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60年汕頭開埠后,潮汕地區(qū)對外貿易達到頂峰,潮陽縣治商業(yè)貿易不斷發(fā)展,商人群體活動更加活躍,為九邑之最?!俺标柸龍@”是這一時期興起的3座私家園林,3個園主海外經商或游學的身份背景使得海外的建筑文化、樣式和技術得以被引入園中。以清末潮陽三園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研究、實地調研、口述訪談等研究方法,從潮陽三園造園歷史背景和3位園主的身份出發(fā),重點對比潮陽三園的園林空間布局、游線組織、營造材料與意匠營造的特征,探討其在多元文化交流影響下的濱海園林營造特征。潮陽三園在積極吸收與應用西方技術與材料的同時,不忘彰顯對潮汕本土園林形式與文化內核的尊崇。
關鍵詞
近代園林;嶺南園林;潮陽三園;私家園林;園林營造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2233/j.gdyl.2024.03.014
文章編號:1671-2641(2024)03-0096-08
Abstract
In 1860,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port of Shantou, the foreign trade of the Chaoshan area peaked, and Chaoyang County saw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and trade the activities of merchants’ groups became more active,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Nine counties. The Three Gardens in Chaoyang were the three private gardens that emerge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Gardeners’ status as overseas merchants or overseas students made it possible for overseas architectural cultures, styles, and techniques to be introduced and applied to the Three Gardens in Chaoyang. Taking the three gardens in Chaoyang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dopt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ary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and mapping, oral research, etc.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gardens in the era of gardening in Chaoyang, the paper focuses on compar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identity of the owners of the Three Gardens in Chaoyang, the garden spatial layou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our line,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hree gardens in Chaoyang,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historical valu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While actively absorbing and applying Wester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the Three Gardens in Chaoyang have not forgotten to respect the inner core of Chaoshan's indigenous garden forms and culture.
Keywords
Modern Gardens; Lingnan Garden; The Three Gardens of Chaoyang; Private garden; Garden construction
文章亮點
1)從潮陽三園3位園主身份背景角度探討同時期這3座私家園林的意匠和營造特征;2)潮陽三園積極吸收與應用西方技術與材料,亦不忘彰顯對潮汕本土園林形式與文化內核的尊崇。
