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間保持深情厚誼才能維護家庭的溫馨和睦。讓我們通過解讀古人的“家文化”倫理觀,找到維系家庭和諧的鑰匙,讓親情成為前行的力量。
《朱子治家格言》中說:“居家戒爭訟?!币患胰嗽谝黄疬^日子,忌諱起爭執(zhí),即便贏了,也會傷害家人之間的感情,容易致使人心離散、家道衰落。所以,中國人很喜歡說一句話:家和萬事興??匆粋€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讓;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有多大度量。
古人對于親人之間的情誼非常重視。能盡孝道的,其心和;能修悌道的,其心順。能孝敬父母的人,培養(yǎng)出一種心和的品質(zhì);友愛兄弟姐妹,能培養(yǎng)一種隨順的品質(zhì),進而泛仁愛,成家夫妻和順,立業(yè)上下和睦。這也是古人所講的“悌”的精神。
法昭禪師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專門描寫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我們從這首詩里能體會中華傳統(tǒng)家文化的倫理觀。
“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币患业男值芙忝孟袷菑耐粋€樹根長出的枝杈,這叫“同氣連枝”;等他們長大之后,各自有了發(fā)展,就叫“各自榮”。兄弟姐妹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言語的不忍讓傷了手足之情。做兄長的要關心、幫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恭敬兄長。
現(xiàn)在,有些人一旦觸及自己的利益,父母、兄弟、夫妻都成了對立的人。而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強調(diào)的是“一體的宇宙觀”。父子是一體的,兄弟是一體的,夫妻是一體的,朋友也是一體的。這個“一體之仁”,就告訴我們“愛人如己”,要像愛自己一樣去愛護他人。因為人與人之間是道義的結(jié)合,而非功利的結(jié)合。即使是有血緣關系的一家人,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也會出現(xiàn)不孝不悌的現(xiàn)象。
家人之間相處,要從“忠恕之道”做起,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任何事,首先捫心自問: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態(tài)度對自己?如果不希望,就不能以這樣的態(tài)度、方式對待別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仁義忠恕”,做到這四個字,很多矛盾就會化解。比如,父子、兄弟因為財產(chǎn)、遺產(chǎn)而爭訟失和;夫妻同床異夢,毫無恩義、情義、道義可言。這都是重利忘義導致的。
古人提醒人們要厚道存心,厚道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要隱惡揚善。人總有犯錯的時候,這是誰都不能避免的。家人之間最了解彼此,有時因為言語沖動生出齟齬,把對方不愿提及的過惡翻出來到處去宣揚,這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做的事。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回為弟兄?!鄙狭四昙o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每到逢年過節(jié)相聚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對方皺紋深了一些,白發(fā)多了一些,真的是“一回相見一回老”,我們還有多長時間能夠守護在一起,相互關心、相互照顧、相互呵護?古人說“有緣千里來相會”,親情、姻緣都是緣分,要懂得惜緣,彼此呵護,好好相處。
漢代有一個叫繆彤的人,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過世了??娡情L兄,從小就擔負起照顧、撫養(yǎng)弟弟們的責任。在他的照顧之下,3個弟弟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家中人口多了,弟弟、弟媳在一起會有很多矛盾,最后導致分家??娡苁前麤]有指責弟弟、弟媳,而是關起門來自言自語:“繆彤,你一生讀圣賢書,修養(yǎng)自身,謹言慎行,想用德行改善社會風氣。但是現(xiàn)在連自己的弟弟都不能感化,實在是愧對圣賢人?!彼呎f邊痛哭流涕,捶打自己。弟弟、弟媳發(fā)現(xiàn)后,非常慚愧,趕緊推開門,跪在地上說:“兄長,您別這樣,是我們錯了?!笨娡阅軌蚋袆拥艿?、弟媳,就是因為他一片赤誠,毫無指責他人之意,這一點觸動了弟弟、弟媳的良心,反省自己不該對家人起私心,應該盡心盡力去改善、付出。后來,一大家人又團結(jié)在一起,格外珍惜在一起生活的緣分,相互幫助、相互成就。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钡苄纸忝孟嗵?,只要能夠守住一個“忍”字,便相安無事。我們看一看這個“忍”,上面是一個刀刃的“刃”,下面是一個“心”,當用一把刀割心,都能處之泰然,不起怨恨,這叫“忍”。如果別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都不高興,那忍辱的功夫就一點兒都沒有了?!暗苄滞尤瘫惆病?,如果能夠容忍陌生人不好聽的話,弟兄之間的言語稍微直接一點兒,又怎么會忍讓不了呢?“莫因毫末起爭端”,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兒小事就起爭端,甚至鬧上法庭。
中國古人的教育,主張從小就學習禮讓、謙讓、退讓,念念為對方著想。《弟子規(guī)》:“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毙值芙忝弥g,看重的是恩義、情義、道義。如果兄弟姐妹把財物看得淡一點兒、輕一點兒,把手足之情看得重一點兒,怨氣又怎么可能產(chǎn)生?家人在相處的時候,抱怨的話少說一句,互相忍讓一下,憤憤不平的心自然就泯滅了。有了這樣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做事為對方著想,遇到利益沖突,首先考慮對方,自然不會起爭執(zhí)。
在《德育古鑒》中,有一個“誠感讓田”的故事,講的是施佐和施佑兩兄弟,做官之后回到家鄉(xiāng),因為田產(chǎn)的問題起了紛爭、互不相讓,親友們過來勸解,也沒有起到效果。在他們的同鄉(xiāng)之中,有個叫嚴鳳的人,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著稱。有一天,施佑見到了嚴鳳,把自己和哥哥爭田產(chǎn)的事告訴了他。嚴鳳聽完,皺著眉長嘆了一聲,說:“可惜我的兄長身體太弱了,如果他能像你的哥哥那樣強壯有力,把我的田產(chǎn)奪去,我就安心了?!眹励P想起自己的哥哥,不禁哭出聲來。施佑被感動了,請嚴鳳和他一起到哥哥家,向哥哥道歉。施佑泣不成聲,非常后悔和哥哥爭田產(chǎn)。哥哥聽了,也生起愛護弟弟的心,兩人都愿意把田產(chǎn)讓給對方。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比绻弦淮龅叫钟训芄?,就為下一代做出了一個好的典范,讓其從長輩身上學到親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有一句話,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边@句話告訴人們,想要迅速推行道德教育,沒有比自己身體力行更好的辦法。很多家長想讓孩子學習《弟子規(guī)》,希望他們懂得孝敬、關愛、感恩父母,但效果不明顯,原因是家長自己沒做到,孩子心里不服氣。小時候迫于父母的力量,只在心里對抗,等長大后,有能力獨立生存了,就會與父母起爭訟。父母不明就里,罵孩子是不孝順的白眼狼,卻不明白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言行舉動、言傳身教從來都是矛盾又荒謬的。為人父母,如果沒有真誠和誠信,口上說著道德仁孝,行為上對自己的父母不孝敬,對兄弟姐妹斤斤計較,夫妻相處不和睦,卻指望孩子順服、聽從,怎么可能做到呢?!痘茨献印た姺Q訓》中有一句類似的話:“無諸己,求諸人,古今未之聞也?!弊约簺]有做到,卻希望別人做到,這是自古至今聞所未聞的。
《新序·雜事》中這樣說:“唱而不和,動而不隨,中必有不全者矣。”你所希望和要求的,沒有人應和追隨,這其中一定有你做得不圓滿、不完善的地方。你想要家庭幸福和睦,不能要求別人,而是先要求自己,讓自己成為家庭成員中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