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實施以來,很多省份的試題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試題類型,這些試題以“能量-反應進程圖”為情境,對反應歷程、基元反應、活化能、鍵能、焓變等進行設問,突出考查學生的“理解與辨析”“分析與推測”等關(guān)鍵能力.本文以高考真題為例,研究此類試題的情境特點、考向特點和解題模型,并對試題進行大致的分類,以期對這一題型給出一個大致的“畫像”.
1 考查反應機理
例1 (2024 年北京卷)苯在濃HNO3 和濃H2SO4 作用下,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從中間體到產(chǎn)物,無論從產(chǎn)物穩(wěn)定性還是反應速率的角度均有利于產(chǎn)物Ⅱ
B.X為苯的加成產(chǎn)物,Y為苯的取代產(chǎn)物
C.由苯得到M 時,苯中的大π鍵沒有變化
D.對于生成Y的反應,濃H2SO4 作催化劑
解析 從中間體到產(chǎn)物有2條路徑,生成產(chǎn)物Ⅱ的過渡態(tài)2G2的能量較低,本路徑活化能較小,反應速率較快;產(chǎn)物Ⅱ的能量也低于產(chǎn)物Ⅰ,選項A說法正確.由X 的結(jié)構(gòu)簡式可以看出,苯環(huán)中的大π鍵被破壞,苯環(huán)上引入硝基和磺酸基,故X 是苯的加成產(chǎn)物;Y 是苯環(huán)上的H 被硝基取代的產(chǎn)物,選項B說法正確.產(chǎn)物M 的結(jié)構(gòu)中,有1個碳原子除了連接環(huán)上的2個碳原子外,還連接了1個硝基和1個H 原子,說明該C 原子原來形成大π鍵的電子也用于成鍵,所以苯中的大π鍵發(fā)生了變化,選項C說法錯誤.生成Y 的反應,終態(tài)有H2SO4 生成,因此濃H2SO4作催化劑,選項D說法正確.答案為C.
點評 能量較高的過渡態(tài)與初始反應物或中間體之間的能量差,即為該反應的活化能,活化能越小,反應越快.
例2 (2024年甘肅卷)甲烷在某含Mo催化劑作用下部分反應的能量變化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E2=1.41eV
B.步驟2逆向反應的ΔH =+0.29eV
C.步驟1的反應速率比步驟2快
D.該過程實現(xiàn)了甲烷的氧化
解析 由圖2可知,E2=0.70eV-(-0.71eV)=1.41eV,選項A 說法正確.步驟2的逆反應為Mo=O+CH3OH→HO—Mo—OCH3,該反應的ΔH =-0.71eV-(-1.00eV)=+0.29eV,選項B說法正確.步驟1的活化能為始態(tài)到過渡態(tài)1的能壘,即E1=0.70eV;步驟2的活化能為HO—Mo—OCH3到過渡態(tài)2的能壘,即E3=-0.49eV-(-0.71eV)=0.22eV.步驟1的活化能大于步驟2的活化能,故步驟1的反應比步驟2慢,選項C說法錯誤.該過程中CH4轉(zhuǎn)化為CH3OH,屬于加氧氧化,實現(xiàn)了甲烷的氧化,選項D說法正確.答案為C.
點評 能量—反應進程圖可以給出如下的信息:1)反應包含幾個基元反應;2)每個基元反應活化能的大小;3)每個基元反應和總反應的焓變.當然,根據(jù)各物質(zhì)的結(jié)構(gòu)特點,也可以判斷出某一步反應或總反應的特點.
2 定量考查反應的活化能和焓變
例3 (2024年安徽卷)某溫度下,在密閉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X(g),發(fā)生下列反應:
X(g)?Y(g) ΔH1<0,
Y(g)?Z(g) ΔH2<0,
測得各氣體濃度與反應時間的關(guān)系如圖3所示.下列反應進程示意圖符wnqxYkqexPB7Lc7YqjUiYA==合題意的是( ).
解析 由濃度-時間圖像可知,反應初期,由X 生成的Y 不能全部轉(zhuǎn)化為Z,說明X(g)?Y(g)比Y(g)?Z(g)反應更快,則X(g)?Y(g)的活化能小于反應Y(g)?Z(g)的活化能,即X到過渡態(tài)的能壘小于Y到過渡態(tài)的能壘.ΔH1<0,ΔH2<0,說明X、Y、Z的能量X>Y>Z.答案為B.
點評 根據(jù)濃度-反應時間圖像,可以看出2個反應的快慢,進而確定2個反應活化能的大小,即反應更快的活化能更小;根據(jù)反應焓變的正負,可以判斷3種物質(zhì)的能量高低.
