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而道德與法治教育關乎學生品質與素養(yǎng)的形成。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探尋新的教育載體和有效路徑,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中,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重要成果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關聯(lián)度極高,將二者有機結合有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將從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必要性出發(fā),深度剖析其具體的實踐對策以供參考。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分析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極為重要。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幫助學生用其中的觀點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與此同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該門課程有了全新的教學改革方向,知識板塊豐富且內(nèi)容充實。教師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為引導,注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使之學會正確的待人處世之道。另外,該門課程中的諸多內(nèi)容,都與校園文化息息相關,也是學校開展德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該門課程的育人價值為新時期立德樹人工作貢獻力量。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的關聯(lián)
一方面,校園文化蘊含于學校生活之中,是貼近學生的育人素材和載體,其與課程教育教學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系。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創(chuàng)造共同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形成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并使之逐步上升為對國家與民族的情感和認同。與此同時,校園文化還蘊含著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能在潛移默化中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達到事半功倍的協(xié)同教育成效。在此基礎上,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也可作為育人工作的一種路徑和特色。這些活動有利于逐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實現(xiàn)其全面發(fā)展,為課程育人工作提供助力。
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可為其提供充足的理論基礎和指導。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也能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指明發(fā)展方向。日益嚴峻的課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能通過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助推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高質量發(fā)展。教師要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夯實學生的思想根基。同時,從校園文化核心內(nèi)容來看,培育學生的道德思想品質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堅持德育為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樣才能獲得有力的思想保障。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可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保障。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必要性
(一)課程設置內(nèi)容的需要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的重要抓手,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提供保障。面對新課改提出的高標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優(yōu)化教育成效,除最基本的教育課堂外,還應加大探究力度,尋求更豐富的育人載體。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的重要內(nèi)容,理解并吸收內(nèi)化,最終外化于自身的行為。校園文化是最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素材,將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開展教育工作,是當下課程教育改革所需,有助于實現(xiàn)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理想效果。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
一直以來,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校園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發(fā)展。高尚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受環(huán)境的影響。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其個性意識較強,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必須從學生主體出發(fā),規(guī)范其行為,引導其思想認知,使其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發(fā)展,形成健全人格。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完善教育主體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略有差異,但其核心文化與道德品質息息相關,與法治意識密不可分,唯有夯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基石,才能建設高質量的校園文化。
三、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策略探究
(一)利用課堂教學,實現(xiàn)與校園文化融合
為實現(xiàn)課程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目標,必須找準二者相融合的關鍵點,才能精準發(fā)力并加以落實。而課堂教育教學是影響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充分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利用課堂教學加大課程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力度。為達成這一目標,首先,教師應在正式教學之前做好教育準備工作,仔細研讀教材,從中找尋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的切入點,再進一步落實教學設計。其次,教師可加強對文本的篩選,同時匹配其他相關資源素材,為課程教學奠定基礎。最后,可適當優(yōu)化教學方法,讓課堂教育工作的成效充分顯現(xiàn)出來,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例如,“在集體中成長”這一單元聚焦集體,既延續(xù)了前面所學的內(nèi)容,也能在集體生活中逐漸滲透公共生活要素,拓展青春生命成長的學習資源,可作為與校園文化融合的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課程目標,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能力。在教學“美好集體有我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次實踐任務,要求學生結合學校的校風校訓,嘗試為班級設計班徽,并為班級創(chuàng)設口號,形成獨有的班風。在完成這一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深入了解學校的校風校貌,還要進一步理解集體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在不知不覺中課程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力度加大了。
