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4月17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fā)現(xiàn)900余顆新脈沖星,其中至少包括170余顆毫秒脈沖星、120余顆雙星脈沖星和80顆暗弱的偶發(fā)脈沖星。
作為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的主要任務就是尋找脈沖星。除此之外,它也肩負著研究銀河系結(jié)構(gòu)、探測引力波、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探測星際有機分子等任務。
我們?yōu)槭裁匆獙ふ颐}沖星呢?脈沖星,又稱波霎,是中子星的一種,會周期性發(fā)射脈沖信號。它是大質(zhì)量恒星坍縮后超新星爆發(fā)的產(chǎn)物,對超新星爆發(fā)理論的研究相當重要,能夠幫助我們揭示宇宙誕生和演變的奧秘。
射電望遠鏡擁有更大的口徑意味著能收集更豐富的信息,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設備的飛速發(fā)展導致大量無線電波的產(chǎn)生,給普通射電望遠鏡的探測帶來了嚴重干擾,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優(yōu)勢日益凸顯。1994年,以南仁東為首的中國科學家提出,要趕在全球電波環(huán)境惡化之前,建設一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也就是“中國天眼”。當時,我國最大的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與500米的目標中間橫亙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2007年7月,“中國天眼”工程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式立項,并于2011年3月開工。從開工到竣工,工程團隊在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的大山里駐扎了5年多,忍受著艱苦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工程奇跡。
“中國天眼”由主動反射面系統(tǒng)、饋源支撐系統(tǒng)、測量與控制系統(tǒng)、接收機與終端四大部分構(gòu)成。
主動反射面,可以視為“中國天眼”的“視網(wǎng)膜”。它的構(gòu)造大致如此:一個500米口徑的圈梁,架在50根巨大的鋼柱上,6670根鋼索編織的索網(wǎng)環(huán)繞其間,上面則鋪著4450塊反射面單元,下面則是2225根下拉索,固定在地面的促動器上。就像水手扯動纜繩控制風帆一樣,通過促動器拖拽這些下拉索,就可以控制索網(wǎng)的形狀——一會兒是球面,一會兒是拋面——來進行天文信號的收集和觀測。
饋源艙,是“中國天眼”的核心部件,被稱為“中國天眼”的“瞳孔”,整個射電望遠鏡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號,都靠它來收集。“它起到聚焦的作用,把反射面反射的外太空射電信號聚焦到饋源艙里面,讓我們能看得更清楚?!睂<医榻B,“中國天眼”可實現(xiàn)毫米級指向跟蹤,確保精確地聚集和監(jiān)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在大窩凼的山洼中睜開了眼睛。“山廓作眼瞼,圈梁是眼眶,反射面板當眼球,饋源艙為瞳孔”,茫茫宇宙中從此多了一道沉靜的“目光”。迄今為止,“中國天眼”仍然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中國天眼”被投入實際應用后,其天文觀測成果令全世界矚目。2017年10月10日,“中國天眼”宣布發(fā)現(xiàn)6顆新脈沖星,這是中國首次利用自己獨立研制的射電望遠鏡發(fā)現(xiàn)脈沖星;截至2022年7月,“中國天眼”發(fā)現(xiàn)660余顆新脈沖星,進入成果爆發(fā)期;到2024年4月,“中國天眼”發(fā)現(xiàn)的新脈沖星數(shù)量已經(jīng)突破900顆。
首次在射電波段觀測到黑洞“脈搏”、發(fā)現(xiàn)軌道周期最短的脈沖星雙星系統(tǒng)、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guān)鍵性證據(jù)、發(fā)現(xiàn)迄今最遠的中性氫星系……“中國天眼”正在不斷突破人類的視野極限。
(摘編自:《看“中國天眼”,聽宇宙“心跳”》,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適用話題一 步履不停的人生、挑戰(zhàn)與超越、冒險精神、無私奉獻
