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存續(xù)體表示某一動作完成之后所造成的結果狀態(tài)的繼續(xù)存在。在對韓國語三種存續(xù)體標記搭配動詞的句法、語義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跨語言的考察發(fā)現(xiàn),很多語言的存續(xù)體標記均來自存在范疇或與存在范疇有關,借助空間概念表示時間概念不是韓國語所特有的,而是一種跨語言的普遍現(xiàn)象。然而,各語言中不同的存續(xù)體標記在語法化程度、顯赫程度和分工上存在差異。
[關鍵詞] 韓國語;存續(xù)體標記;類型;語義特征;語義基礎;句法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H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24)04-132-07
[收稿日期]2024-05-29
[作者簡介] 劉英明,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東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韓漢語言對比。(北京 100083)
一、引言
存續(xù)體是韓國語體系統(tǒng)中的一個特殊類型,表示某一動作完成之后所造成的結果狀態(tài)的繼續(xù)存在,關注的是動作結束后留下的狀態(tài)。用存續(xù)體標記的句子是否合格,取決于動詞的情狀類型,要求搭配有界事件,與其搭配的動詞無論是自動詞還是他動詞,均須具有有界性,即[+完結點]特征。
韓國語存續(xù)體和持續(xù)體都有“持續(xù)”的意思,很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對存續(xù)體和持續(xù)體加以區(qū)分。存續(xù)體表示動作結束后其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存在,是某種結果狀態(tài)的靜態(tài)持續(xù),要求動詞具有[+完結點]特征。而持續(xù)體表示動作進行過程的持續(xù)不斷,是某種動作行為的動態(tài)持續(xù),要求動詞具有[+動態(tài)持續(xù)]特征。如:
(1)a.?? ??? ?? ??.
b.墻上掛著/有時鐘。
(2) a.???? ????? ???? ??.
b.學生們在操場運動。
在例(1)中,“???(被掛)”具有[+完結點]特征,掛的動作結束后就會產生“掛著/有”的結果狀態(tài),用“-? ??”表示“掛著/有”這一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存在。在例(2)中,“????(運動)”具有[+動態(tài)持續(xù)]特征,后用“-? ??”作為持續(xù)體標記。
可見,存續(xù)體和持續(xù)體雖然都具有持續(xù)性,但兩者性質不同。前者是動作完結后所產生的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具有完成性。后者是動作行為動態(tài)的持續(xù)過程,具有未完成性。如下圖:
韓國語存續(xù)體是由連接語尾與補助動詞結合而成的分析性結構表達。韓國語學界一般認為,“-? ??”和“-?2 ??”結構是存續(xù)體標記,如徐正洙(1996)、高永根(2004)等。對于“-? ??/??”是否是存續(xù)體標記則看法不一。一類觀點認為該結構不是存續(xù)體標記,而是完了體或結果性終結體標記,如金成華(1992)、樸德裕(2007)等。另一類觀點認為該結構具有標記結果狀態(tài)留存或持續(xù)的功能,即存續(xù)體功能,如李基東(1978)、李翊燮(2007)等。后一種觀點比較符合實際情況,雖然“-? ??/??”結構的首要功能是表示前面動作完結,但是在部分語句中“-? ??/??”結構標記動作完結的同時,也表示了該動作完結后所形成的結果狀態(tài)的繼續(xù)存在。因此,將“-? ??/??”也視為存續(xù)體標記,有助于更好地揭示韓國語存續(xù)體的本質特征和全貌。
韓國語三種存續(xù)體標記均為由“連接語尾+補助動詞”構成的分析性結構。這類結構中的補助動詞由一般動詞發(fā)展而來,其詞匯意義是整個結構語法意義的基礎。韓國語存續(xù)體標記的形成與存在動詞的語義和句法環(huán)境密不可分。因此,綜合分析韓國語存續(xù)體的類型及特點,并通過跨語言的考察,總結各語言存續(xù)體標記的共性與個性,對于探究存續(xù)體的本質具有重要的類型學意義。
二、韓國語存續(xù)體的類型及特點
韓國語三種存續(xù)體標記對句法環(huán)境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別?!?? ??”結構主要用在自動詞之后,“-?2 ??”和“-? ??/??”結構用于他動詞之后。三者均要求與其搭配的動詞具有[+完結點]特征,但是“-?2 ??”結構還要求與其搭配的他動詞具有[+反身性]特征,“-? ??/??”結構則要求與其搭配的動詞具有[-反身性]特征,下面本文將逐一分析。
(一)-? ??
