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多學科知識;語文閱讀教學;綜合性;教學策略
語文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閱讀文本,內(nèi)容常常包含其他學科知識。合理、巧妙地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可以恰到好處地為語文閱讀教學服務。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全面梳理,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打造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于一體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綜合性閱讀教學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對此筆者開展了如下探索。
一、明確綜合性學科知識,設計預習實踐活動
預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語文綜合性閱讀教學也應該作好預習問題設計。
初中語文六冊教材,課文涉及的學科主要有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美術、建筑、音樂、繪畫、醫(yī)藥、軍事、科技等。學生如果不了解涉及的這些多學科知識,就難以正確、全面地理解文本。從預習入手,將教材涉及的多學科知識一并納入閱讀教學范疇,這樣就為閱讀教學的高效爭取了主動。
1.梳理呈現(xiàn)多學科綜合性預習問題
以往的閱讀教學,課前預習大多是讀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看看生字詞,查查字典理解字義與詞義;標注自然段,梳理結構層次等。除了完成上述任務,教師還可以因文列出涉及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思考題。例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涉及政治、軍事、地理等學科知識,可以這樣設置預習問題: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與意義,朝鮮的地形地貌(三八線、上甘嶺、松骨峰),中國的鴨綠江等。又如,學習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歌,就必須對“安史之亂”有較全面的了解。初中語文教材共選了五首杜詩,其中四首詩涉及“安史之亂”。《春望》開篇就是“國破山河在”,“國破”即指“安史之亂”,這一背景需要綜合政治、歷史與軍事學科。唐朝的“安史之亂”是軍事叛亂,是內(nèi)亂。國家深受其害,詩人深受其苦,他用自己的筆觸寫下了多篇紀實詩篇。涉及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問題為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作鋪墊,解決好這些預習問題,有助于實現(xiàn)對閱讀文本的正確、全面、深入的理解。
語文教師要有全局意識。以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初中三年六冊教材,每冊教材選文在三十篇左右,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先明確每課所涉及的學科門類,并設置相應的預習問題。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分冊列出,每冊教材一張表格。開學之初,教師就將該冊教材的綜合性預習表打印出來,分發(fā)給班上每位學生,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循序漸進地解決預習問題。
2.分組開展多學科綜合性預習活動
為了有效地解決涉及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預習問題,不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最佳的方法就是分組活動。教師可根據(jù)本班學生人數(shù),一般將其分成四至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完成五至六課的預習任務。具體可以采取調(diào)研法、操作法、體驗法等,采用這些方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其一,分組調(diào)研實踐活動。例如,閱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由于初中生對一千多年前的歐陽修是陌生的,對瑯琊山的山水之美是陌生的,對歐陽修表達的情懷更是陌生的,所以采用分組調(diào)研實踐法,制作綜合性調(diào)研報告單(詳見下表),完成預習任務。
其二,動手操作實踐活動。動手操作法是指學生動手操作某項活動,在實踐操作中了解事物的可行性。例如,預習《賣油翁》時,運用數(shù)學學科中“三點成一線”的知識,模仿賣油翁的技法往礦泉水瓶里倒水,從實踐中體會賣油翁倒油的高超技術。
其三,親身體驗實踐活動。實踐體驗是指通過重復經(jīng)歷的情境和創(chuàng)造再現(xiàn)實際事物的情境,還原文本內(nèi)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例如,預習《中國石拱橋》時,按書中的內(nèi)容用積木或石頭搭一搭石拱橋的模型,探究可以用物理學科中的哪些知識闡釋石拱橋堅固的原理。
涉及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預習方法有很多,采用這些預習方法,其目的和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理解文本;縮短閱讀教學時間,避免教師的一言堂;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二、采用多種方法,提升綜合性學習成效
開展語文綜合性閱讀教學,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至關重要。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提升成效。
1.情境教學法
運用情境教學法,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醉翁亭記》教學導入時,播放美術老師作畫的微視頻:她邊畫邊說,山水畫要注意遠景與近景的布局關系,利用近大遠小的焦點透視法,遠處山的輪廓用筆虛,中景的山勢用披麻皴筆法,近處的亭子用簡筆畫勾勒;山上的樹用冷色調(diào)的灰色,近處的亭子用暖色調(diào)的棕色,形成虛實、冷暖對比的效果。在古典音樂聲中,美術老師畫筆下的醉翁亭美景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此時學生更想走進歐陽修筆下的《醉翁亭記》,從文字中賞析醉翁亭之美。在全文閱讀教學總結階段,再向書法學科延伸。運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蘇軾的兩篇書法作品,一篇是草書《醉翁亭記》,另一篇是楷書《醉翁亭記》,學生在欣賞《醉翁亭記》優(yōu)美語言的同時,還欣賞到蘇軾兩種字體的書法。這種綜合性語文閱讀教學別開生面,令學生耳目一新。