廣東潮陽縣位于我國東南部沿海,從唐代建縣邑至今已有1 1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清代潮汕地區(qū)(古稱潮州府)九邑①之一。其地處汕頭西南部,濱臨南海,有練江、榕江兩大水系穿境而過,自古以來水運發(fā)達,擁有海門港、關埠港、棉城港等重要港口并毗鄰汕頭港,歷史上一直是潮汕地區(qū)重要的對外貿易門戶,更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汕頭在1860年開埠之后,迅速發(fā)展成為潮汕主要海港及商業(yè)中心,一躍成為“商船總泊之要匯”[1]。這一時期,潮陽縣治商業(yè)貿易不斷發(fā)展,商人群體活動變得更加活躍,為潮州九邑之最。
“潮陽三園”是位于潮陽縣的3處私家園林,三者均建于清代光緒年間[2](表1)。潮陽三園的3位園主——蕭欽、林邦杰、蕭鳳翥均出生于潮陽縣城,他們的海外經商或游學的身份背景以及該時期潮汕地區(qū)繁盛的海洋貿易,使得海外的建筑文化、樣式和技術得以被引入和應用在潮陽三園。目前對潮汕地區(qū)私家園林的研究集中在對單一園林的造園手法、園林空間與意境等方面進行分析[3],或針對其園林現狀和特征提出保護策
略[4],以及其對現代嶺南園林設計的影響[5]等。本文將潮陽三園的營造特征置于中外文化交流與材料技藝交融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并從3位園主的身份背景出發(fā)來探討同時期3座私家園林的意匠和營造特征,窺探清末嶺南園林的近代發(fā)展。
1 潮陽三園建造背景
潮陽三園建造時,正值汕頭開埠、潮陽對外貿易最繁榮的時期。因此,潮陽當地的生活、建筑或園林等方面都存在著受外來文化影響并與之融合的現象。這構成了潮陽園林建設與發(fā)展的條件與背景。
從潮陽地理區(qū)位上看,密布的水網條件與依山傍海的地理環(huán)境為清代潮陽園林的景觀建設和園外借景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同時亦促進了交通運輸和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潮陽古城東側護城河為明朝修建,連通練、榕兩江 (圖1)。潮陽古城扼兩江出??谝獩_,且縣民依賴舟楫之利發(fā)展,使潮陽成為縣民向海外發(fā)展貿易和移民的重要口岸和交通樞紐。
汕頭港開埠后至同治六年(1867年),英、法、德、荷蘭等國家先后在汕頭開設怡和、太古、德記和新昌等洋行[6]。同時,西方各國在礐石一帶建設了眾多的領事館、郵局、洋行、教堂和醫(yī)院等。這些建筑運用拱券、柱式等西方建筑形制,采用國外運來的鋼筋、水泥等材料建造,為本地居民展示了西方的建筑文化及生活方式。繁盛的貿易往來帶動了潮汕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城市建設,也促進了“買辦”這一特殊社會群體的誕生。買辦作為洋商在國內開展貿易的代理人,在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些買辦商人一方面積累大量財富,成為該時期最富有實力的文化消費群體,構建精巧雅致的私家宅園,以此作為自己身份及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在頻繁的外貿往來過程中,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外連接的橋梁,掌握了新型的技術與材料來源渠道,為園林建設提供了重要條件。
2 三園園主:仕商底色與文人追求
潮陽三園誕生在中外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3位園主同為潮陽棉城人,深受潮汕地區(qū)“海濱鄒魯”崇文重教的儒家底色影響,并都曾有海外經商或游學的經歷(表2)。這些堅守傳統(tǒng)文化又兼容多元文化的商人與教育家,不可避免地成為潮汕地區(qū)早期經濟近代化的重要領導者和實踐者[7~8]。
此外,西園園主蕭欽與耐軒園園主蕭鳳翥為族親,而西園假山和耐軒園的設計師是蕭欽族人蕭眉仙(1846—1926年)。蕭眉仙考中秀才后多次鄉(xiāng)試未中,但擅于雕刻、繪畫,在西園建成后,被邀請參與耐軒園的設計。蕭欽常招待文人于西園開展雅集,并邀請其為園林題字,耐軒園也常作為蕭鳳翥與文人商談縣內教育、文化、民藝民風的活動基地。因此,兩園在面對外來文化的本土表達上雖然風格各異,但具有相似的文化追求與思想表達。
3 三園空間特征:經世致用與傳統(tǒng)延續(xù)
潮陽三園在私家園林的營建中展現了園主對外來文化的獨特吸收與融合。3座園林維持了原有的院落布局和傳統(tǒng)禮制思想,同時靈活改造園林空間,強調功能、形式、意境的統(tǒng)一(表3),體現了兼收并蓄、經世致用的共同特征。
3.1空間布局
在園林整體布局上,潮陽三園庭園與建筑的組合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整體都呈現出宅園并置的特征,在空間布局上對西方元素又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耐軒園和西園為傳統(tǒng)私家庭院,在空間上大體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和潮汕傳統(tǒng)民居的特征,局部點綴異域元素。林園位于當時的郊野地中,相對于西園、耐軒園這2座城市山林,其在空間布局上則更貼近西式的別墅庭院,以西式的別墅建筑為主體,花園部分結合中式園林做法圍繞建筑四周。