“-? ??”用于自動詞后,標記動作結束后所產生的結果狀態(tài)的存續(xù)?!?? ??”結構中的“-?”是連接語尾,用于兩個動詞之間,后面動詞往往是前面動詞得以實施后自然推移而實現(xiàn)的(連接語尾“-?”還有“-?”“-?”兩種變體形式。根據韓國語元音調和規(guī)則,“-?”用于詞干末音節(jié)元音為陰性的謂詞詞干后,“-?”用于詞干末音節(jié)元音為陽性的謂詞詞干后,“-?”用于末音節(jié)為“??”的謂詞詞干后)?!??”原是存在動詞,與“-?”組成“-? ??”結構,經過長時間的高頻使用,“??”的實詞義減弱,語法義增強,降級為補助動詞,以“-? ??”的形式作為專職的存續(xù)體標記使用。
根據韓國語存續(xù)體對動詞的句法要求,“-? ??”須用在自動詞后,但并非所有自動詞都有存續(xù)體,只有語義上具有[+完結點]特征的自動詞才可用“-? ??”作為存續(xù)體標記。如:
(3)??? ? ?? ?? ??.(哲洙在那個大廳坐著。)
(4)??? ????? ?? ??.(墻上貼著世界地圖。)
如果動詞不是自動詞,或者不具有[+完結點]特征,則不能滿足“-? ??”的使用條件,句子不合法。如:
(5)*AI ??? ??? ??.(AI技術進來了。)
(6)*?? ?? ?? ??.(教室門關著。)
例(5)中的“????(進來)”雖是自動詞,但不具備[+完結點]特征;例(6)中的“??(關)”是他動詞,兩句均不滿足“-? ??”的使用條件。
然而,通過添加表示終點的處所名詞,使例(5)中本來不具備[+完結點]特征的自動詞“????(進來)”臨時獲得[+完結點]特征,或通過被動化使例(6)中的他動詞“??(關)”變?yōu)樽詣釉~“???(被關)”,則可以與“-? ??”結合使用。如:
(5')AI ??? ?? ? ?? ??? ??.(AI技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6')?? ?? ?? ??.(教室門關著。)
在例(5')中,趨向動詞“????”沒有完結點,但是與表終結點的虛擬空間“?? ??(我們的生活里)”結合后,獲得了[+完結點]特征。在例(6')中,動詞“???(被關)”為自動詞,且具有[+完結點]特征,因此,可與“-? ??”搭配使用。
(二)-?2 ??
