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殺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純劇本式劇本殺;另一種是實景式劇本殺。實景式劇本殺不僅由文字構成,還包括圖片、背景音樂以及特定的道具等共同帶給玩家逼真的游戲體驗。
劇本殺的劇本如果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且用文字記載的方式記載下來屬于文字作品。由于劇本殺市場的火熱,市場上已經出現一批專門制作劇本殺的公司,出現專門撰寫、出售劇本殺劇本的現象。一些構思巧妙的劇本定價較高,并且出售的對象有限,受到玩家的追捧。而一些經營者為了獲取利潤,便出現了購買盜版劇本的現象。
經營者向玩家提供劇本殺的劇本、場地等,玩家只是在游玩過程中短暫地使用并沒有發(fā)生所有權的轉移,可以將劇本殺的游戲過程視為租用場地、劇本、相關工作人員等。因此,提供劇本的行為可以視為出租行為。
1.該行為侵犯了出租權
提供盜版劇本的行為雖然構成了出租行為并不等于侵犯了出租權,我國有關法律明確規(guī)定,只有視聽作品、計算機軟件和錄音錄像受出租權的保護,而這種購買盜版作品并使用的侵權方式,大多數情況下針對的是作為文字作品的劇本,不構成出租權保護的客體。雖然有觀點認為,這是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認為這種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出租權。由于現在經濟的發(fā)展,有關出租文字作品的事件越來越多,對出租權保護的客體應當拓寬到美術、文字作品。但筆者認為,著作權作為私權,與其他私權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著作權保護的不僅是權利人的財產,同樣還要考慮他能為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收益。出租權不保護文字作品的一個最大目的在于讓文字作品最大限度地傳播,并且將文字作品出租的行為,也并不會給權利人的利益造成過大的影響。同時,如果盜版的劇本殺由于是盜版作品,不應當享有任何的權利,那么按此來說,提供劇本殺劇本的商家也不存在違法行為。因此,從此種角度來看,將文字作品出租納入著作權的做法還有待商榷。
2.該行為侵犯復制權
有觀點認為如果權利人能夠拿出證據證明經營者使用的劇本是未經其同意的復制件,則侵犯了權利人的復制權,如果經營店家有證據證明其通過第三方獲得該劇本,不存在故意購買盜版劇本的可能,則可以以此為理由進行抗辯。但這種情況下即便經營店家明知該作品是“盜版”但是在“盜版作品”的轉移過程中是原件的轉移,并沒有產生新的復制件,因此認為其侵犯復制權的做法不太合理。
3.該行為侵犯了發(fā)行權
有學者認為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關于著作權的有關規(guī)定中,使用行為曾包括發(fā)行行為,發(fā)行行為又包括出租行為。在歷史上出租盜版復制件的行為是存在侵犯發(fā)行權的可能的。因此雖然如今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出租權”與“發(fā)行權”之間做了明確的區(qū)分,但是在盜版文字作品的事件中,但應當按照“發(fā)行權”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保護。這種觀點的學者從立法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發(fā)行權一次用盡原則是為了避免權利人獲得重復的利益,但是面對盜版劇本的提供,真正的權利人并沒有獲得利益,可以視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發(fā)行權。但是這種觀點是不合理的,一方面,玩家進行游戲的游玩,只是暫時地擁有該文字作品,所有權并沒有轉移,不符合發(fā)行權的有關要求。使得出租權的規(guī)定失去了意義,違反了法律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將其視為發(fā)行權的行為實際上忽略了法律條文中已經將發(fā)行權與出租權進行了明確的分割,發(fā)行權只包括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制件的權利。按照法律規(guī)定,發(fā)行權既可以控制出售或者贈與正版作品的行為,也可以控制出售或者贈與盜版作品的行為。但是對于出租或者出借的行為,不論是盜版作品還是正版作品,都不能以發(fā)行權進行規(guī)制。
4.該行為侵犯了表演權
是否構成著作權法上的表演權,一個重要標準是是否在公共場所進行表演。即便是處在一個密閉的環(huán)境中進行,但是由于這種密閉空間是公眾的不特定人員可以在不設限的時間內進出的場所,這種場所無論是否付費,不論是否有觀眾都應當視為公眾場所。根據劇本殺的游玩場地可以確定,玩家在進行劇本殺游戲時,所處的場所符合公共場所的規(guī)定,應當屬于公共表演,應當受到著作權人表演權的限制。
