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級非遺文化湘南小調傳承已有百余年歷史,本文通過采訪調查現(xiàn)有湘南(宜章)小調傳承人,對傳承人和湘南小調劇團現(xiàn)狀進行調查,進一步梳理湘南小調的傳承譜系,客觀敘述傳承人的現(xiàn)狀、劇團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困境,為進一步更好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提供可行思路。
【關鍵詞】宜章小調;歷史及傳承;現(xiàn)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14—091—03
在湖南宜章縣“溫泉之鄉(xiāng)”一六鎮(zhèn)水北岸村,有一處縣級非遺文化傳習所,它就是“湘南小調”非遺文化傳習所。2010年,湘南小調被定為縣級非遺文化,2020年宜章縣相關部門認定、宜章縣文廣局授予李鳳姣等8人為代表的湘南小調為湘南小調非遺傳承人。2023年,縣文化館對湘南小調更名為“宜章小調”,并啟動郴州市市級非遺文化認定申請。本文均以“宜章小調”稱之。
一、“宜章小調”的歷史與傳承人現(xiàn)狀
(一)“宜章小調”的歷史
宜章小調歷史悠久,這種民間音樂形式早在清代已有。這是一種有說有唱,說唱結合,以唱為主的曲藝形式,是一種包含音樂、表演、文學、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形式。它使用宜章當?shù)胤窖员硌荩Z言通俗易懂,唱腔多元,曲調優(yōu)美豐富,運用樂器伴奏,表演內(nèi)容多為民間與歷史故事,表演人數(shù)最少2人,最多達20人左右,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深受廣大鄉(xiāng)民歡迎。
追溯李鳳姣的學藝歷史傳承,有據(jù)可查的可以追溯到百余年前。最初是一個叫何萬其的廣東三溪人,他傳藝給歐楚良和鄧文佑,二人將技藝傳給了李鳳姣和吳其生等。
在上世紀末,農(nóng)村的業(yè)余劇團一度非常繁榮,有正?;顒拥男≌{班8個[1],湖南省文化廳曾授予麻田小調班、黃沙鎮(zhèn)大元村小調班為“農(nóng)村百佳業(yè)余劇團”。吳其生、吳如生、李孟姣所在的劇團曾獲得過此稱號。至今以演唱宜章小調為主的民間劇團有10多個。
鄧文佑是宜章本地人,他將宜章小調的藝術進行了發(fā)揚光大,名下弟子約有百多個,在現(xiàn)在的塘尾村、長村鄉(xiāng)、振興大隊譚家村等地均有弟子分支。鄧文佑在郴州本地頗有名氣。在1983年由郴州市地區(qū)文化館油印的供業(yè)余劇團試用的《劇本集》中收錄的第六個劇本就是由鄧文佑提供的《丑人計》。
鄧文佑的弟子中,第一批有李文淵,李春來,李來通,李國太,李秀鳳,李水兵;第二批有吳如生,李曉菊,李美菊,李華有,李如海,李根華;第三批有李鳳姣,李初中,李付蘭,李保川,李從兵;第四批有李孟姣,李紅連,李愛清,李軍合;第五批有李永紅,李桃香。其中李鳳姣和李孟姣曾師從吳其生。
(二)“宜章小調”傳承人現(xiàn)狀
宜章文廣局認定的縣非遺傳承人現(xiàn)共8人,平均年齡65歲左右,均為當?shù)剞r(nóng)民。除吳其生外,其余7人目前均在湘南小調劇團,并與鄧文佑存在傳承關系。每個人在劇團擔任的角色和工作不同,演員均能身兼多職。以下是認定的傳承人情況。
吳其生,男,1945年生,受教于歐楚良,家住梅田鎮(zhèn),曾自己辦過劇團,擔任過班主,曾在湘南小調劇團,現(xiàn)在茅栗劇團。善演丑角,能寫劇本、寫譜。曾任李鳳姣師傅。
李華有,男,1945年生,70年代開始學習,家住一六鎮(zhèn),善演老生、小生。能司鑼鼓。
吳如生,男,1955年生,吳其生弟弟,家住梅田鎮(zhèn),曾在茅栗劇團,21歲左右開始學習,曾因演《下洛陽》角色“馬老山”出名,一度被人稱“馬老山”。善演丑角,能司鼓鑼。
李初中,男,1955年生,70年代開始學習,家住一六鎮(zhèn),善演小生、老生。能拉二胡,司鑼鼓。善書寫,能識譜、記譜、寫譜。
李付蘭,女,1963年生,李鳳姣堂姑,鄧文佑兒媳,善演小生。能拉二胡,司鑼鼓,吹嗩吶、彈奏三弦。家住梅田鎮(zhèn)。
李鳳姣,女,1965年生,湘南小調劇團團長,家住宜章縣圖書館附近,善旦角,能打鑼。12歲從鄧文佑學戲6年,2016年后組建7YAg2R9WVxxBh73nQ5LF/Xi1souZADEEQEQoNiHG88I=湘南小調劇團,曾師從吳其生。
