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應不斷增強吸引力和針對性。本文著重研究在現代教育理念之下,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不斷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從多方面探索,形成了“雙主體、三維度、數字賦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旨在不斷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關鍵詞:雙主體;三維度;數字賦能;大思政;實踐教學
引言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數字化手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趨勢。因此,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將數字技術融入思政課程,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半p主體、三維度、數字賦能”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注重知識傳授拓展實踐教學形式,注重實踐教學效果。通過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他們對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同時也希望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使思政課程更加生動、有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
一、實施背景
(一)變革原因
(1)政策文件的推動:政策文件指出,思政課實踐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鼓勵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確保實踐教學取得實效。
(2)教育理念的轉變: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為學而教,要求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個性化需求。
(3)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為適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道德修養(yǎng)均為必修課,因此加強專業(yè)與思政課的結合,同向發(fā)力,更能培養(yǎng)中國式現代化所需的專業(yè)人才。
(4)技術進步的驅動: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臺,使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與個性化[1]。
(5)提升效率的關鍵: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存在知識獲取度低、學生參與度低等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更有效實現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目標的實現。
(二)變革愿景
大學的思政課要充分發(fā)揮德育的作用,除理論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與學生專業(yè)的契合點,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找到對思政課的關注點與興趣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對學情的分析,在注重思想性和理論性之余,不斷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1)強調育人理念:本教學模式重在強調育人為本、為學而教的教育理念,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三維目標,使學生能真正做到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再輸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注重學生主體:關注學生專業(yè)與發(fā)展的個體性與差異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面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應設置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利用技術賦能:利用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VR技術等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賦能,使課堂更加高效,實現對各類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4)打造立體課堂:本教學模式之下的課堂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物理空間即教室,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
二、主要做法
在對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小學教育、學前教育、語文教育3個專業(yè)近5年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旨在將師范生專業(yè)技能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相結合,形成了“雙主體、三維度、數字賦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見圖1。
(一)打造師生雙主體,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能”
思政課實踐教學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合作。雙主體教學模式之下,教師與學生保持獨立的身份、地位平等,雙方都擁有自主權,而教師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主要是轉變?yōu)榻M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使學生能真正做到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再輸出。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育人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能”。作為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各項比賽,充分實現教學的雙主體作用。學生參加2022年“雙百工程”陜西紅色旅游創(chuàng)意策劃大賽,講好兩代領路人不變的初心的故事,獲得省級優(yōu)秀獎;學生參加學院“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切實履行青年擔當;學生參加大學生領航計劃,從學生角度做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學生團隊“走向前‘延’”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志愿宣講團,傳承延安精神,展現青年擔當,接好新一代的接力棒,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2]。
(二)注重政治引領,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深度”
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豐富、形式多樣,其主旨內核大都圍繞創(chuàng)新理論和新時代的非凡成就,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感知理論的魅力和號召力,感受祖國的強大,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深度”。在“原著朗讀”活動中,接力朗讀經典著作《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等,感悟“老祖宗”的智慧;接力朗讀《論人民民主專政》,感受經典作家的“天才”實現;接力朗讀新思想的最新表達,近距離接觸創(chuàng)新理論的最新闡述,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必然。在“大學生講思政課”活動中,涉及的主題極為豐富,涉及歷次全會;從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提案到政府工作報告;從關注我國經濟發(fā)展到社會和諧發(fā)展;從健康中國到美麗中國建設;從“一國兩制”到港澳臺問題;從中國夢到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從“雙減”政策到中小學課標變化等。在“主題展示”活動中,從“我們”這十年,笑看家鄉(xiāng)變化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切身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三)依托專業(yè)導向,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厚度”
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與學生專業(yè)契合,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職能,使思政課教學與專業(yè)育人形成合力,同向同行,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厚度”。講課對于師范生(這里主要指小學教育和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學前教育也有涉及)而言是必備技能,從選題到備課,再到講課,考察的是講課人的綜合素質,涉及資料搜集整理、課件制作、教態(tài)展示、語言表達等多方面。“大學生講思政課”除了上述的考察要求之外,還需要學生對時事熱點的關注以及課程內容的思考。近5年來,我所帶班級的學生幾乎人人都參與到了大學生講思政課環(huán)節(jié),共出了1000余堂微型課,優(yōu)秀的作品也有300—400部。將學習思政課轉化為講思政課,學生從被動接收到主動輸出,實現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顯著提高。