耐軒園為別墅式府第與園林相結合的私家園林,采取“前宅后園”的格局。門開北向,前庭西側建書齋,東側筑樓房。后園以疊山為布局中心,營造曲折幽深的山林氣氛。西園整體宅園采用中庭“左宅右園”的布局手法,可以分成3個區(qū)域空間:北面住宅區(qū)南北朝向,平面接近于潮汕傳統(tǒng)民居“五間過”的布局格式,但吸收了西式建筑的布局格式,以內廊洋樓建筑替代中間的天井,中西結合,巧妙經營[3];中庭臨街開門3間,中心為曲池,池端置扁六角重檐亭,與門房形成對景;主園則以曲橋與中庭相通,由書齋、會客廳以及假山、水池所組成。林園整體呈軸線布局,以一座兩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西洋別墅建筑作為園林主體,采用羅馬拱券式風格外廊。建筑坐北朝南,前為開闊草坪的庭院空間。草坪東側為一四柱圓亭,西側為塑石假山、荷池和小橋,二層假山上另建有一座西洋式四柱圓亭與東側亭俯仰對望。林園幾何式布局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造園要素,呈現中西雜糅的園林空間。
另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西園、耐軒園仍保留蘊含傳統(tǒng)禮制思想的書齋、家祠等世俗建筑功能空間。家祠、庭園和洋樓相結合的空間布局,兼顧了宗族家庭與個人修身之間的相互關系。潮汕園林多為以書齋建筑為主體的庭院表現形式,“寶貴之家,住房必有家廟及書齋”[9]。書齋園林作為儒家禮制建筑的延伸,亦彰顯了潮汕地區(qū)深厚的崇文重教傳統(tǒng)?!冻标柨h志》中記載西園建有家祠(今已不存),康有為曾到訪西園并為家祠題寫“明德堂”匾額。耐軒園亦建有書齋,設置在園林入口旁。
3.2 游線組織
由于3座園林面積較小,如何擴展有限之界,在有限的空間中實現優(yōu)游之樂,追求“小中見大”的園林意境和造景效果成為園林營造的目標。
潮陽三園都以假山為庭園主景,假山上均建亭臺,一方面滿足小空間游憩之需,一方面亦可引導假山的游園路徑。此外,園內假山還通過石梯、蹬道與樓面、屋頂相連,形成立體式的環(huán)游路線。西園假山路徑設計復雜精巧,連通四面八方,在狹小的庭園中創(chuàng)造出若干條復雜迂回的游徑。為營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林空間,假山中構建了數個形態(tài)各異的洞室,洞室內置有石桌、石椅和石床等設施。每個空間借“蕉塌”“聳翠”“釣磯”“蓬壺”等題名,在增強園林文化氛圍的同時,構建出一條通覽假山的游園路線(圖2)。假山亦與建筑交通流線相融,設板橋、石徑和蹬道,可通至書齋天臺及會客廳的二層檐廊和三層天臺(圖3)。山頂設琴臺,登臨假山可以停留休憩,俯瞰園內全景,亦可眺望園外海港,意趣相得。林園與耐軒園的假山亦設有回旋石徑通往宅居二樓,連接室內外空間,使其功能性和氣候適應性更好地統(tǒng)一。
潮陽三園在游園路線組織上亦有傳統(tǒng)造園手法與新材料、新元素的融合。如耐軒園利用玻璃、水銀鏡等材料,結合借景等傳統(tǒng)造園手法,設計出步移景異的游賞動線和空間效果。在潮陽文史老人李起藩先生的《潮陽園林憶游》①描述中,耐軒園的光遠樓(現已不存)猶如一座“鏡樓”[10]。其首層正廳室內墻面鑲嵌有兩面大水銀鏡和若干小水銀鏡,靈感或許來自凡爾賽宮的“鏡廳”。人入廳中,左右而視,人影互照。二樓南側廳內設有一面玻璃鏡,采用借景的手法,將耐軒園全部景致收入鏡中,游園人與觀鏡人通過鏡子互打招呼,使玻璃鏡變成一座“交互式假山”。蕭鳳翥為光遠樓題詞“樹石琴樽共一樓”,“樹石”指的是通過鏡子“進入”光遠樓的假山景物,“琴樽”指的是陳列在大廳中的鋼琴與名貴酒樽器皿。這些接近于現代藝術的元素與傳統(tǒng)造園理法的融合,不僅體現了設計師的包容和巧思,也折射出園主蕭鳳翥的前衛(wèi)思想。
4 三園材料技藝:開放包容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園主常年游歷在外,其接觸海外建筑樣式和材料的經歷,為潮陽三園的營造帶來了新的材料和形式。在園林建造過程中,外來文化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混合多元的園林造園要素在強化觀賞性的同時,也反映了園林的西化趨勢,體現了園主創(chuàng)新務實、開放包容、不拘一格及崇新尚奇的審美觀念。
4.1 園林建筑裝飾與材料
首先在建筑整體形式上,潮陽三園宅屋均吸收了西方的裝飾元素和色彩搭配,景亭造型及用材也趨于西洋化。如西園入口為潮汕傳統(tǒng)門房建筑,造型上卻采用西洋平頂柱廊式結構。西園的重檐六角扁亭頂部屋脊采用旋渦紋飾與金球收頂(圖4),紅瓦屋面剪綠琉璃邊,無飛脊起翹,有中西融合的意趣,又近于粵中格調。而林園的2座圓亭為巴洛克風格,采用西洋柱式與拱券,檐下飾有卷草[5](圖5)。西園假山中心的重檐玻璃圓亭整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園亭頂部和窗戶則采用玻璃和木頭結構,窗戶可旋轉開關閉合,巧妙節(jié)省空間。園亭與植入假山中的石柱旋梯相連,兩側被假山所環(huán)抱,使園亭所在之處有強烈的山中之感。將傳統(tǒng)中式假山結合西洋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少見的營造類型。