3 考查基元反應的數(shù)量和判斷反應的快慢
例4 (2023年廣東卷)催化劑Ⅰ和Ⅱ均能催化反應R(g)?P(g).反應歷程如圖4所示,M 為中間產(chǎn)物.其他條件相同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使用Ⅰ和Ⅱ,反應歷程都分4步進行
B.反應達平衡時,升高溫度,R的濃度增大
C.使用Ⅱ時,反應體系更快達到平衡
D.使用Ⅰ時,反應過程中M 所能達到的最高濃度更大
解析 由圖4可知,按催化劑Ⅰ的實現(xiàn)歷程,共有4個峰,每個峰的頂部都是一個相對高能量的過渡態(tài),所以由R轉(zhuǎn)化為P,反應經(jīng)過4步完成;使用催化劑Ⅱ,反應也經(jīng)過4步完成,選項A 正確.R的能量高于P的能量,反應R(g)?P(g)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R 的濃度增大,選項B 正確.總反應速率由反應歷程中最慢(活化能最高)的一步?jīng)Q定,由圖可知使用催化劑Ⅱ時反應歷程中第一步活化能最大,速率最?。允褂么呋瘎驎r,反應體系達到平衡用時更長,選項C 錯誤.使用催化劑Ⅰ時生成M 快,消耗慢,使用催化劑Ⅱ時生成M 慢而消耗快.所以,使用Ⅰ時,反應過程中M 所能達到的最高濃度更大,選項D正確.答案為C.
點評 本題為學術(shù)探索情境,對使用不同催化劑造成的速率差別和相同過渡態(tài)物質(zhì)濃度大小的差別進行了考查,此外還考查了能壘大小對速率大小的影響.要求考生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是一道較高水平的試題.
4 考查如何根據(jù)能壘大小優(yōu)選催化劑
例5 (2023年河北卷,節(jié)選)我國科學家研究了水溶液中3種催化劑(a、b、c)上N2 電還原為NH3(如圖5)和H2O 電還原為H2(如圖6)反應歷程中的能量變化,則3種催化劑對N2 電還原為NH3 的催化活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_______(用字母a、b、c排序).
解析 從圖5可以看出,N2 電還原為NH3 無論采用哪種催化劑,都經(jīng)歷了多個過程,有的過程能量變低釋放能量,有的過程能量升高吸收能量.3種催化劑對N2 電還原為NH3 的催化活性的強弱,取決于使用該催化劑中,所有過程中吸收能量最多的一步,即能壘最大的一步?jīng)Q定了電催化反應的難易.
讀圖5,使用a、b、c3種催化劑時,能壘最大步驟的能壘分別為0.7eV、0.5eV、0.9eV,故3種催化劑對N2 電還原為NH3 的催化活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b、a、c.讀圖6,H2O 電還原為H2 時,使用a、b、c3種催化劑時,能壘最大步驟的能壘分別為0.22eV、0.34eV、0.18eV,催化活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c、a、b.由于體系中存在2個電還原的競爭,因此需要綜合考慮.所幸,電還原N2 最易的催化劑b,恰恰是電還原H2O 最難的;催化劑c電還原N2 最難,又恰恰是電還原H2O 最易的,所以c是電還原N2 活性最差的.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a、c.
點評 本題中N2 電還原為NH3 過程的難易,需要與H2O 電還原為H2 的難易綜合考慮.圖中加?的物質(zhì),是吸附態(tài)或中間體,不是過渡態(tài),此處的“能壘”雖非活化能,但與活化能的本義一致.
這種考查方式,在新高考河北卷中出現(xiàn)過兩次,以下我們再研究一個例子,據(jù)此可以看到河北高考命題專家團隊的命題思路.
例6 (2021年河北卷,節(jié)選)在電解質(zhì)溶液中,3種不同的催化劑(a、b、c)上CO2 電還原為CO 的反應歷程中(H+ 電還原為H2 的反應可同時發(fā)生),相對能量變化如圖7所示.由此判斷CO2 電還原為CO 從易到難的順序為________(用a、b、c字母排序).
解析 電還原時,同時發(fā)生2個競爭反應:主反應CO2+2e- +2H+ =CO+H2O(如圖7G甲)和副反應2e- +2H+ =H2(如圖7G乙).
對于主反應,催化劑a,兩步能壘分別為0.51eV,0.17eV(0.68eV-0.51eV=0.17eV),決速步能壘為0.51eV;催化劑b,兩步能壘分別為-0.08eV,0.76eV[(0.68eV-(-0.08eV)=0.76eV],決速步能壘為0.76eV;催化劑c,兩步能壘分別為0.22eV、0.46eV(0.68eV-0.22eV=0.46eV),決速步能壘為0.46eV.所以,對于CO2 電還原為CO,所用催化劑由易到難的順序為c、a、b.
對于副反應,催化劑a的能壘為0.27eV.催化劑b的兩步能壘分別為-0.22eV、0.22eV,決速步活化能為0.22eV.催化劑c的能壘為0.60eV.因此,H+電還原為H2,所用催化劑由易到難的順序為b、a、c.