這一說法看似解決了店家出租盜版劇本行為的定性問題,但是忽略了對真正的“表演者”的判定。在進行游戲時,只有很少部分需要工作人員的參與,npc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導游戲的作用,并且表演是指在特定的場合下,通過語言、動作、音樂、舞蹈等方式,向觀眾展示某種藝術形式或者表達某種情感、思想的行為,并不能視為一種藝術形式。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視為“表演者”。游戲中的“表演者”應當是進行游戲的玩家,但是,由于玩家對于經營者使用盜版劇本進行游戲的行為并不知情,以表演權對該行為進行規(guī)制缺乏合適的客體。
著作權法并不是保護被侵權作者的最好選擇。利用技術手段如:行業(yè)可以自發(fā)成立聯盟,與電商app等展開合作,一旦發(fā)現盜版劇本出現,就申請平臺對該店鋪進行處理,對產品進行下架等方法也開始被廣泛采用,但是這種做法比較有限,并不能規(guī)制線下售賣的情況,并不能真正起到對著作權人的保護。
如果不在法律層面進行規(guī)制,則不利于劇本殺市場的發(fā)展。因此,反不正當競爭法對該行為進行規(guī)制似乎更為恰當。
1.該行為可以有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可能性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目的是制止經濟損失以及制止不正當競爭。劇本殺經營店家購買并出租“盜版”劇本的行為,使得著作權人的經濟受到損失。由于這一行為成本低,售價也會隨之降低,也因此,對購買正版的經營者而言是一個打擊。反不當競爭法保護行業(yè)間的競爭者、消費者也保護公共的利益。同時,由于知識產權法對保護的客體、適用的條件等方面有著嚴格的限制,在某些情況下,反不正當競爭法被視為是知識產權的補充法,可以更好地平衡三者之間的利益,保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對盜版劇本進行規(guī)制。上文已經分析過目前的《著作權法》并沒有合適的方式對盜版劇本的出租進行規(guī)制,但并不意味著不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客體就可以進入公共領域,對于知識產權有關法律未保護的智力成果,在與其他法律不沖突的情況下,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作為補充法進行保護。盜版劇本的內容顯然屬于智力成果,但又不能以著作權法進行保護,使用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保護符合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
2.該出租利益可以以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規(guī)制
劇本殺的劇本可以構成作品,但是對盜版作品的使用卻難以利用著作權保護,盜版劇本的存在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市場的經濟價值,劇本殺的流傳程度很大一方面是由劇本的好壞決定的,劇本的知名度可以構成競爭優(yōu)勢。
同時劇本的權利人也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格主體,從狹義上看,劇本的創(chuàng)作人與經營者之間并不存在競爭的關系,但是如今各行業(yè)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反不正當競爭法在乎的是權利來源和行為方式本身的正當性,而并不在乎做出這一行為主體的身份如何”這也為盜版劇本殺劇本的出租行為以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規(guī)制提供了可能。
對“劇本殺”游戲的利用方式就是由店家購買,之后店家將劇本、場景等出租給玩家進行循環(huán)利用,出租就是店家對劇本殺進行利用的主要方式,劇本殺并不是通過表演的方式對劇本進行利用,而是進行出租,出租的次數對權利人的利益產生影響,因此作為保護利益的反不正競爭法可以介入這一侵權行為。
經營店家向玩家提供盜版劇本的行為并沒有轉移所有權,因此并沒有侵犯著作權人的發(fā)行權與出租權,更不存在侵害出租權的可能。雖然該行為存在侵害表演權的可能,但真正的表演者“玩家”可能并不知情,侵害表演權也就無從談起了。在著作權法、行業(yè)自我控制等方法都不能很好進行保護的情況下,選擇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保護不失為一種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