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高校是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關系著“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的解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一項戰(zhàn)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
信息碎片化傳播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守住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占領制高點,就要正視信息碎片化對意識形態(tài)話語內容、話語環(huán)境、話語走向、話語傳播路徑等方面的影響,深入分析信息碎片化對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所帶來的挑戰(zhàn)。
一、碎片化和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內涵
所謂“碎片化”,原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碎片化在傳播本質上是整個社會碎片化或者說多元化的一個體現。20世紀80年代在“后現代主義”有關研究文獻中開始出現對“碎片化”一詞的研究。如今,“碎片化”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用來形容事物主體的瑣碎、細碎、零碎狀態(tài)。在碎片化時代,信息傳播途徑的增多、信息的泛濫和意見表達的多元化,導致個體的時間、知識、空間、注意力、心智都被碎片化了,呈現出信息內容的零碎性、傳播與接收個體的自主性、需求選擇的個性化及話語權的去中心化,由此產生了碎片化思維。
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思想上層建筑的部分,表現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形式中。所謂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主要指在社會思潮中,引導民心、決定社會輿論走向等方面的能力,在我國主要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主導權。高校中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設的好壞,關系著黨領導高校思想建設,以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因此,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觀念,形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信息碎片化傳播對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影響
自媒體作為低門檻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催生了強烈的個體參與意識,使任何個體在理論上都有可能成為“話語中心”,信息碎片化傳播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外源”和“內生”環(huán)境,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內容、環(huán)境、傳播方式上被解構。
(一)碎片化對話語內容的影響
所謂話語內容,指的是話語者所說的“是什么”,包括事物本來的面目、說話者的思想、說話者的語言構成。話語能夠被受眾接受和喜歡的決定性因素是其內容本身的吸引力。所謂話語內容的吸引力,是指話語本身所具有的、能夠為受眾所認可和接受,并引導他們沿著一定方向前進的力量,這也是高校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實現的核心。在內容為王的時代,沒有實際內容的說教會顯得蒼白無力,缺乏支撐。話語內容是否具有吸引力,一是話語的說服性,即話語內容本身所陳述的事實能否令人信服。二是話語的鮮活性,即話語內容所運用的標題語句、觀點展現、語言風格、詞語組成、篇幅構成是否貼近受眾的喜好,為受眾所認可。
高校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話語離不開連貫的思維線性運動和宏大的歷史敘事,而碎片化語言,則對這一傳統(tǒng)的話語表達產生了沖擊。一方面,由于碎片化的非線性特點,完整的敘事被裁剪,信息發(fā)布者摒棄了事件的前因后果,而采取片段式發(fā)布。片段化的內容帶來的不完全語境讓受眾難以完整地了解事實的本來面目,這就給受眾帶來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解讀,也為那些追求“眼球效應”的民眾夸大理解和片面曲解帶來了契機,真相遮蔽在了斷章取義的云霧里,話語的說服性不再是事實本身,而是標新立異的標題和觀點,甚至是歪曲和猜測。另一方面,由于碎片化的簡潔性,宏大的敘事被拆解。由于自媒體字數的限制和人們快節(jié)奏的閱讀習慣,現今的信息發(fā)布者多采用符合現代人口味的直觀有趣的微視頻、圖片、簡文等方式進行傳播,這也導致了傳統(tǒng)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審視宏大敘事的語言習慣、語言風格、詞語應用和篇幅構成是否符合受眾的需求。當大學生習慣于碎片化閱讀,形成碎片化思維后,他們往往會對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宏大敘事內容產生抵觸情緒。
(二)碎片化對話語環(huán)境的影響
話語環(huán)境,也稱為語境,主要指語言活動賴以進行的空間、時間、氛圍、主體和受眾以及所應用的媒介,包括內部環(huán)境和外部環(huán)境。語境對于語言的影響有兩種作用,一是限制,二是補充。不同的語境,表達的方式各有差別,表達的意思各不相同。要想理解話語真實的意思,需要考慮當時的語境,也需要考量話語者是在“理想的語言環(huán)境”所言,還是在“現實的語言環(huán)境”所言。