李紅連,女,1973年生,家住水北岸村,主演老旦,能司鑼鼓,現(xiàn)任副團長。
李孟姣,女,1974年生,李鳳姣妹妹,家住廣東樂昌市區(qū),善演小旦、老旦。能吹嗩吶,司鑼鼓。
(三)湘南小調劇團發(fā)展情況
1.劇團成立及人員情況
劇團于2016年成立,李鳳姣任團長,命名為“湘南小調劇團”。2020年始以一六鎮(zhèn)水北岸村傳習所為排練場地?,F(xiàn)成員均出自鄧文佑門下,人員不固定,最多時有20多人,目前僅14人在團(李鳳姣、李孟姣、李初中、李紅連、李付蘭、李永紅、李如海、吳如生、李保川、李華有、李愛情、李士剛、李從兵、鄧朝正)。
成立的初衷是為了不讓這門技藝失傳,同時也可以交流合作,聯(lián)絡感情,并讓小調藝人能掙點錢糊口,一舉多得。所有的傳承人中數(shù)團長李鳳姣的經(jīng)濟條件最好。這也是她成為團長的原因之一。李鳳姣丈夫及大兒子收入穩(wěn)定,全家人對其成立劇團并擔任團長給予了很大的經(jīng)濟和精神的支持。劇團其他人均為農(nóng)民,經(jīng)濟情況一般甚至有些困難。
2.劇團活動及場地情況
自2020年縣里認定了傳承人和傳習所后,以李鳳姣為代表的湘南小調劇團人員就在縣文廣局和文化館的直接領導下,進行文藝演出活動,主要參加的活動有:“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宣傳活動,“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活動,非遺“進社區(qū)、進校園、進市場”活動,湖南公共文化進村入戶·戲曲進鄉(xiāng)村活動。接到的大小演出單子(含文化館活動)年均200場左右。據(jù)縣文化館譚小聰副館長介紹,送戲下鄉(xiāng)2022年演出80場,2023年演出64場。從2023年開始,在宜章一六鎮(zhèn)水北岸村進行義演。
當?shù)卮逦瘜τ诜沁z文化也給予了支持,提供了一處場所給劇團,作為“湘南小調傳習所”開展活動的地方,約30平方米大小的平層,兩間房,一間用作休息,一間用于日常排練。村里免費提供水電及部分家具用品。
3.劇團培訓與管理情況
為進一步提升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技藝水平,提高群體傳承力度,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每年會定期舉辦培訓班,邀請省內(nèi)外知名專家教授、表演藝術家和代表傳承人進行現(xiàn)場授課學習。從2019年至今已舉辦培訓班至少4次。李鳳姣團長均參加了。
劇團的管理方面,副團長負責樂器和服裝的保管,其余事務均由團長負責。
4.劇團經(jīng)費使用情況
從2021年起,文廣局、縣文化館共計撥款7.2萬元經(jīng)費,用于舞臺表演設備更新(話筒、燈光、音響等)、服裝購買、人才扶持等。宜章小調雖為曲藝類音樂,但劇目演出分了不同角色,所以在服裝上的投入較大,每個演員都有幾大箱子戲服。服裝購買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經(jīng)費使用上,團長給每個人開40元排練費用,每天約100元演出費用,排練時產(chǎn)生的其他費用如吃飯、演出時各種事務處理與打理(器材更新、維修等)、招待來調研的領導、專家、學者等也由團長負責。
二、“宜章小調”發(fā)展困境
“宜章小調”以傳承人為核心開展非遺保護,傳承主體依托劇團為載體進行發(fā)展,雖然地方文廣局、文化館等部門一直在支持著宜章小調非遺文化的發(fā)展,給予經(jīng)費、方針等多方面的扶持,但是傳承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情況還是不容樂觀的,有以下困難。
(一)演員的收入報酬不高
團里演員收入主要有:隨莽山藝術團演出收入、隨湘南小調劇團的平時排練和應邀演出收入。
隨莽山藝術團演出由中巴車接送,最多只坐9名演員,其余演員則呆在家中或自行謀生。以2023年演出為例,共演出64場(每天2場,算1天),每次費用為每人每天150元,如果固定9名演員演出,每名演員1年總收入為0.48萬元。但是演出包午晚餐和到宜章縣城的接送,演員如果不住在縣城,需要自費車費和其他支出,如水、藥品等。因此,演出的這筆收入并不算高。以2023年為例,全年接到演出89次和接待3次,如果一名演員參加了所有活動,他的年最高收入為3.2萬余元,月收入約為0.27萬元。