“-?2 ??”用于具有[+反身性][+完結點]特征的他動詞,即反身動詞后,標記該動作結束后所造成的結果狀態(tài)的存續(xù)?!?? ??”結構中的“-?”是接續(xù)語尾,表示并列、時間先后、方式、因果等關系,與“??”組成“-? ??”結構用于動詞之后,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標記前面動作行為的持續(xù)或進行,記作“-?1 ??”。如:
(7)??? ???? ????1 ??.(英姬正在教室里學習。)
(8)??? ????? ??? ??1 ??.(貞姬正在操場跑步。)
另一種用法是用于具有[+反身性][+完結點]特征的反身動詞后標記存續(xù)體,記作“-?2 ??”。用“-?2 ??”標記存續(xù)體的動詞多為穿戴或脫掉(衣帽)類他動詞,但這類他動詞與“-? ??”結合使用時可以作兩種理解:一是表示前面穿脫動作的正在進行;二是表示前面穿脫行為結束后結果狀態(tài)的存續(xù)。如:
(9)??? ? ??? ??1/2 ??.(英秀正在穿/穿著新皮鞋。)
(10)??? ??? ??1/2 ??.(哲洙正抱/抱著包。)
關于反身動詞,樸良圭(1985)[1](382)指出,若在句子成分中存在與主語同指的名詞性成分,則該成分為反身性成分,支配這種反身性成分的動詞就是反身動詞。這類動詞的受事是施事的一個部分或者依附于施事,施事和受事緊密聯(lián)系、難以分隔,因此,這類動作不涉及他人,而是反歸于施事本身,只使施事(而非受事)產生變化。由于這類動詞的[+反身性]特征,句子主語須是具有[+人類]特征的體詞。如:
(11)???? ?? ??2 ??.(爸爸閉著眼睛。)
(12)??? ???? ??2 ??.(哲洙穿著牛仔褲。)
例(11)、(12)中的謂語動詞“??(閉)”“??(穿)”為他動詞,且具有[+反身性]特征,動詞的施事和受事互相不能分離。例(11)、(12)中的動作施事均被看作經歷者,且具有[+有生命人類]特征。
然而,如果謂語動詞失去了反身性,則無法用“-?2 ??”表存續(xù)體。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反身動詞所影響的空間范圍發(fā)生變化,失去反身性特征,不能標記結果狀態(tài)的存續(xù)。以(12)為例,“??(穿)”的動作達到完結點之后,“???(牛仔褲)”轉移到“??(哲洙)”身上,即動作結果直接影響到主體自身。若將“??”換成下面例(12')中對應的使動形式“???”,穿衣服動作的接受者變成了其他客體“??(弟弟)”而不再是施事“??(哲洙)”本身,使動形式“???”表示給別人穿衣服,不具有[+反身性]特征,也就無法再與“-?2 ??”結合使用,“-? ??”只能被理解為持續(xù)體標記“-?1 ??”。
(12')??? ???? ???? ???1/*2 ??.(哲洙正在給弟弟穿牛仔褲。)
二是句中動詞雖是反身動詞,但如果其作用的對象是其他人而不是動作發(fā)出者本身,那么其反身性消失,“-? ??”也就不能被理解為存續(xù)體標記,只能被理解為持續(xù)體標記。下面是???(1978)[2](375)的例句:
(13)a.?? ??? ???? ??1/2 ??.(他正在往頭上系發(fā)帶/他的頭上系著發(fā)帶。)
b.?? ??? ???? ??1 ??.(他正在往柱子上綁晾衣繩。)
由于系帶子的行為作用于動作發(fā)出者本身,即系帶子行為具有[+反身性]特征,例(13a)既可以理解為他在往頭上系帶子,即“-? ??”為持續(xù)體標記,也可以理解為他的頭上系著帶子,“-? ??”為存續(xù)體標記。與此不同的是,例(13b)中由于系帶子的行為作用于晾衣繩,而不是行為發(fā)出者本身,“??(系)”失去了反身性,“-? ??”只能被理解為持續(xù)體標記。
此外,有一些他動詞雖具有[+反身性]特征,但由于不具有[+完結點]特征,也不能與存續(xù)體標記“-?2 ??”結合使用,如果這類動詞通過句中其他句法成分獲得有界性,則可與“-?2 ??”搭配。
(14)a.??? ?? ??1 ??.(永哲正在吃飯。)
b.??? ? ??? ?? ? ??2??.(永哲兩碗飯都吃了。)
例(14a)只能理解為永哲正在吃飯,原因在于“??(吃)”本身不具有[+完結點]特征,且賓語“?(飯)”是通指名詞,是無界的,不能滿足“-?2 ??”對動詞須具有[+完結點]特征的要求。例(14b)中的賓語是兩碗飯,崔?。?002)[3](200)認為,韓國語的“二·量詞”既可以表示有定的概念,也可以表示無定的概念,但是跟范圍副詞“?(全、都)”同現(xiàn)后情況則發(fā)生變化。范圍副詞“?(全、都)”在表示范圍的同時,確認了“兩碗飯”的有定性,“兩碗飯都吃了”這一事件也就獲得了有界性,滿足與“-?2 ??”搭配使用的條件。
(三)-? ??/??