潮陽三園的建筑裝飾與工藝,體現出同時期嶺南地區(qū)行賞園林的審美屬性,在注重世俗功用的同時,審美傾向也表現得更為強烈和濃郁。一方面以實用為目的進行融合和改造。潮陽三園廣泛地使用玻璃材料,既有利于采光,又能更好地欣賞園內景色。其次,西園、林園的建筑、假山中都大量使用釉面竹節(jié)和琉璃寶瓶式欄桿,這些局部亮色點綴可以緩解大體量的假山的厚重感,兼具裝飾性,亦有防蟲防潮的實用效果。
另一方面則以裝飾效果為目的。如潮陽西園中建筑和假山中都大量運用鐵欄桿、鐵扶手等鐵藝構件,具有更好的通透性和裝飾性,紋樣上則以圓形、橢圓形等幾何圖形拼接,在造型上更為輕巧。西園的會客廳又叫“延暉樓”,是園主招待文人名流在園內雅集、吟詩作賦的場所,其樓梯采用了蟬形圖案的鐵藝扶手,體現了設計師的精妙巧思(圖6)。會客廳整體建筑采用平頂琉璃瓦屋檐,下有出挑的垂花柱,中間用西式拱形的鏤雕掛落裝飾,墻面采用玲瓏通透的彩色玻璃窗扇。
4.2 園林假山營造技藝
潮陽三園的假山營造大膽運用近代新材料和技術手段與本土建筑文化、材料與氣候環(huán)境相結合,設計和創(chuàng)造了新穎的園林假山式樣,同時繼承了嶺南傳統(tǒng)園林精髓,促進了嶺南園林建造技術進步。
西園假山整體山勢為東北-西南走向,占地約130 m2,雖面積不大,但其豎向體量巨大且空間變化復雜,為園主耗資38萬兩白銀建造而成[11]。假山于水池上,約3層樓高,其主體選用潮陽桑田鄉(xiāng)一帶的海石為主要構筑石材,內采用水泥和鐵條搭建骨架。假山下還設有仿西洋水晶宮的地下水族館,內以鋼筋混凝土澆筑主體結構,白墻做洞壁,以條石壓洞頂,臨水一面以玻璃相隔,上刻“水晶簾”三字。據園主后代所述,在“水晶簾”內可休憩玩樂,亦可坐觀池中游魚嬉戲 (圖7),有一種西方水族館的異國情趣。其頂部還巧妙地設置了通風口與山頂相通,可以將東南吹來的海風引入地下室中,使得洞內無郁悶、潮濕之感,且冬暖夏涼。
耐軒園、林園中的假山,創(chuàng)新地采用天然山石與塑山結合的做法,將山石作為主體材料,后輔以灰漿、砂漿填補縫隙或補假山“形之不足”,或仿照中國繪畫皴法紋理覆于骨架之上,之后使用水泥摻少許烏灰對與假山顏色不同的石材以及縫隙進行覆蓋,以求得顏色上的統(tǒng)一,由此便產生各種各樣的石景。林園假山整體南北長約15 m,寬則不足3 m,通過縱向拉伸,使得山體雖小亦有山林景深之感。石徑曲折多變,高低起伏,石間巧植花木,為住宅和前庭遮蔽西曬日照。假山內另藏有十二生肖主題的灰塑,與廈門菽莊花園中的“十二洞天”假山有異曲同工之趣。
5 三園園林意匠營造
潮陽三園因地制宜地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氣候、材料相結合,受到了空間現代功能的影響,同時也有對中國傳統(tǒng)私家園林“壺中天地”的繼承,寄托園主人的內心理想,充分體現了“中體西用”這一時代思想。
西園建成后,大批的文人墨客到園中題詠,留下一批詩文。僅愛國詩人丘逢甲在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三月至二十五年(1900年),就為西園留下38首詩,記錄了西園景色及雅集活動。這些詩被記錄在《嶺云海日樓詩抄》《西園雜詠》《韓江聞見錄》中。西園、耐軒園亦邀請文人匠人參與造園活動,刻石題匾。這些題刻在展現園林意境的同時,亦能體現園主心境(表4)。西園假山上有13處題刻,以點明假山之中各處景致意境。其中“別有天”“聳翠”二景將假山高聳險峻之意體現得淋漓盡致,為園林增添了一分山林幽深之意境。耐軒園中有纂、隸、草、行等字體的題刻21處(圖8)。除部分名人題刻外,大部分為園主蕭鳳翥自題,主要附于庭園假山當中。其中如“通曲”等題名則預示著下一處景致,有移步異景之趣。部分題刻亦能展現園主志趣和品性追求,如“樂山”“抱樸”“洗眼”,表達了園主通過在庭園中游覽休憩而獲得親近山林自然、洗滌身心的樂趣。“獨立蒼?!薄叭缬兴⒆繝枴钡仁桃材苷凵涑鰣@主蕭鳳翥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中,作為一個追求先進的教育家推行教育改革、移風易俗的處境與心境。
從西園和耐軒園的園林布局與營造手法的異同可以看出,海外交流帶來的文化碰撞,更多地體現在匠人的營造手法上,并未影響到傳統(tǒng)的造園思想和文化內涵的表達,園主人和設計師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空間處理手法維系傳統(tǒng)園林空間體驗與精神內涵。
6 結語
園林空間的營造,可以反映出某一歷史節(jié)點中空間參與者的觀念與造園技術材料的集合對社會物質、文化語境的判斷與回應。潮陽三園建于清末開埠后,正是潮汕地區(qū)海外貿易和城市建設快速發(fā)展時期。這些清末潮汕買辦商人和海外游學華人最先受到外來文化思潮的影響,在私家園林營造中,并不是完全處于被動的文化接受者,而是選擇了統(tǒng)一調和、博采眾長和為我所用的積極策略,在積極吸收與應用西方技術與材料的同時,不忘彰顯其對潮汕本土園林形式與文化內核的尊崇:1)從園林布局上看,在吸收外來建筑文化的過程中,西園、耐軒園仍維持蘊含傳統(tǒng)禮制思想的書齋、家祠等世俗建筑功能空間,“家祠+庭院+洋樓”的民居庭院布局正是園主修身齊家的生活目標與精神追求的縮影;2)園主和工匠通過巧妙運用西方形式與材料以適應本土環(huán)境和近現代的園居生活,使得園林呈現出經世致用、開放包容的特點;3)西方材料與技術的引用并未影響到傳統(tǒng)的造園思想和文化內涵的表達,潮陽三園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空間處理手法維系傳統(tǒng)園林空間體驗與精神追求。