素材鏈接 “天眼之父”南仁東
南仁東是“中國天眼”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他于1994年提出了“‘中國天眼’工程”概念,因此被譽為“天眼之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南仁東放棄國外的高薪工作,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皠e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睉阎桓嗜撕蟮男那椋先蕱|開始主持國際大射電望遠鏡計劃的中國推進工作。
為了給“中國天眼”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建造地址,年過半百的南仁東花了12年,在祖國的西南大地上跋山涉水,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曾在大雨中滾下山坡,險些墜落懸崖,但他說:“找不到合適的洼地,我這一輩子死不瞑目!”最終,在391個備選洼地中,南仁東選中了位于貴州省平塘縣的大窩凼。初期勘探告一段落,但南仁東四處奔波的日子仍在繼續(xù),他在全國院校中尋求合作單位,在各種國家會議上“推銷”項目,各方游說以獲得技術(shù)和資金上的支持。2007年,“中國天眼”作為“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式立項,而南仁東已經(jīng)為之奔走了13年。
“中國天眼”工程開工后,南仁東更是將自己生命的年輪刻進了“中國天眼”的年表中。65歲時,南仁東為了解決“中國天眼”索網(wǎng)的疲勞問題廢寢忘食;66歲的南仁東帶著團隊踏勘饋源支撐塔的塔基,汗水從他的胡子上滴落下來,浸透了他身上的白色汗衫;69歲的南仁東在每一座饋源塔安裝完成后,都堅持攀著鐵梯子爬上百米高的塔頂,做第一個登塔的人,他還親自進行“小飛人”載人試驗,被吊起來送到6米高的空中……2016年9月24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典禮的前一天,已是癌癥晚期的南仁東堅持從北京來到貴州,看一看建成的“中國天眼”。那天傍晚,他拒絕了所有人的陪同,在夕陽映照下踏上“中國天眼”的圈梁。四千余塊反射面板輝映出萬道金光,南仁東俯身望去,淚流滿面。在典禮日那天,南仁東再次站在了“中國天眼”的圈梁上,他深情地說:“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科學的風景!”
僅僅相隔一年,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肺癌病逝。他曾說:“這個東西(“中國天眼”項目)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和整個貴州省人民?!蹦先蕱|沒違背自己的誓言,他真正做到了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
素材點撥
子曰:“狂者進取。”南仁東正是一位敢于冒險的狂士。他剛提出建造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的計劃時,不少反對者說他是個“瘋子”,國際上也有人將“中國天眼”稱為“野心勃勃的計劃”。“中國天眼”也叫FAST,可以理解為“快一點,再快一點”,蘊含著南仁東“讓中國快一點探索宇宙”的愿望。在爭分奪秒地追逐世界射電研究前沿的跑道上,南仁東有著“一步登天”的雄心壯志和迎難而上的非凡勇氣,他用生命最后二十二年的燃燒,詮釋了“追趕、領(lǐng)先、跨越”的“中國天眼”精神。
適用話題二 奮斗青春、科學精神
素材鏈接1 “接棒人”姜鵬
博士畢業(yè)后,31歲的姜鵬來到貴州省平塘縣,擔任南仁東的助理。加入“中國天眼”項目團隊后不久,姜鵬就遇到了一個災難性的技術(shù)難題——索網(wǎng)疲勞問題。為了滿足“中國天眼”調(diào)換角度、不斷拉伸,且至少應用30年的需求,其索網(wǎng)使用的鋼索要達到500MPa、彎曲200萬次的疲勞強度,而世界上抗疲勞性能最好的鋼索疲勞應力幅也只有300MPa。受這一情形限制,“中國天眼”項目陷入僵局,然而姜鵬帶著一群年輕人,用兩年的時間,歷經(jīng)近百次失敗,終于研制出超高耐疲勞性能鋼索,支撐起了“中國天眼”的“視網(wǎng)膜”。
2018年,姜鵬接棒南仁東,成為“中國天眼”總工程師。他仍然記得與南仁東見的最后一面,那時,南仁東攤開雙手對他說:“姜鵬,以后這個望遠鏡就拜托給你們了。”如今,姜鵬用行動給出了有力的回答:“我們把他的項目照顧得很好,我覺得他應該也會滿意。”
素材鏈接2 守護“中國天眼”的青年人
