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對重癥肺炎患者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3年1~12月我院接收的62例重癥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住院相關指標、血氣分析指標及炎癥指標。結果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相關指標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氣分析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可降低重癥肺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加快患者康復進程,改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重癥肺炎;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血氣分析;并發(fā)癥;風險預警
重癥肺炎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多見于老年人、兒童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嚴重者可發(fā)生呼吸衰竭[1]。重癥肺炎病情進展迅速,并發(fā)癥較多,在治療過程中,及時識別、干預潛在風險,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具有系統性、預見性特點,可及時發(fā)現患者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并進行有效的前瞻性干預,從而輔助患者病情控制[2]。本研究旨在探討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對重癥肺炎患者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12月我院接收的62例重癥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47~73歲,平均年齡(57.25±2.26)歲。觀察組男21例,女10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57.46±2.19)歲。兩組間資料比較(P>0.05)。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重癥肺炎;基線資料完整;能配合各項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存在惡性腫瘤;有精神疾病史。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做好患者體征監(jiān)測,保證靜脈通道護理、呼吸機護理;用藥后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
(1)制定預警方案:綜合評估并發(fā)癥發(fā)生危險因素,同時查閱文獻資料進行危險因素調查、評估等,將心率、體溫、氣道情況、肺動脈壓均列入風險預警評估指標,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方案,并進行有效督導預警。
(2)風險預警評估及護理:第一,低風險。低風險患者取舒適體位,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每日早、中、晚各訓練1次,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排痰,并協助患者背部叩擊排痰,叩擊由上至下,由外至內。第二,中風險。中風險患者在低風險基礎上,重點關注體溫變化情況,可采用27 ℃~37 ℃
溫水毛巾擦拭,需冰敷患者應注意冰敷時間,控制在30 min內,若體溫超過38.6 ℃,遵醫(yī)囑應用降溫藥物,每30 min測量1次。第三,高風險。在中、低風險基礎上深化護理,確保營養(yǎng)合理,避免營養(yǎng)不良,通過靜脈通路維持機體內水鹽平衡,對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進行前瞻性護理。
(3)日常預防護理: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適當抬高床頭,注意和更換體位,每2 h更換一次體位。每隔6 h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可用氯己定溶液。組織科室建立專門的督導小組督促預警護理落實情況,配備應急處理員,確保對預警執(zhí)行情況進行科學評估[3]。
兩組均干預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如肺水腫、感染性休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2)比較兩組住院相關指標:包括機械通氣時間、ICU治療時間和住院時間。(3)比較兩組血氣分析指標:采用血氣分析儀測定動脈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氧合指數(PaO2/FiO2)。(4)比較兩組炎癥指標: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CRP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PCT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46%,低于對照組的25.8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住院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ICU治療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兩組護理前PaO2、PaCO2和PaO2/Fi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PaO2和PaO2/Fi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炎癥指標比較
兩組護理前CRP、PC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CRP、PC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重癥肺炎患者可見高熱、咳嗽等癥狀,部分患者可見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等,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干預,對患者預后至關重要[4~5]。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核心在于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早期評估、干預體系,基于有效的風險評估、預警機制,早期識別并處理風險因素,有效防止病情惡化,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預后[6]。
本研究特殊性在于將CRP、PCT兩種炎癥介質納入評估,同時關注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明確護理方法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在研究中,不同護理方法下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有差異,說明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有顯著價值。重癥肺炎患者病情復雜,疾病進展快,采用督導式預警性護理后可在疾病惡化的早期階段風險問題并進行干預。一般情況下,肺水腫發(fā)生的早期可通過體液平衡、呼吸狀況等監(jiān)測來預防控制肺水腫。風險預警評估還可及早發(fā)現感染性休克,優(yōu)化抗菌藥物使用[7]。此外,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警護理中,可通過強化呼吸機操作規(guī)范,確保無菌操作等方式實現。督導式預警性護理還要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實現對患者的全面護理,及時發(fā)現護理不足并予以糾正,加快患者康復進程[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血氣分析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aO2、PaCO2可評估患者呼吸功能,PaO2/FiO2是評估氧氣在肺部吸收、輸送效率的重要指標。實施督導式預警性護理后,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改善明顯,其原因在于該護理方法可早期識別患者血氣指標異常,指導臨床醫(yī)師采取干預方案,保證患者呼吸功能穩(wěn)定[9~10]。此外,觀察組護理后CRP、PC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CRP、PCT是評估炎癥和感染的常用指標,CRP在感染、損傷發(fā)生后有明顯提升,其同感染嚴重程度為正相關;PCT是細菌感染的常用標志物,在細菌感染后會有異常表達,CRP、PCT與重癥肺炎病情發(fā)展有關,具有一定的預后預測作用。督導式預警性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便于臨床醫(yī)師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對策,保障臨床治療效果,抑制炎癥反應,控制病情進展,從而改善患者預后[11]。
綜上所述,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可降低重癥肺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1]姜金花,潘月帥,周丹,等.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聯合血糖控制在重癥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4,10(5):59-61.
[2]邱楚杰,范文麗.督導式預警性護理聯合早期被動訓練在ICU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3,21(30):149-152.
[3]翟艷俊.以兒童早期預警評分為支持的分級護理模式在重癥肺炎患兒中的應用[J].婦兒健康導刊,2023,2(20):169-171,183.
[4]裴利娜,李星楷,尚雪靜.1M3S護理管理模式聯合督導式預警性護理在ICU重癥肺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23,30(9):1255-1256.
[5]王琳,張稱.基于風險預警的個體化護理在布氏桿菌肺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3,9(8):118-120.
[6]鄔凌麗,陳化卉.風險預警預防性護理對肺炎患兒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3,27(18):68-70.
[7]林燕花,許怡玲,林程.早期預警策略結合風險護理在行機械通氣治療的重癥監(jiān)護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3,9(4):186-188.
[8]胡娟,劉輝.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對大葉性肺炎患兒康復及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3,31(3):178-180.
[9]張建紅.預警性護理干預對呼吸重癥監(jiān)護患者深靜脈置管并發(fā)癥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2022,35(21):177-179.
[10]李麗,李丹,姜永芳.基于PEWS評分的護理管理措施在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兒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5):139-141.
[11]黃美霞,余正芝,張波,等.督導式預警性護理模式在重癥肺炎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的應用[J].西部中醫(yī)藥,2021,34(8):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