“-? ??/??”結構由連接語尾“-?”與表示放置義的動詞“??”或“??”組合而成,在高頻使用中,“??/??”發(fā)生語法化,以“-? ??/??”的形式作為完結體或存續(xù)體標記使用。作為存續(xù)體標記使用的“-? ??/??”在句法上要求動詞須為能造成某種結果或狀態(tài)的他動詞,在語義上該他動詞須具有[+完結點][-反身性]特征,如例(15)和例(16)中的謂語動詞“??(開)”“????(記憶)”均為他動詞,且具有[+完結點][-反身性]特征。
(15)??? ?? ??. ?? ??? ?? ????.(把窗戶開著吧,外面的空氣非常新鮮。)
(16)? ?? ? ? ??? ???.(一定好好記著我的話。)
“-? ??/??”一般無法與自動詞搭配使用,但是如果自動詞發(fā)生使動化,變成他動詞后,則可以搭配使用。如:
(17)a.*??? ?? ???.(燕子活下來了。)
b.??? ??? ?? ???/???.(興夫把燕子救活了。)
例(17a)中的自動詞“??(生活)”不能與“-? ??”結合使用,但是如例(17b)所示,“??(生活)”的使動形“???(救活)”是他動詞,滿足了“-? ??”對動詞的句法要求,句子合法。
同理,如果“-? ??/??”搭配使用的他動詞被動化,由于被動形的詞性是自動詞,無法與“-? ??/??”搭配使用,但這時可用“-? ??”表示被鎖著狀態(tài)的持續(xù)存在。如:
(18)a.??? ?? ?? ???/???.(智恩把門鎖上了。)
b.?? ?? *???/*???/??.(門被鎖著。)
在例(18a)中,“???(鎖)”為他動詞,可以用“-? ??/??”標記動作結束后結果狀態(tài)的存續(xù)。例(18b)中的被動形“???(被鎖)”為自動詞,不符合“-? ??/??”對謂語動詞的句法要求,句子不合法。但是由于“???(被鎖)”是自動詞,且有[+完結點]特征,可用“-? ??”標記存續(xù)體。
此外,“-? ??/??”還要求句子主語具有[+人類]特征,如:
(19)a.*?? ?? ? ???.(缸里水滿了。)
b.???? ?? ?? ?? ???/???.(媽媽在缸里裝滿了水。)
“-? ??/??”表達的存續(xù)體意義具有一定的附加意義,即具有主觀性或意圖性,也就是說存續(xù)的結果狀態(tài)往往是主語為達到某個目的留下的。如:
(20)? ???? ??? ??? ????? ?? ???.
(那位小說家把自己的想法記到了筆記本里。)
(21)????? ? ?? ??? ? ???
(開著電視在那里做什么呢?)
在例(20)中,小說家將自己的想法記錄在筆記本上是為了更好地記住自己的想法;在例(21)中,人們一般要看電視才會打開電視機,而打開電視后卻不看引起了話者的提問。
“-? ??”和“-? ??”具有諸多共性,基本可以換用,但是兩者標記的存續(xù)體意義也有一定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 ??”更傾向于對存續(xù)狀態(tài)的保護和珍視,“-? ??”則沒有這樣的特點。如:
(22)????? ?? ?? ?? ???? ? *???/???.