此外,本研究在實地調研與口述訪談的過程中還發(fā)現,當地的私家園林和祠堂等建筑營造或來自于同一地區(qū)的工匠。對于這些工匠之間是否存在家族或社交關系,以及他們對當地的園林、建筑營造風格、技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或許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攝自繪。
參考文獻:
[1] 汕頭港口管理局. 汕頭港口志[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8.
[2] 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潮陽縣志[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3] 鄧其生,彭長歆. 潮陽西園——中西合璧的嶺南近代園林[J]. 中國園林,2004,20(6):57-60.
[4] 湯輝,沈守云. 基于私人產權的潮汕傳統(tǒng)宅園現狀與保護研究[J]. 中國園林,2015,31(9):43-46.
[5] 莊少龐. 由潮汕庭園形態(tài)特征析其對現代嶺南建筑庭園的影響[J]. 建筑與文化,2015(10):129-132.
[6] 王琳乾. 汕頭市志[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7] 黃瑾瑜. 論近代汕頭的買辦和買辦資本[J].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7(2):22-27,94.
[8] 曾娟. 論近代嶺南私家園林造園材料革新與技藝發(fā)展[J]. 中國園林,2009,25(10):99-102.
[9] 陸琦. 潮州莼園[J]. 廣東園林,2007,29(6):74-75,92-94.
[10]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潮陽市委員會,《潮陽文史》編輯委員會. 潮陽文史(第十輯)[M]. 潮陽:出版者不詳,1993:67-72.
[11] 姚作良. 潮陽縣志:人物傳[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① 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至清末,潮州府共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9縣和南澳1廳。
① 后由丘逢甲(1864年生,晚清抗日保臺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改辦為同文學堂。
① 為李起藩先生于1949年前屢次游歷西園及耐軒園后追憶所作。
① 1909年,夏同龢至潮陽,為“西園”題寫匾額。適逢蕭鳳翥位于亭腳路的新居也竣工,遂為題書“耐軒”題名,并贈格言五句:“處境宜耐艱苦,應事宜耐繁劇,圣賢平易宜耐看,義禮淵邃宜耐思,忠厚藥石宜耐聽。”耐軒園由此得名。
作者簡介:
梁泳茵/2000年生/女/廣東廣州人/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州 510642)/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與管理、傳統(tǒng)園林技藝保護
(*通信作者)李曉雪/1980年生/女/吉林長春人/博士/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州 510642)/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與管理、傳統(tǒng)園林技藝、園林歷史與理論/E-mail:14193005@qq.com
鄭焯玲/1998年生/女/廣東汕頭人/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州 510642)/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風景園林遺產保護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學科共建項目“基于口述史方法的嶺南園林遺產保護傳承研究” (編號:GD23XLN33)、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鄉(xiāng)愁記憶視角下嶺南水鄉(xiāng)傳統(tǒng)村落文化景觀的保護與更新路徑研究”(編號:22YJA85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