攻讀博士期間,李輝了解到“中國天眼”想要使用柔性鋼索支撐并拖動饋源艙的創(chuàng)新設計,他對此極為感興趣,并設想了許多實現(xiàn)這項設計的過程中將要面臨的難題。他說:“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青年人應該出一份力,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盡最大努力攻克難題?!辈┦慨厴I(yè)后,李輝如愿以償加入“中國天眼”團隊,開展“中國天眼”饋源支撐全過程仿真研究。2015年11月,饋源支撐系統(tǒng)進行首次升艙試驗,證明了李輝團隊的仿真結(jié)果與實際結(jié)果高度契合。
“我的青春圍著一口‘鍋’在轉(zhuǎn),”“中國天眼”測控工程師孫純說,“從25歲到35歲,10年時間,我和‘中國天眼’共同成長?!弊鳛椤爸袊煅邸痹缙诮ㄔO團隊里唯一一名長期駐扎現(xiàn)場的女性,孫純給人留下“說話快、走路快、吃飯快”的雷厲風行的印象。她的工作是反射面綜合布線設計和電纜光纜的敷設,作業(yè)面積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天眼”,因此她單日行程便有六七千米。盡管辛苦,孫純卻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熱愛與驕傲,她給自己的女兒寫道:“媽媽希望你將來長大后,能和我一樣,找到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yè),擇一業(yè),終一生?!?/p>
“中國天眼”運行和發(fā)展中心測量與控制工程部主任孫京海加入“中國天眼”團隊時只有22歲?!爸袊煅邸闭{(diào)試之初,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找不到能滿足“中國天眼”特殊屏蔽需求的高壓濾波器,只能冒著頻繁短路失效甚至爆炸的風險使用定制產(chǎn)品,或是不用高壓濾波器,降低觀測質(zhì)量。在這種情況下,孫京海大膽地提出,從元器件開始,重新研發(fā)高壓濾波器。他和同事們經(jīng)過多次測試與改進,成功解決了這個技術(shù)難題。
素材點撥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我們青年應當將青春寫進為祖國挺膺擔當?shù)膴^斗篇章中。“中國天眼”工程團隊主要由年輕人組成,他們中,有不怕蚊蟲蛇鼠,獨自采集數(shù)據(jù)和維護機器的女孩,有用瘦弱肩膀扛起30多斤的儀器,奔走在山路上進行測量的小伙兒。這些青年們遠離家鄉(xiāng),駐守深山,以堅忍的意志磨煉出坐熱冷板凳的耐力,以勇毅的信念擔當起為國鑄重器的使命,為奮斗的青春做出最美麗的注解。
適用話題三 人民的力量、肝膽相照、守望相助
素材鏈接1 大山深處的兩條路
1995年至1996年,聽說尚家沖和大窩凼有可能成為大射電望遠鏡的臺址后,普定縣和平塘縣的民眾們不顧南仁東的勸阻,在荒山野嶺、嶙峋巖石間修出了兩條能通汽車的路。普定縣修了8千米,平塘縣修了13千米,他們把路一直通到了大山深處。按照當時的經(jīng)濟水平,修路費價值幾千萬元,但因為貧困,當?shù)卣荒芙o修路的農(nóng)民補貼糧食和棉花。
素材鏈接2 最不能忘卻的人們
選址期間,“中國天眼”項目還沒有固定的經(jīng)費,用車、用人全靠當?shù)鼐用褓澲彤數(shù)卣С帧?/p>
臺址評價組組長聶躍平回憶起與老鄉(xiāng)們的相處,至今仍然感慨萬千。為“中國天眼”遴選臺址時,科研人員每天實地考察一兩個洼地,吃住都在老鄉(xiāng)家。讓聶躍平最難忘的是1995年國慶期間,來自8個國家的30多位天文學家和射電專家前往普定縣和平塘縣的洼地考察。到平塘縣的第一個鄉(xiāng)鎮(zhèn)時,老鄉(xiāng)們穿著新衣服,拉著橫幅、拿著彩旗歡迎他們,專家們都驚訝萬分。當時,國家天文臺的王綬琯院士年過七旬,體力不支,于是老鄉(xiāng)們砍了竹子做成擔架,把王老院士抬上了山。
2017年1月,南仁東在2016年度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獎的頒獎典禮上再次感謝貴州人民:“這份沉甸甸的獎勵不是給我一個人的,是給一群人的。我更不能忘卻的就是,這二十二年艱苦的歲月里,貴州省四千多萬各族父老鄉(xiāng)親和我們風雨同舟、不離不棄?!?/p>
素材點撥
解放戰(zhàn)爭期間,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了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國家科技發(fā)展中,人民群眾用肩膀扛起了“中國天眼”的鋼筋鐵骨?!爸袊煅邸钡倪x址過程離不開當?shù)馗咐相l(xiāng)親們的支持,“中國天眼”的工程建設浸透了當?shù)毓と说暮顾??!爸袊煅邸钡谋澈笳局鵁o數(shù)普通群眾,他們有著最樸實無華的品格和最善良真誠的心靈,以一腔愛國之情默默付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正是貴州人民殷切誠摯的期望和肝膽相照的真情,激勵著“中國天眼”項目團隊前行不輟。
