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要求考生閱讀古代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語言特點”。教材系統(tǒng)而深入地概括呈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優(yōu)秀價值觀,如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誡子書》),忠愛國家、不慕利榮(《木蘭詩》),剛直不阿、不媚權貴(《周亞夫軍細柳》),天下為公、視人猶己(《〈禮記〉二則》),先憂后樂、胸懷天下(《岳陽樓記》),與民同樂、忘懷得失(《醉翁亭記》),等等。這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文化價值理念,為考生提供了把握古代論說名篇的觀點態(tài)度的明確指向。
2024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選材都選用了“史書+古代論說名篇”的模式,既重視“敘”,即敘述史實,也重視“議”,即評議史實。其結構方式有二:一是交融式。所選文本有“議”有“敘”,以“議”帶動“敘”,“敘”后生發(fā)“議”。二是組合式。將敘述史實文本和評議史實文本加以組合,二者在內容上深度關聯(lián)?!皵ⅰ薄白h”結合的選材方式,既拓展開了文言文閱讀的選材范圍,更為命制“高階式思維”試題提供了條件。2024年新課標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由兩段文言文組合而成,材料一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中李陵請命抗擊匈奴、戰(zhàn)敗后投降的一段;材料二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是王夫之針對《資治通鑒》所記載的李陵事跡而作的一段議論。2024年新課標Ⅱ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由三段文言文組合而成,材料一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講述魏文侯禮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講述漢太子與“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節(jié)選自《論衡·非韓》,是漢代思想家王充對上述兩個歷史故事的評述。2024年全國甲卷文言文閱讀材料是一則,節(jié)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它在內容上既“議”三國時期君主的用人之道,也“敘”其相關的立身行事。綜觀三套試卷文言文閱讀文本,所敘史實清晰曉暢,所議事理簡易明了,“敘”與“議”相生相應,有機結合。
考題連線
(2024年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鄙蠅讯S之。陵至?;剑c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鄙弦赃w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鄙嫌谑亲辶昙?。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千。對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
解析:考生對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并不陌生?!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背誦篇目中的司馬遷《報任安書》,就涉及司馬遷因為李陵游說而招致宮刑。世人在同情司馬遷的同時,也對李陵產生同情之心。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蘇武傳》中有李陵勸說蘇武投降一段,其中提到“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更加深世人對李陵的同情。然而王夫之抓住李陵“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這一點,強調李陵叛逆之罪無可掩飾。抓住這一點,就可以對司馬遷和王夫之的觀點態(tài)度進行準確把握。C項錯在“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原文是說司馬遷替李陵掩飾過錯唯恐不及,還不停地稱道李廣,來褒獎他家族的功業(yè)。
答案:C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選自韓愈《送孟東野序》)
材料三: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yè)。其家宛陵,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fā)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
廬陵歐陽修序。
(選自《古文觀止·梅圣俞詩集序》)
1.下列對材料三有關內容的概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詩人更能體悟生活,抒發(fā)沉郁的胸臆,寫出人們難于表達的情感。
B.梅圣俞常用詩歌抒發(fā)不得志的感情,所以當時不論賢愚,人們談論詩歌一定會向他求教。
C.梅圣俞詩作很多,但他卻沒有收集保管。謝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詩作得以保存。
D.序文以評述梅詩為軸心,融議論、敘事、抒情為一體,飽含了作者對梅圣俞的傾慕和同情。
2.請分別概括三則材料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