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故事源自小仲馬的親身經歷。從小缺少父愛,又因膚色與家境飽受同學的嘲笑,在此環(huán)境中長大的小仲馬,內心無疑是細膩與敏感的。他對交際花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情感,除了一般的情愛,更蘊含著兩個同樣被傷害的靈魂相互慰藉的成分。誤會導致的愛情破滅、阿爾豐西娜的猝然離世令小仲馬深深地愧疚、悔恨,《茶花女》也由此誕生。
《茶花女》共有三名敘事者?!拔摇笔枪适碌囊樱驗椤拔摇痹诂敻覃愄剡z產拍賣會上拍下了她的遺物,引來了男主人公阿爾芒的拜訪;第二個敘事者是阿爾芒,他向“我”訴說了自己與瑪格麗特交往的始末;第三個敘事者是瑪格麗特,她在日記中闡釋了誤會發(fā)生的來龍去脈,訴說內心隱衷。故事主體是阿爾芒的自述。
阿爾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善良,卻也沖動;他不同于玩弄女性感情的公子哥兒們,但同時又是個沉醉于兒女情長、沒有更多自己生活與社會理想的懵懂青年;他情深義重,但由此產生的嫉恨也讓他鑄成大錯。從他的表述里,我們能讀到這個青年人的激情與沖動、執(zhí)著與幼稚。阿爾芒對瑪格麗特一見鐘情,不管瑪格麗特對他是嘲笑,還是敷衍,他都真心地牽掛與關懷著對方;他勸告瑪格麗特不要戕害身體,日日探候病中的瑪格麗特;與父親談判后折回鄉(xiāng)間小屋,遍尋不到瑪格麗特后,甚至徒步奔回巴黎。然而,對于他和瑪格麗特的生活,他卻考慮得非常草率、幼稚。他對生活的規(guī)劃仰賴的是父親的年金與母親的遺產,一旦誤會瑪格麗特背叛,他就去與奧林普廝混,以此來羞辱與懲罰瑪格麗特。作為讀者,我們能從阿爾芒的敘事中讀到強烈的情感色彩,讀到他情感的波瀾起伏,讀到他個性中鮮明的優(yōu)點與缺點,這些都與人物的年齡與性情相符,因而真實可感。
瑪格麗特同樣不完美。她曾經因為疾病而自甘墮落,接受他人“供養(yǎng)”;夜夜置酒高會,公爵的保護與限制擋不住她對欲望的追求;她不愛德·G伯爵,卻又向他予取予求。她的墮落既源自社會的歧視與侮辱,也源自內心的自暴自棄。
然而,瑪格麗特的本性畢竟不同于與她社會身份相同卻唯利是圖的普律當絲與奧林普。當阿爾芒打動了瑪格麗特,她開啟了靈魂救贖的心路歷程。她放棄紙醉金迷的生活,不惜典當家資去過清貧的日子;為了阿爾芒妹妹婚姻的幸福,她寧愿承受阿爾芒的羞辱與誤會;為了守住心中最寶貴的東西,她最終債臺高筑,在孤苦中死去。原因呢?“因為你(阿爾芒)看到我吐血就握住我的手,還流了眼淚,因為你是唯一真正同情我的人。”“你愛我是為了我,而不是為了你自己才愛我。而別人,從來只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愛我?!笔菒叟c尊重改變了這個一直被踐踏與侮辱的女子。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與變化符合生活的情理,因而讀來就毫無突兀感,反覺真誠動人。
《茶花女》是一部十九世紀的風俗小說,其觀念囿于當時法國的社會道德與習俗,這一點無可厚非。巴爾扎克、福樓拜、莫泊桑小說中為人津津樂道的文學形象,也有這樣那樣令我們不能認同之處。然而必須看到的是,這些作家通過一篇篇描寫市井人情的小說,努力發(fā)掘幽微人性的用心。在那個遍地都是普律當絲與奧林普的時代,在那個物欲橫流的巴黎名利場里,茶花女對愛的執(zhí)著與堅守,讓她成了俗世的一股清流。
閱讀小仲馬與阿爾豐西娜的情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另一個阿爾芒——多情、善良、悲憫,同時也多疑、自卑。其實不僅是男女主人公,《茶花女》里的公爵、德·G伯爵在現(xiàn)實中都有原型。整部《茶花女》中并沒有真正的大奸大惡之徒,沒有一二小人挑撥離間,甚至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恨情仇,然而故事卻自然地走向了悲劇性的結局。這樣的悲劇,尤為徹骨。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引入中國的西方小說。林紓這樣的古文大家,讀了不知道多少“李亞仙義救鄭元和”之類的傳奇,卻仍愿在這樣一部異域小說上傾注精力,一定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這部作品中超越民族與時代的東西。
塑造小仲馬時,我以紅白花朵掩映,暗示書中的情節(jié),也暗示我對小說主題的思考。人性的復雜可能就像瑪格麗特佩戴的茶花,二十五天白色,五天紅色,無法“一言以蔽之”。文學的真實,說到底是人性的真實。
小仲馬說:“頭腦是狹小的,而它卻隱藏著思想;眼睛只是一個小點,它卻能環(huán)視遼闊的天地?!弊屛覀冇妙^腦與雙眼去發(fā)現(xiàn)真實,感悟真實,書寫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