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中可以鄉(xiāng)土史料為抓手弘揚家國情懷,形成素養(yǎng)的融通。在實施中需注意史料的恰當選取和優(yōu)化整合,避免碎片化的呈現??梢匀宋餅榍腥朦c創(chuàng)設情境、以真實史料為媒介史料實證、以探究性活動為契機思辨生成。培育家國情懷時需以教學立意統(tǒng)攝,在層層鋪陳中德性浸潤,生成由內而外的價值共識。《辛亥革命》一課的實踐,力圖給學生呈現以家鄉(xiāng)為具象點、時代為潮流線、國家為全景面的立體畫卷,促進素養(yǎng)落地生花。
關鍵詞:鄉(xiāng)土史料 家國情懷 適當 辛亥革命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基本途徑、技能與方法;家國情懷體現了諸素養(yǎng)的價值目標,是歷史教育的真正歸宿。[1]鄉(xiāng)土史料是最貼近學生生活,也最易引發(fā)學生興趣和共情的史料。對鄉(xiāng)土史料適當地開發(f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感情,形成對史實具象性的內化;也能以家鄉(xiāng)為切入點,帶入歷史的時代潮流中,體味全國上下的風云變幻,形成對歷史較為立體而深入的認知。筆者對八年級上冊第9課《辛亥革命》的課堂實踐,是將鄉(xiāng)土史料融入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嘗試和思考。
一、適切:從什么角度運用史料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只有眼中有人,心中有物,才能對過往懷有溫情與敬意,以神入之姿感受歷史的脈動,領悟時代洪流下人物的行思,理解歷史進程的推動。結合課程內容尋找一個學生熟悉而合適的家鄉(xiāng)人物貫穿課堂內外,能拉進空間距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以小家見大國的重要抓手。
(一)尋找恰當人物,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
在前往圖書館翻閱地方志的過程中,筆者著重查看了以南通名人生卒年排序的《南通簡志》,找到了烈士沙淦。他“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的參與者,抗袁英雄”,[2]其經歷與本課內容高度重合,也與課標要求“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吻合。[3]南通狼山上有沙淦紀念碑,洋洋灑灑六百多字記敘了烈士生平。經過與課標內容的比對、提取后,筆者給同學們呈現了如下文字:
沙淦,南通縣人,1885年生……時孫中山先生在日組同盟會,……他毅然加入……1911年春回國,辛亥武昌起義,在漢陽參加救護工作……二次革命興,他積極參加討袁活動……于1913年被害……時年28歲。
尋找到合適的人物,并不能僅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或其他環(huán)節(jié)碎片式代入,這樣難免有刻意的節(jié)外生枝之感。在創(chuàng)設人物情境時需一以貫之,將人物的經歷與教材同頻共震。在導入中,筆者呈現了沙淦烈士紀念碑,介紹了烈士的生平。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同學登上狼山時關注到了烈士其人,其他不了解的同學也被調動起來,希望與這樣一位辛亥革命的參與者、見證者共行,重溫那段激蕩澎湃的歲月。
本課的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奮斗”并不是重點內容,筆者就從小切口滲透,引導學生發(fā)現,劉道一、徐錫麟、秋瑾和烈士沙淦一樣,都年僅二三十歲。激發(fā)學生感悟,志士們在青年時代就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視死如歸,引發(fā)情感的共鳴。
武昌起義是本課需重點突破的部分,雖然烈士參與其中救護,但卻無詳細的史料加以佐證。本著一分史料說一分話的原則,就放棄這部分的情境嗎?這樣會如電影進入高潮部分就被打斷一樣,索然無味。其實,也可以從側面尋找史料開展探究,因為沙淦作為革命者,一定對時局比較敏感。于是筆者以當時影響深遠的《申報》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從報刊中了解武昌起義,依據史料加以復述和解釋。不完善的地方則借教師之口,通過地圖更詳細地了解武漢三鎮(zhèn)的光復。
(二)搜尋大儒正史,小家大國互證
武昌首義后,各地革命勢力紛紛響應,統(tǒng)稱辛亥革命。當時南通的局勢又如何呢?由于距今已有一段時間,一些史料或口述在長期流傳中會有不確定的因素,如何才能尋找到真實可信的史料呢?
