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三、基于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困境與問題
(一)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呈現(xiàn)碎片化結構
當前,社交媒體在思政教育傳播方面的運用,普遍存在結構碎片化問題。從需求導向來看,教育機構主要按照教材內容開展思政教育傳播,部分涉及人文、社會、法治建設的教育內容,僅基于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教育延伸,未能將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部分教育要素、新聞案例等運用于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使各個單元的社交媒體教育傳播內容較為單一,無法實現(xiàn)教育內容的一體化串聯(lián),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質量開展[4]。所以,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碎片化,導致依托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脫離現(xiàn)實環(huán)境,未能將學生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感受及接觸的社交媒體信息融入教育體系,使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與思政教育實踐內容相互割裂,進一步加劇了基于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結構分化。最終,使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影響力有所下降。因此,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結構碎片化問題,實際上限制部分思政教育內容的傳播發(fā)展,使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僅局限于課堂環(huán)境,難以在課堂環(huán)境之外完善學生知識體系及提升內容銜接的緊密性。
(二)教育機構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資源匱乏
教育機構的社交媒體資源匱乏問題由來已久。根據(jù)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來看。教育機構對社交媒體的運用,更多是基于校園環(huán)境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開展教育引導,思政教育主要運用社交媒體發(fā)布教育任務。在課程教學方面社交媒體未能發(fā)揮實際的教育引領作用[5]。其中,教育機構的思政教育之所以難以面向更深層次地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僅能運用校內資源為教師提供部分教育支持,難以與社交媒體所需的資源內容及含量相匹配。受此影響,教育機構基于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也僅能滿足部分較為基礎的教育實踐需求,無法向教育生態(tài)建設與教育路徑拓展等提供支持。此外,部分教育機構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發(fā)展意識,未能利用fgbrOGWCDe6Qw/o2LqO+Gw==社交媒體開展多元化的教育實踐探索,導致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應用功能受限,無法更好地開展基于社交媒體的教育銜接,使社交媒體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運用流于形式。
(三)教師對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內容設計能力不足
教師數(shù)字媒體、網(wǎng)絡媒體素養(yǎng)的提升,為其更好借助社交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傳播提供充分保障。但部分教師對數(shù)字媒體、網(wǎng)絡媒體知識的學習與素養(yǎng)的強化,更多是提升教師對社交媒體工具的運用能力及在社交媒體中的教學能力,教師針對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設計能力則未能得到充分強化?;谏缃幻襟w的思政教育設計,不僅要求教師能對學生媒體話語充分了解,同時,也要求教師能對學生邏輯思維、學習特點等有效掌握,使教師能根據(jù)當前數(shù)字媒體、網(wǎng)絡媒體發(fā)展趨勢及主流信息內容,科學地做好教育設計與教育布局。然而,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來看,部分教師對于學生網(wǎng)絡媒體話語內容缺乏了解,無法針對部分網(wǎng)絡熱梗及網(wǎng)絡熱詞等進行有效掌握,教師對社交媒體信息要素的運用也缺乏靈活性,使社交媒體下的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不能轉化為思政教育成果,影響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的質量。
四、新時期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策略
(一)明確社交媒體下生活化的思政教育傳播思路
社交媒體生活化的思政教育傳播思路就是要基于生活化的教育傳播思想開展教育實踐探索,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學習、娛樂實踐要素加入思政教育信息傳播體系,改變教育機構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的教育實踐模式,讓學生更為關注的社會信息、新聞內容成為思政教育傳播的重要內容,讓學生能將思政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進行緊密聯(lián)系,實現(xiàn)思政教育內容與思政教育傳播要素的一體化串聯(lián)。這將是解決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呈現(xiàn)碎片化結構問題的關鍵。所以,教育機構應在思政教育實踐方面,進一步根據(jù)各個單元課程教學內容的,把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要素融入思政教育實踐體系,再利用微信、抖音、百度貼吧及LinkedIn等學生較為常用的社交媒體開展教學互動,通過社交媒體的教育實踐平臺搭建,使社交媒體成為思政內容傳播的主要工具。同時要按照各個階段不同的課程教學需求,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引導,充分避免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結構分化的問題,把思政教育課堂內容融入學生學習、生活與娛樂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從而,強化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運用能力,借助社交媒體的內容傳播,為思政教育的穩(wěn)步推進夯實基礎。
(二)深化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的多元合作發(fā)展
深化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的多元合作發(fā)展,就是要借助企業(yè)、博物館、圖書館、教育研究機構等教育資源,為思政教育傳播提供多方面支持,并積極地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實踐活動,豐富思政教育傳播方式與傳播內容,提升思政教育傳播的內容針對性。而這將是解決教育機構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資源匱乏問題的有效策略。為此,教育機構應基于社交媒體平臺資源整合,拓展思政教育的合作發(fā)展路徑,讓社交媒體平臺成為思政教育傳播的重要載體。譬如,在思政的法治教育方面,教育機構可以通過與歷史博物館、圖書館開展教育合作對接,利用知乎、BiliBili 、Reddit等短視頻社交媒體、新聞媒體社交站,采用雙向互動的方式開展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并運用視頻制作、線上視頻互動等方式開展題為法治建設、依法治國的學習實踐活動,充分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制度等內容,作為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視頻傳播及互動功能,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共享、學習討論的教育支持,提升教育機構法治教育時效性。使教育機構能利用社交媒體的多元合作,更好深化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
(三)搭建基于社交媒體的網(wǎng)絡互動教育社區(qū)
搭建基于社交媒體的網(wǎng)絡互動教育社區(qū),是指通過提升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能力,加深教師對網(wǎng)絡媒體主流文化內容、學生網(wǎng)絡話語的理解能力,幫助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邏輯思維特點,做好思政教育傳播內容的設計,提升教師在社交媒體上的教育影響力和親和力,充分解決教師對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內容設計能力不足的現(xiàn)實問題。譬如,在派派、新浪微博、百度貼吧與Reddit等社交媒體平臺建立新聞互動社區(qū),根據(jù)時事新聞的內容進行思政教育設計內容的拓展,并將學生熟悉的話語表達方式應用于思政教育傳播,提升學生對社交媒體中思政教育要素的學習、接收能力。再通過對學生社交媒體話語的運用,加強思政教育傳播的內容滲透能力,使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傳播能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幫助教師靈活地開展思政教育實踐,讓社交媒體下的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能更好融入當前思政教育實踐環(huán)境,滿足基于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新需求。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基于社交媒體下的思政教育傳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做好教育資源挖掘,充分為教師提供多種思政教育傳播支持,有效借助社交媒體的教育傳播路徑,完善新時期思政教育的育人培養(yǎng)體系,實現(xiàn)新時期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水平推進。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傳播發(fā)展,將為思政教育實踐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提供內在支撐,使教師能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更好地開展教育實踐滲透與教育互動,提升社交媒體下思政教育的實踐質量。
參考文獻:
[1]胡馨平,袁瑜,劉艷瓊.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與反思[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9):173-175.
[2]于杰.數(shù)字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會展活動的傳播策略與思政實踐[J].中國會展(中國會議),2023,(18):97-99.
[3]魏芽芽.新媒體技術助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思政效果的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194-196.
[4]師秀芳.基于傳媒工具的高職院校大思政課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3):205-207.
[5]馮英華,張楚怡.大學生社交媒體閱讀文化育人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4(27):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