教師口語是師范生的必修課,“原著朗讀”活動,朗讀經典著作,既能鍛煉口語表達,又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通過學原著、讀原文進而悟原理。思辨能力、語言表達、文字敘述等是師范生需要培養(yǎng)的能力,課堂上設置的一系列活動要既能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又能鍛煉到學生的思維和文字能力。從頭腦風暴到課堂辯論賽,從“三行詩”表白祖國到“感念師恩”我想對您說,從追思先烈到對英雄航天員的告白等,學生從實際出發(fā)理解、感悟,從“我學”到“我懂”再到“我踐行”,使課堂成為育人的最佳場所。
音樂、舞蹈、繪畫、手工作品、三筆字是師范生的必學課程,用所學專業(yè)技能展示思政課所學,能達到真正的消化吸收。從“我們”這10年,笑看家鄉(xiāng)變化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呈現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作品,包括手抄報、書法、手工創(chuàng)作、微視頻制作等等,將思政課所學與專業(yè)特色相結合,真正實現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善用“大思政”,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寬度”
善用“大思政”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強化實踐要求,建好用好“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拓展實踐教學途徑,創(chuàng)新講授“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用新時代偉大變革的生動實踐闡釋創(chuàng)新理論,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寬度”。利用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寶雞市的實踐教學基地,結合本土資源,學好思政課。在長樂塬抗戰(zhàn)工業(yè)遺址,看世界上最大的窯洞工廠,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離不開人民大眾;在張載祠,聆聽北宋大儒的故事,體會橫渠四句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意蘊,進一步感受“兩個結合”的內涵;在青銅器博物院,品周秦文化,感知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在寶天鐵路英烈紀念館,通過追憶英烈,感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崢嶸歲月,看大國發(fā)展的堅實地基。
(五)借用數字賦能,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大時空”
數字技術賦能思政課,課堂教學與數字網絡相共生,打破了時空局限,讓學生足不出戶掌握多種課程資源,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大時空”。
師生共同運營微信公眾號,搭建展示學生作品的網絡平臺;啟用AI助教,拉近師生距離,拓展師生課堂交流的邊界;開發(fā)在線精品課程,集聚多種有效資源,拓寬學習時空界限;走進“復興之路”“數字敦煌”“改革開放40年”等各種線上VR展覽,讓學生通過網絡與數字資源對話,深入其中感受祖國的繁榮強大、沉浸式體驗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使用學習通、優(yōu)慕課、學習強國等互動學習平臺,進一步增強線上線下學習的互動性、趣味性,打通課程各環(huán)節(jié)阻塞,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無縫銜接。
三、成果成效
該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師生課堂內外良性互動,更好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1)打造了作品。微宣講視頻20余個,300—400部優(yōu)秀微課,300余部朗讀音頻作品,一系列手抄報、書法、手工創(chuàng)作、微視頻等主題展示作品;(2)形成了品牌。師生共同運營微信公眾號,“走向前‘延’”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志愿宣講團等;(3)取得了成績。2022年“雙百工程”陜西紅色旅游創(chuàng)意策劃大賽省級優(yōu)秀獎,學院“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二等獎等。
四、案例總結
(一)特色及經驗總結
1.突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程性質
“雙主體、三維度、數字賦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突出強調了思政課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經典著作,尤其是領悟新思想的時代魅力與實踐特色。
2.聚焦學生個人全面發(fā)展
在師范專業(yè)的學生中推行符合專業(yè)特色的思政課實踐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推動學生在思政課上發(fā)揮更大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能夠將專業(yè)知識與技能主動融入思政課的學習之中,真正做到聯(lián)系實際學理論,學好理論更好地服務實踐的發(fā)展,實現思政課程與專業(yè)發(fā)展同向同行,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yǎng)所需人才。
3.打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地方特色資源與網絡資源的雙融合,豐富拓展了大思政建設的教學資源庫。運用網絡資源,實現虛實結合,讓思政課堂“看得見”;運用地方資源、豐富實踐教學,讓思政課堂“摸得著”;將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天邊和身邊有機結合,讓學生“有感受,學得著”,實現了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課堂教學與數字網絡相共生,打破了時空局限,打造大思政育人的大時空。
(二)不足及挑戰(zhàn)
1.學生差異性
本教學模式對于少部分尚未掌握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學生而言,會有一定的壓力,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雙重壓力疊加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在此后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盡可能顧及所有學生,為不同性格、學習接受程度不同的同學定制更加精準的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真正做到教育為人人。
2.數字技術應用的局限性
數字技術是本教學模式開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但由于技術設施的不足,部分網絡資源無法及時推送或展現給學生,加之學生在使用網絡資源時一定程度上存在對內容篩選不當、時間把控不嚴影響學習等問題,都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要正確看待數字技術及數字資源,使之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三)改進方向
在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更好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方面,通過本案例在教學中的成功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考慮:
(1)牢牢把握思政課的課程性質,不能脫離實際講實踐;(2)認真研究學生的學情,堅持因材施教;(3)具體分析不同專業(yè)的特性,將學生所學與要學相結合;(4)堅持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實現課堂雙向良性互動;(5)善于運用數字技術,創(chuàng)造多元化的課堂活動。
結語
在教學實際中探索形成的“雙主體、三維度、數字賦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增強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針對性,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方法舉措。不過,這一模式依然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在之后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教學實際、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的使用。
參考文獻:
[1]王習勝,華銀峰.“大思政課”建設的核心旨趣、層級延展與效果期待[J].思想理論教育,2024,(05):75-80.
[2]強慧媛.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與意義——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4,(05):129.
(責任編輯:宋宇靜)
本文系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研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為例》(項目編號:2023050Z)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