其他演員的收入則更低。在調研中,要提前預約,因為劇團演員都會在空閑時去掙錢,如在紅白喜事上進行演奏或演唱,這比費用高于平時排練費用,因此每次排練也不一定會人員固定。
劇團人數(shù)最多時候有20多人,現(xiàn)在僅14人,原因較簡單,收入不高,年輕一點的出去打工了,年齡大的則留在家鄉(xiāng)和本地生活。
(二)劇團的管理有待改進
民間劇團人員無固定收入,劇團人員的專業(yè)水平與素養(yǎng)的保持與提升,靠的是自覺,縣里的培訓活動一般是團長參加。培訓渠道和經(jīng)費的投入也較少,管理團員存在一定難度。目前在管理上,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彼此間的血緣姻親關系和師徒關系上,沒有具體制度的管理,有時候,演出人員不夠,出現(xiàn)演員兼顧樂器手的現(xiàn)象,在演出場所我們會看到畫著演員妝的二胡樂師或鑼鼓師,或是一人既打鑼又擊鼓。
(三)劇團的場地范圍和設施設備有待改善
劇團只有一處不足30平米的活動場所,且劇團人員不是全部住在一六鎮(zhèn),不能提供住宿、吃飯場地?;顒訄鏊臻g有限,室內(nèi)排練空間受限,完整排練必須在戶外完成。
劇團只有演出的音響設備、樂器、服裝、舞臺相關設施設備等,作為非遺傳承人,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的演出的設施設備條件有待改善。如字幕機、演出車輛、演出的攝影攝像設備等缺乏,對于自身的宣傳力度和能力有限。
除排練和演出外,劇團人員平時較少聚集。如果劇團進一步發(fā)展,人員增加,培訓場地受限,發(fā)展規(guī)模也會受限,上升的空間也有限。
(四)劇團的后續(xù)發(fā)展乏力
宜章小調過去的傳承方式是師徒口口相傳式。白天的時候師傅鄧文佑寫劇本;在晚上,師傅手把手的教動作,排節(jié)目,徒弟們都在師傅家里學。演出的劇本由師傅出,徒弟們要自己抄或記劇本,曲子學習完全靠記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曲譜是由傳承人表演,后人錄音或攝像,進行打譜整理的;我們看到的劇本,則是由傳承人自己靠記憶背寫下來的。傳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會寫譜和創(chuàng)造的較少,僅吳其生、李初中會創(chuàng)作與記譜。
如今的傳承人的培養(yǎng)方式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家學傳承。家學傳承人較少。目前的8位傳承人中,家人傳承人中較多的是李鳳姣。她的弟弟、妹妹、兒子對此感興趣,孫輩中有1位侄孫女對此感興趣。其他的傳承人的后輩中則愿意傳承的人較少。二是帶徒弟方式。目前在劇團中,收了幾名成人徒弟,從事演奏方面的傳承;在一六鎮(zhèn)中心小學的社團課中,有8-9名學生在此方面有著較好的天賦,有望將宜章小調發(fā)揚下去。新時代的非遺文化傳承路徑還有很多路要走。
目前劇團的傳統(tǒng)曲調已經(jīng)進行了整理,宜章文化館在2024年初已經(jīng)編印出《宜章小調(曲牌曲調)戲劇集》,作為宜章縣文化人才專項培訓輔導資料使用,中間收錄了對子調類35首,正調類53首,戲曲、湘調曲牌類40首。傳統(tǒng)的劇目則還在進一步的收錄和整理中,由于歷時久遠,劇目的整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傳承人(特別是李付蘭)的記憶和手寫,號稱百余個劇目的宜章小調目前還只整理出三十余個劇目手寫劇本。將這些手寫劇本變?yōu)殂U字,并且配上曲調,進行比勘、整理和出版,也是一個較大的工程。
三、結語
宜章小調是具有郴州鄉(xiāng)土特色的縣級非遺音樂文化,歷史傳承悠久,傳承人秉承技藝,積極開展文藝演出活動,惠及鄉(xiāng)民,繁榮了農(nóng)村文化生活,頗受歡迎。
參考文獻:
[1]李光禮.宜章小調班的傳承與發(fā)展[J].藝海,2009(7).
基金項目:本文系郴州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湘南小調保護與傳承研究》(課題編號:CZSSKL202313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寧江濱(1978—),女,湖南隆回人,湘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