筆者搜尋到了南通文化名人費范九的《南通光復記》。[4]費范九先生作為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編輯,與張謇等人交往甚密,章開沅先生來南通研究張謇時就曾對費老進行口述訪談,糾正了一些偏誤。這樣文化大儒的記敘應該是比較可信的,他的《南通光復記》一文也被收錄入《辛亥革命江蘇地區(qū)史料》的集冊中,筆者從中提煉了如下文字:
南通時稱通州……僅隔一個月,到九月十八日(11月8日),便舉起義旗,宣告獨立?!锩娢迦顺藦V艇登陸……沿途商店居戶都在門口懸掛白旗,并寫“光復大漢”、“還我河山”等標語張貼通衢。地方秩序如常,毫無驚擾。
——費范九《南通光復記》
南通的光復如此迅速卻毫無驚擾,能否與全國其他地方相印證?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筆者查閱楊天石《辛亥革命何以勝利迅速代價很小》[5],從中可以看到長沙、西安、南昌、太原、昆明、上海、貴陽、杭州等省會大城市的起義或獨立更為迅速,進展順利,沒有戰(zhàn)斗或嚴重的戰(zhàn)斗,楊天石分析認為有五大原因。但史學研究如何與鄉(xiāng)土史料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呢?筆者仍舊依循情境,在《南通光復記》和《申報》中進行摘錄,并搜尋獨立各省的都督身份,制作成表1。
南通沿江一帶……地方人士發(fā)起筑楗保坍運動,……請撥官款補助,不許……認為官所不恤人民疾苦。
近城各學校學生,平時看報紙雜志,受新說鼓吹啟發(fā)……思想已波動。
——費范九《南通光復記》
凡有藏匿官員或傷害外人,……均須梟首;……或保護漢口外國租界及外國教堂……均有酬賞。
——《申報》革命黨人大旨
對史料加以簡化和提煉能便于學生的閱讀和分析,在對關鍵詞的引導后,學生基本能從:清政府腐敗失民心;人們接受新說啟發(fā),思想受波動;團結了可團結的人士,壯大革命力量;爭取列強中立,減少了阻力等角度進行思考,提升了深度學習的效果。在以南通為例的鄉(xiāng)土情境中,學生感受到了全國時代大勢,在對鄉(xiāng)土史料的抽絲剝繭下,形成了小家大國的互動生成,培養(yǎng)了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
二、共情:如何培育共同價值觀
(一)著眼立意,貫穿課堂內外
教學立意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靈魂,史學的生命力和張力就是能給予人感化,形成現實與往昔的精神對話。[6]這也與家國情懷能體現諸素養(yǎng)的價值目標,是歷史教育的真正歸宿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身處高位通盤考量,才能為學生留下真正的德性滋養(yǎng)。當然,一個好的立意不能僅著眼于本課的枝枝節(jié)節(jié),需要給予學生更宏大的視野,體味時代的脈動。對大單元、大概念的思考則能避免割裂感,在教學上整體優(yōu)化,給予學生層次遞進的深度認識。
“民族振興”是烙印入這個時代先進中國人血脈的時代強音,也是孫中山先生被稱為“國父”,一直被銘記的現實意義。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目標,并主張用武裝革命的手段實現它,成為了人們的廣泛共識。正是在辛亥精神的影響下,歷史迎來了嶄新的篇章,新民主主義革命如火如荼邁向遠方,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堅持為實現這些目標而不懈奮斗,在繼承發(fā)展中為民族振興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信念也是學生們需要體會、傳承的精神財富,應在本課中貫穿全局,重點著墨渲染。
(二)書鄉(xiāng)互通,體味志士精神
“民族振興”的理念在課堂中如無情緒地層層推動,則有刻意拔高之嫌,這樣的立意滲透應該是在課堂的方方面面的。筆者在課堂開始就詢問學生是否了解書本中四名志士的故事?其中一位同學說到了秋瑾“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名句,講述了其被捕后堅決不吐露半字,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同時,筆者趁熱打鐵,出示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方聲洞的絕命書——《稟父書》,并輔之以音頻渲染。方聲洞《稟父書》議論充分,更方便學生體會志士們的家國大義,由此進行節(jié)選:
兒今日竭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謂保衛(wèi)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於地下矣。
——方聲洞《稟父書》
通過對志士們故事的講述、絕命書的聽誦、沙淦等人的年歲比較,學生情緒逐漸高漲,深刻體會到革命志士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英勇無畏的擔當和情懷;見賢思齊,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應該如何為國家復興而努力。
(三)時代延展,感悟精英情懷
價值觀的認同是需要不斷重復和深化的,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理想信念鼓舞了一代代不同主張、不同身份的人,家鄉(xiāng)的建設者們也不斷為家鄉(xiāng)的繁榮發(fā)展作出貢獻,將南通締造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于是,筆者選介了多名不同時代、不同派別的家鄉(xiāng)開拓者,幫助學生培根鑄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情懷和使命擔當,這樣的家國守衛(wèi)者們不勝枚舉。飲水思源,只有將信念不斷傳承,才能培養(yǎng)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才。當然,價值觀如果是教師灌輸的,學生能接受多少是打疑問號的,只有通過小組的交流、思維的碰撞才能成為學生真正由心而感的共識。在回答如何成為國家振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時,有同學說到要堅定為社會奉獻的信念,有同學提到要勤學善思,還有同學說到得勇于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等,語言雖質樸卻能反饋出學生家國情懷的真正內化,也能為今后的行動落實打下根基。
綜上而言,在以鄉(xiāng)土史料為媒介弘揚家國情懷的課堂實踐中,需注意對鄉(xiāng)土史料的恰當選取和呈現,以史料為橋梁通過層層鋪設生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在史料的選取和呈現的過程中需注意目標性、貼近性、真實性、思辨性,形成學生所能接受并沉浸其中有歷史感的資源集。在培育家國情懷的價值取向時,需注意從上位立意出發(fā),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斷遞進,以多樣的途徑形成德性的浸潤,生成學生由內而外的普遍共識。當然,鄉(xiāng)土史料的運用還任重道遠,如何通過方法指導使學生自主尋找符合課堂要求的“菜單”,以館校合作、口述探究、項目化學習等形式生成學生精神的“滿漢全席”等,仍需我們不斷探索和挖掘,這也是校本與書本相結合,推動學生素養(yǎng)落地生花的前進方向。
【注釋】
[1]徐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師指導 歷史2017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4頁。
[2]南通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南通簡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續(xù)表。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9頁。
[4]揚州師范學院歷史系編:《辛亥革命江蘇地區(qū)史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17—219頁。
[5]楊天石:《辛亥革命何以勝利迅速代價很小》,《中國文化》2011年第34期,第88—98頁
[6]李惠軍:《靈魂的追問(1)——歷史教師的視界、心界與歷史教學的境界》,《歷史教學(上半月)》2015年第3期,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