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鳳墓地位于濟南章丘區(qū)埠村街道北鳳村,為配合土地出讓項目,濟南市考古研究院于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
此次發(fā)掘區(qū)域自北向南分為一至三區(qū),共清理墓葬168座。以清代墓葬為主,漢代墓葬次之,另有少量唐代、宋元及明代墓葬。墓葬形制主要有土坑洞室墓、土坑豎穴墓、磚槨墓、石槨墓、磚室墓、石室墓等。出土完整及可復原器物1000余件(組),主要有陶壺、陶罐、瓷碗、瓷罐、瓷缸、瓷燈盞、銅鏡、銅盆、銅熏爐、銅帶鉤、銅錢、鐵劍等。
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墓葬32座,分布于二區(qū)中南部。形制主要以土坑豎穴墓為主,磚槨墓次之,另有一座石槨墓。墓葬平面均為長方形,部分墓葬兩兩并列。隨葬品多為陶壺2件或4件,少數為陶罐。部分隨葬有銅鏡、銅熏爐、銅盆、銅帶鉤、銅印章、銅錢、鐵劍、環(huán)首鐵刀等器物。
東漢墓葬5座,零散分布于二區(qū)中部偏西、三區(qū)南部。均為磚室墓,被破壞嚴重。隨葬品有陶器蓋(殘)、銅錢等,均摻雜于墓室填土中。
唐代墓葬5座,零散分布于一區(qū)北部、二區(qū)中部。形制主要為圓形磚室墓、土洞墓,均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其中圓形磚室墓均被破壞,僅M79保存較完整。M79墓道南側附臺階,磚雕仿木結構門樓,墓室內壁有磚雕,底部為“凹”字形棺床。隨葬品主要有執(zhí)壺、瓷碗、瓷瓶、陶罐、硯臺、銅鏡等。
宋元墓葬5座,主要分布于二區(qū)東北部。形制有圓形磚室墓、土洞墓。其中M10形制較為特殊,由墓道、墓門、甬道、前室、后室組成,磚雕仿木結構門樓。前室內壁有磚雕,底部有“凹”字形棺床;后室底部平面呈長方形,南部有券頂門洞與前室相連。這一時期墓葬隨葬品主要有瓷罐、銅錢等。
明代墓葬3座,集中分布于二區(qū)北部。均為土洞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隨葬品主要有瓷罐、瓷盞、瓷缸、瓷碗、銅錢、墓志等。
清代至民國墓葬110座,主要分布于一區(qū)、二區(qū)中北部和南部及三區(qū)北部。形制以土洞墓居多,磚石混筑墓次之,部分為土坑豎穴墓和石室墓。這一時期墓葬多為多座墓葬集中分布,形制與方向相近,應分屬不同的家族墓地。隨葬器物多為黑釉瓷碗、瓷罐、瓷燈、瓷盞、銅錢、銅扣、銅簪、銅鏡等。
北鳳墓地此次發(fā)掘的均為小型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組合在此前濟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各時期墓葬中較為常見。此次發(fā)掘墓葬數量較多,延續(xù)時間較長,豐富了濟南地區(qū)西漢至清代民國的墓葬資料,為各時期葬制葬俗以及社會、歷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劉秀玲、房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