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體包括“兩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團學工作人員、黨政干部等,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課堂授課、專題講座、主題班會、行走課堂等,教育的主體、地點、場所和模式均較為固定化。
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信息碎片化對傳統(tǒng)的話語環(huán)境產生沖擊。一是話語主體的變化。隨著自媒體的廣泛興起,傳統(tǒng)媒體中“沉默的大多數”有了表達觀點的機會,高校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主體不再局限于思政工作者,而是延伸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如微博大V、網絡主播、境外勢力,以及我們傳統(tǒng)認為的受眾——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有了表達的機會。二是話語受眾的變化。隨著移動互聯網設備的廣泛應用,人人都是客戶端和信息端,高校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受眾不再局限于學生,而是延伸到了家長和社會。三是話語時間的應變。高校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教育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進行,但是思想多元化的興起,以及西方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促使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不能再被動進行,而是需要主動出擊,在一些關鍵節(jié)日、熱點事件、輿情面前提前發(fā)聲。四是空間思維的改變。高校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多注意內部環(huán)境的風險,少關注外部環(huán)境的風險,而碎片化打破了時空界限,隨著全球網絡一體化的發(fā)展,各種外部碎片化信息大量進入學生的閱讀視野,只言片語的報道或曲解信息,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認知進行著滲透。五是理想語言環(huán)境和現實語言環(huán)境的適應。高校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很多時候基于自我認知的“理想的語言環(huán)境”,忽視了“現實的語言環(huán)境”。碎片化信息的交織和碰撞,導致新的信息不斷重組和衍生;“理想的語言環(huán)境”被打破,導致高校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經常陷入自說自話的困境,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碎片化信息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話語環(huán)境的主體、客體、時間、空間、內外都產生了影響。
(三)碎片化對話語傳播方式的影響
話語傳播方式,可以簡要概括為話語主體在一定的話語環(huán)境下,依據自己的話語內容,為實現話語目的所采用的話語傳播渠道、傳播方式以及所利用的傳媒介質。話語傳播方式,就傳播渠道而言,可以是官方平臺,也可以是民間平臺;就傳播方式而言,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就傳播介質而言,可以是傳統(tǒng)媒體,也可以是新興媒體或融媒體。
高校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話語傳播方式主要是利用官方的網絡、報紙、新媒體以及課堂講授等向學生進行單向的話語傳播,告訴學生“是什么”“怎么做”,于學生而言,多是“你說我聽”“你發(fā)我看”的傳播模式。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對高校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話語傳播方式產生了影響。一是豐富了傳播渠道。除“官方渠道”外,還增加了“民間渠道”,學??梢砸劳袕V播、電視、網絡等方式進行話語傳播,同時個體也可以運用微博、抖音、個人公眾號等方式進行話語傳播。但高校在進行“官方渠道”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傳播的同時,不得不考慮“民間渠道”對信息的二次碎片化加工和對話語本意的斷章取義和裁剪。二是改變了傳播方式。信息傳播主體由職業(yè)新聞工作者獨家壟斷轉變?yōu)樯鐣姽餐瑓⑴c,話語傳播不再是點對點的方式傳播,而是向一對多以及多對多的方式轉變,網絡空間的“自由人”可以通過手機、電腦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實現了多向互動。碎片化表達催生了強烈的個體參與意識,使任何個體在理論上都有可能成為話語中心,每個人無論身份、年齡、職業(yè)和地位如何,都可以發(fā)聲,表達自己的觀點。自從信息的傳播方式由單向流動變?yōu)殡p向流動或多向流動后,學生也可以參與信息的生產與傳播。
三、信息碎片化傳播下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面臨的挑戰(zhàn)
高校意識形態(tài)具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表現在既生產思想又消費思想,既生產輿論又消費輿論,既生產理論又消費理論,既生產文化又消費文化。信息碎片化帶來的沖擊,不但加劇了這種獨特性,而且也使其變得更加復雜。