綜上,主反應最易的催化劑c,恰恰是副反應最難的催化劑,而主反應最難的催化劑b又恰恰是副反應最容易的催化劑,催化劑a均介于2個反應的難易之間.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CO2 電還原為CO 從易到難的順序為c、a、b.
點評 對于2個競爭反應,我們總是希望所選擇的催化劑對于主反應來說最容易,并且對于副反應來說最困難,這樣的催化劑對于生產(chǎn)才最有利,因此優(yōu)選催化劑時,需要綜合考慮.
5 綜合考查活化能、鍵能、焓變
例7 (2023年1月浙江卷)標準狀態(tài)下,氣態(tài)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相對能量與反應歷程示意圖如圖8所示[已知O2(g)和Cl2(g)的相對能量為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E6-E3=E5-E2
B.可計算Cl—Cl鍵能為2(E2-E3)kJ·mol-1
C.相同條件下,O3 的平衡轉(zhuǎn)化率:歷程Ⅱ>歷程Ⅰ
D.歷程Ⅰ、歷程Ⅱ中速率最快的一步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lO(g)+O(g)=O2(g)+Cl(g) ΔH =(E5-E4)kJ·mol-1
解析 E6-E3 代表反應“O3(g)+O(g)=2O2(g)”的焓變;E5-E2 代表反應“O3(g)+O(g)+Cl(g)=2O2(g)+Cl(g)”的焓變,反應“O3(g)+O(g)+Cl(g)→ 2O2 (g)+Cl(g)”也即“O3 (g)+O(g)=2O2(g)”,所以E6-E3=E5-E2.選項A 說法正確.觀察圖8,“O3(g)+O(g)”的相對能量為E3,“O3(g)+O(g)+Cl(g)”的相對能量為E2,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后者多了“Cl(g)”,考慮到Cl2(g)的相對能量為0,則由“2O3(g)+2O(g)+Cl2(g)”到“2O3(g)+2O(g)+2Cl(g)”的能量變化為Cl—Cl鍵的鍵能,即2(E2-E3)kJ·mol-1,選項B說法正確.相同條件下,O3 的平衡轉(zhuǎn)化率與歷程無關(guān),故選項C 說法不正確.歷程Ⅰ的能壘為E1-E3,歷程Ⅱ中,2個能壘均小于E1-E3,且最小的能壘對應的反應速率最快,該反應為ClO(g)+O(g)=O2(g)+Cl(g)ΔH =(E5-E4)kJ·mol-1,選項D說法正確.答案為C.
點評 本題給出了歷程-能量圖,歷程Ⅱ比歷程Ⅰ的始態(tài)和終態(tài)均多了Cl(g),Cl(g)相對能量較高,是由于Cl2 的相對能量為0,破壞Cl—Cl鍵要吸收能量才變成Cl(g).所以,可以根據(jù)由“2O3(g)+2O(g)+Cl2(g)”到“2O3(g)+2O(g)+2Cl(g)”的能量變化求得Cl—Cl的鍵能.
6 研究結(jié)論
在給出的圖像中,因變量為“能量”或“相對能量”,自變量往往表述為“反應歷程”“反應進程”或“反應過程”.圖像中所給的物質(zhì),除了初始的反應物和終態(tài)的生成物外,既有中間體,又有過渡態(tài).圖9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相關(guān)的概念.
1)過渡態(tài):初始反應物或某中間體吸收能量后得到的高能量狀態(tài),它是一種舊鍵即將斷裂,新鍵即將生成的狀態(tài).過渡態(tài)能量較高,非常不穩(wěn)定,是瞬間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會自發(fā)變成下一物質(zhì)(中間體或產(chǎn)物).“能量-反應歷程”圖中,有多少個過渡態(tài),就有多少個基元反應.
2)中間體:2個過渡態(tài)之間的物種是中間體.相對于過渡態(tài)來說,中間體的能量較低,在反應過程中存在時間相對較長,其吸收能量后,會變成下一高能量的過渡態(tài).
3)活化能與能壘:由初始反應物或中間體達到高能量過渡態(tài)所吸收的能量,是該基元反應發(fā)生所必須克服的能量壁壘,也稱該基元反應的活化能.
4)焓變:生成物的能量與反應物的能量之差,即為該反應的焓變.若生成物能量低于反應物能量,則焓變?yōu)樨撝担摲磻艧?反之,焓變?yōu)檎?,該反應吸熱?/p>
5)催化劑的優(yōu)選:總是希望使用該催化劑時,主反應對應的多步反應中決速步驟的能壘較低,而同時副反應決速步驟的能壘較高,這樣才能更利于主反應.備選催化劑3種,對應2個反應時,能優(yōu)選出最好的催化劑是偶然的,大多會難以選出.河北的兩道試題,恰恰能夠選出合適的催化劑,是一種數(shù)據(jù)上的巧合.
近 年來,此類題目在高考試題中較為常見,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查與評價具有重要的價值功能.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規(guī)劃“十四五”重點資助課題(2302027)“教育數(shù)字化背景下高中化學學生學習水平評價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