(二)利用課外活動,實現(xiàn)與校園文化融合
除利用課堂教學實現(xiàn)與校園文化融合外,教師還要善于組織課外活動,促進課程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提高綜合育人成效。但課外活動的設置又必須與課程貼合,既能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又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解讀能力,使學生自覺主動地為建設校園文化貢獻力量,從而強化其責任感和法治觀念。教師不僅可結合實際教學安排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也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引導其從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觀念,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引導,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例如,為增強學生法治意識,學校組織了一次以“法治進校園”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利用多元渠道豐富活動的主體和形式。在線下舉辦“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講座,邀請法律工作者進校園宣傳,在校內(nèi)開展法治知識競賽活動;在線上利用校園網(wǎng)等文化平臺廣泛宣傳道德與法治知識,并開展線上投票活動,選出校園模范班級,提升模范引領效應。教師可鼓勵班級同學踴躍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這不僅能使學生充分感受校園文化的熏陶,還有利于課程教育與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
(三)利用社會資源,實現(xiàn)與校園文化融合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在教學期間鏈接社會資源,在開展課程教育的同時,加大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力度,提高綜合育人成效。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只有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因此,加大社會資源的整合力度,利用社會資源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教育內(nèi)容,并促進其與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至關重要。
例如,在“延續(xù)文化血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社會資源及家長資源開展教育教學,形成協(xié)同教育矩陣。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綜合實踐項目,要求他們?yōu)樾@文化宣傳欄挖掘盡可能多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在此期間,學生要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等社會層面的資源載體,廣泛搜集信息資源和相關素材。同時,可與社區(qū)進行溝通,搜集社區(qū)內(nèi)優(yōu)秀人物的事跡。此外,還可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例如,教師可以與家長一同走進社區(qū)、走進博物館等,共同挖掘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事跡。如此一來,在與社會資源對接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嘗試將其與校園文化的核心精髓進行對比與篩選,使其與校園文化的要素匹配,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課程與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
(四)利用評價機制,實現(xiàn)與校園文化融合
評價活動是課程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有利于教學工作和學習行為的總結與反思。要想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教師應合理利用評價機制優(yōu)化整體教學流程,加快深度融合的進程。
例如,教師在完善課程教育機制的過程中,要深入剖析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的目標,并以此為依托制訂更為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此同時,評價方法也要加以優(yōu)化,教師要適當結合課程教育的需求,并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方法,融入形成性評價、激勵式評價等。同時,豐富評價主體,鼓勵學生、教師、家長多方融入其中,提高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在具體評價過程中,可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問卷調(diào)查、訪談觀察等多種形式,進一步評估課程教育與校園文化融合的互動情況,以及取得的實際成效等。這樣,才能結合整體的評價結果進行反饋分析和優(yōu)化,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案,持續(xù)提升融合育人的質量。
(五)利用信息技術,強化與校園文化融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在與校園文化融合過程中也要積極尋求創(chuàng)新之路,尤其是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與影響時,不少學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很難運用所學知識保護自身安全。豐富多樣的信息技術為課程與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極大的支持,不僅強化了學生的體驗,還打破傳統(tǒng)模式,彌補了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信息技術的應用更貼合青少年的發(fā)展需求,將其引入課程教學之中,既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又能充分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園文化的融合路徑。
例如,在“依法行使權利”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校園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校園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所在。前期,要求學生利用問卷星,設計能檢測學生法治意識程度的調(diào)查問卷,這需要學生具有相關法治知識,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可以了解校園內(nèi)部法治宣傳教育的開展情況。隨后,學生還要基于問卷星的統(tǒng)計結果,了解校園內(nèi)法治宣傳教育相關的活動開展情況,包括宣傳的內(nèi)容、學生的參與情況等。在此基礎上,以組為單位,設計一次以“依法行使權利”為主題的法治宣傳活動。例如,引入數(shù)字化法治意識宣傳視頻、利用數(shù)字軟件設計法治知識闖關活動等,讓學生能夠從中知法理。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該方案進行完善,并在班級內(nèi)展開小型的宣傳活動,讓學生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之中,提升法治意識,學習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如此,通過鏈接豐富多樣的資源和平臺,打破校園文化與課程育人的屏障與壁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成效。
四、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學校教育事業(yè)中的重中之重。除了利用教學課堂主陣地外,還應積極探尋其他教育渠道與載體。校園文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是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目標的重要抓手,應加大二者融合力度,積極探尋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徑,力求實現(xiàn)校園文化與課程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重視校園文化與課程教育的融合,把握好融合教育的關鍵點,切實提升育人的成效。
(責任編輯: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