(費城隊在這次籃球比賽中輸了。)
(23)????? ????? ??? *???/???.(研究人員濫用了研究資料。)
例(22)中的動詞“??(輸)”,例(23)中的“????(濫用)”均具有貶義色彩,對其結果狀態(tài)沒有必要保護和珍視,故不適合與“-? ??”搭配使用,而“-? ??”則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搭配使用。
三、韓國語存續(xù)體標記形成的類型學意義
分析性結構中助動詞的意義功能是源動詞語法化的結果。一種語法標記由何種詞源語法化而來不是隨意的,其詞源要具有與該語法標記相宜的語義特征。存在動詞語法化為存續(xù)體標記是一種較普遍的現(xiàn)象,具有跨語言的共性。
(一)漢語的存續(xù)體標記
漢語有兩種存續(xù)體標記,一種是“V+有”結構中的“有”,另一種是“著2”。
首先來看“有”。宋金蘭(1994),潘耀武(1990),黃利斌、李廣志(2017)等都談到“有”可以用于“體”的表達。我們認為,漢語中部分“V+有”結構中的“有”表示動作完結后結果狀態(tài)的存續(xù),是處于形成過程中的存續(xù)體標記。這類“有”與韓國語存續(xù)體標記“-? ??”“-?2 ??”“-? ??/??”基本對應。如:
(24)a.樓前停有三輛汽車。
b.?? ?? ? ?? ???? ??? ??.
(25)a.這些竊賊多穿有防盜褲子。
b.? ???? ??? ??? ??? ??2 ??.
(26)a.周武王在青銅鏡上鑄有《鏡銘》。
b.???? ?? ??? ??? ??????.
通過例(24)-(26)可知,能用于“有”前的動詞都具有[+完結點]特征,這類動詞還有“畫”“寫”“收藏”“掌握”等。具有[-完結點]特征的動詞不能與“有”結合使用,如不能說“等有”“走有”等。另外,漢語用“有”標記存續(xù)體的句子普遍具有書面語色彩,用作存續(xù)體標記的“有”不用在口語語體中。
漢語中的“著2”是更為廣泛使用的存續(xù)體標記,顯赫程度更高。學界一般認為“著”的語法意義,一是表示動作行為的持續(xù),記作“著1”,二是表示狀態(tài)的持續(xù),記作“著2”。如:
(27)a.大門貼著2春聯(lián)。
b.??? ??? ?? ??.
(28)a.金老師穿著2一件新西裝。
b.? ???? ? ??? ??2 ??.
(29)a.一定要好好記著2媽媽的話。
b.??? ??? ? ??? ???.
通過例(24)-(29)可知,漢語存續(xù)體標記“有”和“著2”都可以與韓國語存續(xù)體標記對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漢語兩種存續(xù)體標記的用法完全相同,“有”和“著2”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語體的差異上,“著2”多用于景物描繪、狀態(tài)摹擬類語句或者口語語體中,而“有”主要用于政論、科技等正式語體。如:
(30)國家圖書館收藏有/著2兩千一百多萬冊古今中外的圖書文獻。
(31)他的名片上面寫有/著2“起航學校講師”的字樣。
(32)王麗頭發(fā)長長,染*有/著2棕黃色。
(33)在中國、泰國、越南等地建有/*著2很多家芯片工廠。
例(30)例(31)語體色彩不明顯,故而“有”和“著2”可以混用。例(32)偏口語色彩,適合用“著2”,而不適合用“有”作存續(xù)體標記。例(33)偏書面語色彩,不適合用“著2”而適合用“有”作存續(xù)體標記。
通過以上討論發(fā)現(xiàn),漢韓語存續(xù)體具有一定共性,首先,如前所述,漢韓兩種語言存續(xù)體標記所依附的動詞都要具有[+完結點]特征。其次,兩種語言存續(xù)體標記均來源于存在概念?!?? ??”“-?2 ??”和“V+有”結構的“有”都直接來源于存在動詞。此外,漢語“著2”和“-? ??/??”的存續(xù)體標記功能也與源動詞的“放置”義有關。梁銀峰(2010)[4](195)指出,“著”本為“附著”“放置”義動詞,一般而言,將某物附著、放置于某處時,被附著或放置的物體的靜止狀態(tài)一直要持續(xù)下去。梁文的解釋同樣適用于韓國語“-? ??/??”結構。放置動作結束后產生的物品被放置于一定空間的狀態(tài)與存在動詞所表示的存在狀態(tài)相似,換句話說,放置義與存在范疇相關。這為“著”以及“??”和“??”語法化為存續(xù)體標記奠定了語義基礎。
