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回了一趟娘家,順便帶爸爸去田野挖了一些野菜。一路上,鳥語花香,天空是雨水洗出來的藍?;貋淼臅r候,我們看見一臺旋耕機正在打田。爸爸小聲嘀咕:“跑得太快了,田里裝不住水?!币荒曛嬙谟诖?,又到一年春耕時。只是再也看不到一起勞作的鄉(xiāng)親,再也看不到家里的母牛。記得從前每次耕田時,小牛都會一路跟隨。
爸爸沒有什么文化,一輩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他曾經(jīng)跟我講,他從十幾歲就開始學(xué)耕田,當時力氣太小了,在水田里轉(zhuǎn)不動犁頭,蹚水拖著轉(zhuǎn)頭,手心都是血泡。木犁和鐵犁不同,木犁不好掌握。旱地和水田也不一樣,旱地必須走在犁子后面。根據(jù)農(nóng)作物的需要,犁法也不盡相同。比如,種水稻和種油菜的犁法是完全不同的。
犁田前,田里要先放水泡著,這樣泥土容易爛,犁得更均勻。所以,防水田埂要糊好,不能漏水,特別是有些田埂有很多老鼠洞。小時候,爸爸犁田,媽媽抓田埂,我糊田埂。田坎上還可以挖窩窩,種一些豆角。
犁田的時候,要右手扶犁,左手拉繩執(zhí)鞭,要走在犁的側(cè)面,才好使力,視線也更開闊,擺弄犁頭也輕松、方便。牛若走偏,需要抖動或拉動韁繩。前進、后退、向左、向右,各有口令。我們這邊喊“曲”就是走的意思,“哇到”就是停的意思,“轉(zhuǎn)來”就是打調(diào)的意思。然后用腳把泥坯踩爛,邊走邊踩。踩泥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引水,讓水跟著犁溝走,將泥浸松。只留一路泥坯給牛作指引,盡量保持牛、犁、人三者速度一致。
犁多少、深淺,全靠觀察力和手扶在犁上的感覺。犁得太深了,牛就拉不動了,必須右手扶犁,尾巴往下壓犁就淺,尾巴往上提犁就深。要適時適度地前推、后拉、左右搖擺,以此控制犁的深淺和間距。另外,田(地)塊形狀不一的要根據(jù)形狀起犁,不然就會跑很多空轉(zhuǎn),這樣人和牛都會很累。靠田坎邊要犁一次再返一次,為了田不漏水,農(nóng)家人稱為包邊。
耙田用的農(nóng)具有兩排刀片,人站在上面,更容易把土疙瘩切細。耙田時,眼睛要看著田里,有凹的地方要把耙往上提一提,讓泥巴留下;在遇到凸出的地方要把耙壓住,將高的泥巴往淺的地方帶,這樣才能把田整平。
有一天中午,我給爸爸送飯,爸爸說犁完了就上岸。我就在田邊玩泥巴,不小心睡著了,腳放在水里面,醒來發(fā)現(xiàn)腳上有好多螞蟥,嚇得我直哭。爸爸趕緊過來幫我扯掉。很多時候爸爸就在前面耙田,我則提著桶在后面撿泥鰍、田螺。爸爸上岸后,要把牛清洗干凈,犁和耙也要洗干凈。然后,我要把牛牽到山上吃草。
田地深耕足養(yǎng)家,犁過的是一道道田園夢,翻出的是一幕幕少年愁。最心疼的還是我們的父母,無論刮風(fēng)下雨總有干不完的活兒,連雨鞋都穿不上,都是打著赤腳。只要是經(jīng)歷過的日子,都是值得懷念的,不是嗎?
如果在外邊累了,就回老家看看吧!這里雖然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有童年熟悉的一草一木和親人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