適用話題四 古今對話、繼往開來、傳承不息
素材鏈接1 遙寄“南仁東星”的禮物
1998年9月2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fā)現(xiàn)了一顆距離地球約4.5萬億千米的小行星,國際永久編號為“79694”。18年后,2016年的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2018年9月25日,“中國天眼”啟用兩周年之際,經(jīng)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國家天文臺將這顆編號為“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在南仁東逝世后不到一個月,2017年10月10日,“中國天眼”首次發(fā)現(xiàn)脈沖星。2021年,“中國天眼”團隊通過云南曲靖電波觀測站,將“中國天眼”第一次收到的脈沖星的信號發(fā)射到遙遠太空之中的“南仁東星”。這段來自1.6萬光年之外的聲音將穿過孤寂的宇宙,遙慰南仁東老先生的夙愿。
素材鏈接2 跨越古今的瞭望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兩千三百多年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以長詩《天問》叩問天地自然、宇宙洪荒,表達了對真理的追尋與探求。在我國古代,對天象的觀測已十分精確。據(jù)《宋史》記載,至和元年(1054)發(fā)現(xiàn)了一顆超新星,這是世界公認的第一顆超新星記錄。歐洲文藝復興之前,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一直是天文現(xiàn)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天文記錄最好的保持者。
南仁東曾說:“我們‘中國天眼’是沿襲了中華民族仰望上蒼、觀測斗轉(zhuǎn)星移這樣一個文化傳統(tǒng)。我沒有特別多的成就感。我有過高興,轉(zhuǎn)瞬即逝,享受了生命的過程。”元代時,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天地之中”河南登封建造了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觀星臺;七百多年后,“中國天眼”落地黔南,瞭望深空。古今目光在這一刻得以交會。
素材點撥
從甲骨卜辭中的日月星辰到敦煌星圖上的二十八星宿,我們的先祖在歷史圖卷上刻寫著中國源遠流長的天文探索之途。在動蕩的民國時期,天文學家張鈺哲新發(fā)現(xiàn)了一顆小行星,這是中國人發(fā)現(xiàn)的第一顆小行星,他將其取名“中華”。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國家天文臺等一座座天文臺站陸續(xù)建立,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青海德令哈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大天區(qū)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等一臺臺天文儀器被成功研發(fā)。中國的天文觀測事業(yè)從歷史的煙塵中一路走來,走出了中國科學家嚴謹求實的作風,走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氣魄,走出了中國科學界生生不息的傳承力量。
(2024年高考新課標Ⅱ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本試卷現(xiàn)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片段寫作
“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蒼穹。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夠穿越一生。”在貴州的崇山峻嶺間,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深邃無垠的蒼穹是他們向往的未知之境,前行不輟的一生是他們求知的漫漫征途。三十年篳路藍縷,他們無懼前方的艱難險阻,高擎報效祖國、追求真理的理想火炬穿越層層迷霧,以堅定不移、執(zhí)著不悔的信念照徹長夜深空,在西南大地上鑄就了舉世無雙的“中國天眼”,在山林中迸射出一道直抵宇宙未知之境的如炬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