(一)高校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遭到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定性話語權過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地位,而忽視其客體的主體性存在。殊不知,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仍然是現實的、有血有肉的人,仍舊具有主體性,尤其是在網絡技術背景下,其客體的主體性已被極大地激活。在自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不是靜態(tài)話語權,而是動態(tài)話語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都具有主體性這一特征,導致任何一方都可以借助各類網絡平臺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分享見解、評論熱點成為一種趨勢,多數學生表示自己會對熱點事件發(fā)表建議或評論。因此,在自媒體傳播信息速度快、范圍廣、受眾多的影響下,高校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內容的管控權遭到了弱化。
現在的大學生,成長于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電腦、手機等各類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微博、微信、QQ、論壇等交流平臺的多樣化,為信息的碎片化傳播提供了平臺與技術支持。一方面,學生獲取信息和發(fā)表意見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取信息和發(fā)表意見的渠道也日益多樣化,學生選擇的自主性正在不斷擴大,對任何一種話語藍本、新聞事件、理論學說等,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部分學生一旦發(fā)現被奉為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與自身認知、外界碎片化信息不符,就會產生懷疑,甚至出現抵觸情緒,而且學生也會把自己的懷疑或不同意見通過平臺進行碎片化的表達和傳播。另一方面,境外勢力出于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將攻擊、抹黑中國的各種信息,以及對國內新聞事件斷章取義的碎片化解讀和歪曲報道通過多種渠道上傳到自媒體平臺,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而這往往也會讓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產生懷疑或誤解。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沖擊
“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產生、傳播過程中對受眾所產生的影響力、主導力,以及決定社會輿論走向的能力,就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現在,除了傳統(tǒng)的報紙、圖書、電視等傳播媒介,依托互聯網的新興媒體也成了重要的話語平臺。新媒體的分散、多點、多頻、無界的特點,加快了信息的碎片化傳播。信息的碎片化傳播,使得信息發(fā)布者、閱讀者處于完全無限制、無防護、無緩沖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不同思想和觀念會加速碰撞,信息的二次加工、多次加工層出不窮。面對這種情況,高校對于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信息傳輸方式和內容解讀必須慎之又慎,以防止部分媒體或個人以掩蓋事實真相為目的對信息進行無序的斷章取義或二次加工。同時,每當出現這種二次加工信息的反饋時,高校又必須對多種二次加工的只言片語進行回應,消除學生的疑慮和誤解,導致高校對碎片化信息的反饋應接不暇。同時,自媒體的逆向動員能力也損耗了主流載體原有的優(yōu)勢,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造成沖擊,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遭到弱化。
(三)高校學生理性思維遭受蒙蔽
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和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
在自媒體視域下,信息傳播的路徑和信息獲取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信息傳播和迭代的速度也前所未有地加快,碎片化信息簡單易讀、形象生動、責任難究的特點為非主流價值和非理性信息滾雪球式的傳播帶來了契機。碎片化的內容拆解了前后貫通的連續(xù)敘事和線性思維,各類公眾號、抖音、朋友圈、論壇的碎片化信息影響著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減少比較與綜合,形成表面化和簡單化的思維模式,并對這種快餐式只言片語的內容產生依賴和偏信。青年大學生長期依賴于這種碎片化的閱讀和解讀,會導致他們無法以辯證的思維系統(tǒng)地考慮問題,這種無意中創(chuàng)造的“只有連續(xù)的部分注意力”的年輕人往往只能看到夜的黑,而看不到這是黎明的前奏,只能看到色彩,而看不到單調的映襯,從而產生以偏概全的片面認知。
四、結語
從表面上看,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信息的碎片化傳播,可以讓學生獲得無限的自由空間和充足的信息,但是,由于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理性認識、情感、價值觀還處在不成熟的階段,有限的時間被耗費在海量地追求快餐式內容上,思維的片面性讓他們有時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假,這為虛假信息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西方文化的大量輸入等都會讓大學生迷失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向,造成“自我心中的想象式解讀”和“不完全語境下的理解”,從而被形形色色的現象、斷章取義的信息或思想所迷惑,使理性讓位于感性。
(責任編輯: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