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問疑:
老師您好,今天接到一個叫小楊的學生來訪,來的時候心情很低落,問起他的困擾,他表示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快中考了,學習很累,每天回到家就想放松,明明還有很多作業(yè),卻不想做,一到家就忍不住玩會手機,但玩一會又覺得這樣不對,會導致作業(yè)要做到很晚,可就是控制不好自己,覺得自己很沒用,很焦慮;二是自己很想學好,已經(jīng)很努力了,但成績反倒從班級10多名下降到20多名。他表示小學的時候自己只花了20%的精力在學習上,但是成績班級前幾名,還有很多的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下棋、做手工,那個時候覺得每天都很開心。而現(xiàn)在感覺已經(jīng)花了90%的力氣在學習上,但是成績也只有80分的程度?,F(xiàn)在初三了,雖然很希望成績好起來,但又不大提得起精神,最后還是什么也沒做。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很擔心,就和孩子討論可以做點什么來改變他的困境,比如時間管理的部分,能不能讓父母來幫忙監(jiān)督管理手機,每天限定一定的時間。但是這個部分就很難。孩子表示,從小父母對待他就很民主,讓他自己做主,如果這個時候爸媽來管他,他會很不習慣,估計還會和爸媽吵起來。我又和孩子討論,要成績好起來可以去做點什么,比如去補課。孩子同樣表示不愿意,補課會減少自己的自由時間。
進行到這里我就頭痛了,孩子一方面對現(xiàn)狀不滿,一方面又不愿意去做實際的嘗試,總在情緒的圈子里打轉(zhuǎn),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該怎么辦呢?
(阿 心)
阿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許多心理老師頭疼的問題,面對困境,來訪往往能想到該怎么做,但麻煩的是他總能找到這樣或是那樣的理由來表示自己做不到。我們常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知道”和“做到”,如何有效地促使這樣的來訪改變也就成為了最考驗我們心理老師的部分。
一 理解每一個選擇的緣由
要想改變發(fā)生,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來訪為什么不愿意改變。讓我們來復盤一下上面的案例:明明很多作業(yè)卻不想做,拿起手機就沒有辦法放下,結(jié)果導致每天作業(yè)都弄到很晚,造成惡性循環(huán)。希望有好的成績,也曾經(jīng)很努力,但是沒有好的結(jié)果,導致不再愿意去做更多的嘗試。仔細讀讀上面的描述,不難發(fā)現(xiàn)小楊的問題屬于自我效能感不足引發(fā)的自我回避,其背后是對自我的迷惘。
這個問題的出現(xiàn)與人格特點有關(guān),也與來訪的年齡發(fā)展階段密不可分,初三的孩子對自我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他們心中有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但現(xiàn)實中的自己卻可能與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個差距越大,越容易導致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越容易帶來自卑情緒和焦慮情緒。
文中的小楊顯然就是這樣,小學時的游刃有余讓他對自己有了較高的期待,但現(xiàn)實的初中生活卻給了他重重一擊,讓他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當信心不足時,這個年齡的孩子就很可能拒絕行動,提前為自己的失敗找好理由,因為不愿意學而學不好那是我的選擇,而努力學了還學不好則代表我的無能,后者是孩子們更不能接受的結(jié)果。
自我效能感差再加上自我否定與懷疑,阿心給建議的嘗試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為他沒有看到孩子信心不足的內(nèi)在,沒有看到拒絕改變停留在情緒的圈子里對于來訪來說是更為安全的現(xiàn)實。他越是對來訪提要求就越是會激發(fā)來訪的焦慮,而一個個在討論中被否決掉的建議反過來又進一步激發(fā)了來訪的無力感。在這樣的輔導中,咨訪雙方都感覺很糟糕,自然也就很難有有效的進展。
二從接納入手推動最小改變
那面臨上述的情形,輔導老師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呢?總的來講還是我們常說的輔導需要貼著來訪,慢一點、再慢一點。具體可以這樣操作:
1.接納并積極賦義:理解了來訪為什么不愿意改變,我們也就找到了促使改變發(fā)生的路徑,那就是輔導老師不能急著給建議,而是接納來訪的糾結(jié)與徘徊,更多地給予來訪情感支持。比如,對于小楊放學后總要玩一會手機的行為,作為輔導老師可以對其進行正?;头e極賦義。太累的時候選擇放松一下未嘗不可,很多孩子也在這么做。而放松之后還能夠及時回到學習當中,還能夠堅持完成作業(yè)這的確很不容易,展現(xiàn)了很好的自控能力。事實上,可能反倒是糾結(jié)于想玩又覺得玩手機不好這件事消耗了很多的能量,導致玩得不痛快,學也受影響。很顯然,這樣的解讀能夠讓來訪感覺更好,也更能提升其對輔導老師的認同。
2.探索并外化想法:所謂的糾結(jié),一般都是發(fā)生在想法層面:想去做事,又覺得做不到;想放棄,又不甘心。當幾個聲音在一個人的頭腦里來回反復地演著內(nèi)心戲,很容易讓事情變成一團亂麻。這時試著把內(nèi)心的想法外化是一個有效嘗試,輔導老師需要對來訪的每一個糾結(jié)的想法都充滿好奇心,通過探詢式的提問把它從腦海里“拿出來”,寫下來,念出來。比如,輔導老師可以試著與來訪一起討論所謂“想要好”是因為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提不起精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擔心什么、害怕什么……然后把這些列在表格的兩邊,讓來訪更為明確看到它們,讓模糊的想法清晰化。而清晰了也就有了判斷分析、相互協(xié)調(diào)、彼此讓步的可能。
3.啟動并嘗試最小改變:靠思考的方式解決問題,往往是越想越難受,一不小心就變成死循環(huán)。而積極的行動會開啟“行動讓人的狀態(tài)變好,狀態(tài)變好又帶來更多積極行動”的正反饋循環(huán)。所以對于狀態(tài)不好的來訪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少想,多做,盡可能邁出行動的第一步。對于輔導老師而言這個第一步的設計很重要,它一定要盡可能的小,盡可能地使其不那么費力。比如玩手機這件事,建議父母參與來幫其戒斷,這個步子太大;那么再往后退一退,告訴這個孩子我們可以每天玩一會手機,不糾結(jié)。不過要多做一點,那就是玩完之后做一下記錄。如果今天自己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就放下了手機,那么記錄為“今天我只玩了20分鐘,我選擇了更用心地學習”;如果多玩了一會,那么記錄為“今天我多玩了10分鐘,我選擇了更多地放松”。這個改變對來訪生活的擾動明顯就小多了,也就有了更多完成的可能性。但這個小小的“行動”只要來訪真正地去做,那就有意義,他把所有的糾結(jié)都定義為“自己的選擇”,消除了自我內(nèi)在的反復消耗,有益于提升自我效能感。然后,輔導老師就可以在下次輔導時來和他討論這個行動,怎么做到的,對生活的影響,對想法的影響,期待正反饋循環(huán)啟動,帶來更多的行動。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