然而,兩種語言存續(xù)體也有不同之處。首先表現(xiàn)在韓國語存續(xù)體標記對動詞的句法、語義特征的要求較為細致,而漢語兩種存續(xù)體標記的區(qū)別使用主要表現(xiàn)在文章語體色彩上。韓國語存續(xù)體標記除了要求動詞有[+完結點]特征之外,還要根據動詞是否具有[+反身性]特征,以及是自動詞還是他動詞來選擇存續(xù)體標記。韓國語中具有[+完結點]特征的自動詞用“-? ??”標記存續(xù)體,具有[+完結點][+反身性]特征的他動詞用“-?2 ??”標記存續(xù)體,主語具有[+人類]特征,同時謂詞是具有[+完結點][-反身性]特征的他動詞則用“-? ??/??”標記存續(xù)體。漢語則根據文章的語體色彩區(qū)別使用兩種存續(xù)體標記,“有”用于書面語,“著2”則既可用于書面語也可用于口語。韓漢語存續(xù)體標記的另一個差別在于兩種語言中直接來源于存在動詞的存續(xù)體標記的發(fā)育程度不同,韓國語“-? ??”“-?2 ??”結構更成熟一些,漢語“V+有”結構中“有”的體標記功能尚處于形成過程中。
(二)其他語言的存續(xù)體標記
除韓國語和漢語外,其他語言用存在動詞或其相關形式標記存續(xù)體的現(xiàn)象也是屢見不鮮。
仫佬語“m?2”可以直接跟在動詞詞干后面,表示動作結束后結果狀態(tài)的存續(xù)。如[5](273):
(34)ka:m1 khau3 kha:k7 m?2 l?2. (洞口刻有字。)
洞 口 刻 有 字
大新壯語的存在動詞“mi5”用在動詞詞干后面表示某個行為結束后所形成狀態(tài)的存續(xù)。如[6](195-196):
(35)n?i1 l?n2 h?i3 mi5 hau3lai1 va3.(屋里掛著很多畫。)
里 屋 掛 有 好 多 畫
村語的“tsa21”借自漢語“著”,意思是“存在”“有”“tsa21”,可用在動詞或賓語后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持續(xù)存在,相當于存續(xù)體標記。如[7](26):
(36)na21 h?i21 tsa21 v?u35 m?21 ?b?n13.(他站著等你來。)
他 站 著(有) 等 你 來
藏語用由“既然動詞+存在動詞”語法化而來的輔助動詞來表示有結果的動作。如[8](183)
(37)???12 ji11ke53 t?hi12 j??12. (我寫好了信。)
我 信 寫 輔助動詞(有)
滿語中存在動詞“bi”用于詞綴“-fi”之后,構成“-fi bi”形標記存續(xù)體。如[9](44):
(38)duka yaksi-fi bi. (門關著。)
門 關-詞綴 有
日語中存在動詞“aru”用于接續(xù)形“-te”之后,構成“-te aru”結構,作為存續(xù)體標記使用。
(39)katen-ga kake-te aru.(掛著2/有窗簾。)
窗簾-主格 掛-接續(xù)形 有
從上述材料來看,仡佬語、壯語、村語、藏語、滿語、日語等語言中存續(xù)標記均來源于存在動詞。這說明從跨語言的視角看,“存在動詞>存續(xù)體標記”這種演變現(xiàn)象不是韓國語和漢語特有的,而是一條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路徑。
(三)存在動詞發(fā)展為存續(xù)體標記的理據性
“存在”是最基本的語義范疇之一,屬于空間概念,體標記表達的則是時間概念??臻g范疇的存在動詞演化為存續(xù)體標記不是偶然的,有其內在的理據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句法環(huán)境對存續(xù)體標記形成的影響。上述各語言中存在動詞用在前項動詞后,前項動詞與存在動詞處于緊鄰的句法環(huán)境,均形成了“V1+V2(存在動詞)”結構,這為存在動詞語法化為存續(xù)體標記提供了句法條件。根據主從關系原則,一個句子中一旦同時出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短語,語言系統(tǒng)構造的主從關系原則就要發(fā)揮作用,對這些動詞短語的語義地位予以分別,并使其中一部分動詞短語語義降級。[10](1)在這一原則作用下,上述各語言均確立了“V1+V2(存在動詞)”結構中“V1”作為謂語動詞核心的語義地位,而存在動詞“V2”則發(fā)生語法化,發(fā)展為存續(xù)體標記。