2.任務驅(qū)動法
運用任務驅(qū)動法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在閱讀教學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教師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設置綜合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借助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例如,《蘇州園林》一文中的“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此句中的“圖案畫”“美術畫”是繪畫中的專業(yè)術語。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三個任務:(1)查找圖案畫與美術畫相關資料;(2)思考為什么說蘇州園林不是圖案畫,是美術畫;(3)搜尋一組圖案畫與美術畫作品進行比較,再讀讀文中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通過三個任務的驅(qū)動,從建筑學中了解到圖案畫的對稱、線條、色彩的特點;從繪畫特點中了解到美術畫要體現(xiàn)真實美,不露痕跡,天然生成。最后學生朗讀文中具體說明圖案畫和美術畫的語句,不僅感受到蘇州園林不是“建筑物”,而是自然之趣的美景,更能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三、總結綜合性閱讀經(jīng)驗,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融入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閱讀教學成效頗豐。一是加強了與其他學科教師之間的聯(lián)系和溝通,學科之間不再平行無關,而是相輔相成。二是改變了學生單一的學習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三是豐富了語文閱讀的內(nèi)涵,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方面的經(jīng)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巧妙借力
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巧妙借力,可以借用美術學科的觀察對比法、數(shù)學學科的圖示法、物理學科的動態(tài)模擬演示法、歷史學科的時代背景法、地理學科的區(qū)位優(yōu)勢法等,從而幫助解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例如,《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篇中的“時當五月,山洪暴發(fā),水流湍急,河面甚至比長江還寬。渡船從上游啟碇,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到鎮(zhèn)對岸靠岸”,“渡船從上游啟碇”值得探究。紅軍戰(zhàn)士到達的位置與對岸的目的地比較近,到達對面的速度應該比較快,那么,紅軍戰(zhàn)士為什么舍近求遠,將船拉到上游,從目的地較遠的上游出發(fā)呢?由于學生缺少生活經(jīng)驗,僅僅閱讀語言文字是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借用物理學科的流速原理,演示水的流速情況,學生能夠很容易理解這一疑難問題。
2.因材施教
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將所有涉及的學科知識都融入其中,一課只選取涉及一兩個學科的綜合性問題為宜,其策略是抓大放小。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涉及政治、歷史、地理等,可以首選“政治”學科“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這一主問題作為本課的助學。課前安排學生實踐活動,也要因人而異。能力強的學生承擔大的任務,能力一般的學生安排比較簡單和比較容易完成的任務,發(fā)揮每位學生的特長,做到量力而行。綜合性學習任務不可平均攤派。在綜合性學習的時間安排上,主要讓學生在寒暑假完成分配的任務。課內(nèi)展示與交流盡量與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把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平臺用足用活。
3.主次分明
語文綜合性閱讀教學不能上成美術課、地理課、歷史課、政治課,而丟掉了語文學科之根本,應該堅持“立己”與“強己”原則。所謂“立己”,就是要明確語文課程目標——“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所謂“強己”就是其他學科均為語文所用,相得益彰。例如,閱讀杜甫的五言律詩《望岳》,就突出與地理學科的綜合,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海拔、地質(zhì)構造等。閱讀教學時,學生就能明晰地知道“泰山”為何稱為“岱宗”、為何“齊魯青未了”。這樣既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從而達到了“綜”得及時、“合”得恰當?shù)哪繕恕?/p>
語文綜合性閱讀教學要突顯語文學科的主體地位和本色,不能把語文課堂變成大雜燴,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干擾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上花費大量的時間講歷史、講政治、講美術等,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
融入多學科知識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它是為學好語文而服務的。無論綜合哪個學科的知識,都要看它能不能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思”能力,能不能幫助學生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能不能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教師切不能為綜合而綜合,更不能無效綜合。
此外,評價是檢驗語文教學成效的必要途徑。在評價時,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將自評與互評結合起來。既要評價設置的綜合性問題對語文學習是否合適,也要評價設置的綜合性學習任務是否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要評價所涉及的多學科知識是否具有專業(yè)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