二是存在動詞的原型義為其語法化為存續(xù)體標記奠定了語義條件。“V1+V2(存在動詞)”結構中存在動詞“V2”語法化為存續(xù)體標記,是語法化的普遍原則語義相宜性的體現(xiàn)。存在動詞的原型義表示存在主體在某空間的存在,屬于空間概念。各語言中原型存在句中存在主體是具體的實物,存在處所是三維的物理空間。存續(xù)體標記則表示動作行為結束之后所造成的結果狀態(tài)在時間上的存續(xù)。根據概念隱喻理論,隱喻現(xiàn)象根植于人類的經驗,往往是在相似性的基礎上,用一種具體的事物、概念來理解另一種抽象的事物和概念的認知方式,即將一個經驗域的知識結構投射至另一個經驗域。存在動詞與存續(xù)體標記的這種語義結構的相似性為存在動詞發(fā)生概念隱喻,語法化為存續(xù)體標記提供了語義基礎。如:
(40)a.?? ?? ?? ??.(桌子上有書。)
b.? ?? ??? ?? ??.(房間里掛有/著畫。)
原型存在句例(40a)中存在動詞經過認知投射,語法化為例(40b)中的存續(xù)體標記后,存在的主體不再是實物,而是前面動詞完結后所產生的結果狀態(tài),存在的處所也不再是三維空間,而是變成了動作完結后不斷延展的一維的時間。
綜上,在句法環(huán)境和語義條件兩個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在高頻使用中,通過從空間域到時間域的隱喻映射,存在動詞由表示某事物在某空間存在的原型義發(fā)展為表動作完結后結果狀態(tài)存續(xù)的存續(xù)體標記,用空間概念和詞匯來隱喻時間概念是人類語言的一個普遍特性。
四、結語
韓國語共有三種持續(xù)體標記,三者有較為嚴整的分工:“-? ??”結構用于具有[+完結點]特征的自動詞后,“-?2 ??”用于具有[+反身性][+完結點]特征的他動詞后,“-? ??/??”用于具有[-反身性][+完結點]特征的他動詞后,其主要功能是標記完了,次要功能是標記結果狀態(tài)的存續(xù)。通過跨語言的考察,本文發(fā)現(xiàn)很多語言的存續(xù)體標記均來自存在范疇或與存在范疇有關。借助空間概念表示時間概念不是韓國語所特有的,而是一種跨語言的普遍現(xiàn)象,符合自然語言的普遍規(guī)律。但是不同語言中不同的存續(xù)體標記在語法化程度、顯赫程度、分工上存在差異。
參考文獻:
[1]???:??? ????? ???,???14????,1985.
[2]???:“???‘??’? ?? ??”,?? ?? ?? ???? ????????:?? ?? ?? ???? ???,??:????? ???,1978.
[3]崔?。骸俄n漢范疇表達對比》,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
[4]梁銀峰:《論漢語持續(xù)體標記“著”和進行體標記“著”的語法化路徑》,《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2010年。
[5]銀莎格:《銀村仫佬語參考語法》,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6]黃美新、楊奔:《勻漏粵語與壯語存在動詞的比較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
[7]符昌忠:《村語動詞的虛化和體標記》,《民族語文》,2006年第6期。
[8]孫宏開、胡增益、黃行:《中國的語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9]金燾方:《滿語動詞的時體范疇》,《滿族研究》,1988年第2期。
[10]張旺熹:《漢語介詞衍生的語義機制》,《漢語學習》,2004年第1期。
[責任編輯 樸蓮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