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眼是“空”?是“空山”還是“空”?王維詩有“空”90多處,著眼“空”必然誤入禪境
有人說,這里的“空”和王維其他詩中的“空”構(gòu)成互文性特征,一個“空”字既指山野空闊,也指心靈自由,空無執(zhí)著,是詩人游興所思之總體感受。這樣的說法很流行,因?yàn)橥蹙S喜歡用“空”字,我可以例舉很多: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過積山寺》)
澹然望遠(yuǎn)空,如意方支頤。(《贈裴十迪》)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老將行》)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fā)》)
不少論者認(rèn)為:這些詩中的“空”和本詩的“空”意義有相似之處,具有互文性特征。如果這樣理解,必定引向佛理,所謂從繪畫之美、音樂之韻走向禪宗之悟。其實(shí)“禪宗之悟”,應(yīng)該是“禪宗之誤”,因?yàn)檫@首詩的重點(diǎn)不是寫禪、不是禪悟。
我以為,這首詩的詩眼,不是“空”,是“空山”,重點(diǎn)寫環(huán)境,同時寄寓心情。描寫“空山”,不僅是王維的喜好,也是唐代詩人的共同取向,我可以舉出四組:
第一組:“空山不見人”(王維)、“空山五柳春”(王維)
第二組:“空山唯習(xí)靜”(宋之問)、“空山飛夜螢”(王勃)、“空山明月秋”(駱賓王)、“空山不見人”(劉長卿)
第三組:“空山詠場藿”(李白)、“空山多雨雪”(王昌齡)、“空山滿清光”(岑參)“空山草木長”(杜甫)、“空山中宵陰”(杜甫)、“空山立鬼神”(杜甫)、“空山樓閣暮春光”(杜甫)、“空山獨(dú)夜旅魂驚”(杜甫)、“空山巖徑迷”(張九齡)
第四組:“空山無鳥跡”(顧況)、“空山徑欲絕”(顧況)、“空山云雨期”(元?。?、“空山三十載”(白居易)、“空山無人蹊”(張籍)、“空山松子落”(韋應(yīng)物)、“空山寂歷道心生”(張說)
綜上可知,“空山新雨后”,“空山”不可拆解、不可分解,作為一個獨(dú)立而完整的意象來理解。如王維《山居即事》一樣,寫山居閑適之情、陶醉之境: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空山,不是指“山”里“空”,并不是荒山禿嶺、荒無人煙,這里有明月、清泉、竹林、溪石、蓮花等自然景物,還有作者、浣女、漁民等人物,并不是什么都沒有的空山。與“空山”相對的環(huán)境是指世俗的環(huán)境,包括宮廷、都城、官場、交際場所等。我們應(yīng)該引導(dǎo)學(xué)生感受山間的清新寧靜,足以洗滌另一個環(huán)境帶來的喧囂功利與煩惱焦慮。
“晚來”是不是“傍晚來臨”
有個教學(xué)設(shè)計(jì)將“天氣晚來秋”翻譯為:空曠的山里一場大雨過后,傍晚來臨,感到秋天也來了。顯然,將“晚來”解釋為:傍晚來臨。
其實(shí),“晚來”是一個固定偏義結(jié)構(gòu)?!巴怼?,傍晚、入夜;“來”,沒有實(shí)意。在唐詩中屢見不鮮,包括“曉來”“夜來”“春來”“秋來”,類似“天氣晚來秋”的句式唐代還有很多,比如“閑棹晚來過”(孟浩然)、“牛力晚來新”(杜甫)、“春草晚來色”(錢起)、“東林晚來好”(錢起)、“無奈晚來時”(劉禹錫)、“煙雨晚來好”(皮日休)、“野步晚來登”(孟貫)、“佳氣晚來濃”(元淳)。
“天氣晚來秋”,這里的“晚來”,呼應(yīng)詩題“暝”,對應(yīng)下句“明月”,描寫山居之境,從傍晚到深夜。暝色,既是暮色,也是夜色。《說文解字》“晚,莫也”,段注“莫(暮)者,日且冥也。從日在艸中”。《說文解字》“昏,日冥也”,段注“冥者,窈也。窈者,深遠(yuǎn)也”。所以,“暝”“晚來”“明月”,構(gòu)成“山居”的時間鏈,讀者在時間推移中感悟空間的寧靜與遼遠(yuǎn)。
“蓮”與“竹喧”“下”
1.“蓮”,是紅蓮,如“城邊野池蓮欲紅”(杜甫)、“露冷蓮房墜粉紅”(杜甫),用來襯托“浣女”(美女)。在唐詩中,荷花意象與美人意象,常常人花合一,王昌齡有“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荷葉”“羅裙”合一,荷葉仿佛就是羅裙,羅裙仿佛就是荷葉,融為一體,難分難解。這里的芙蓉、蓮花,必須是紅花,紅花與笑臉相映,以花襯人,以人襯花,渾然天就?!颁脚保緛砭褪窍匆路呐?,唐代詩人美化為洗衣服的姑娘(降低低齡),再次美化為洗衣服的美女(增加顏值),如“晴江一女浣”(王維)、“新妝浣紗女”(孟浩然)、“別有浣沙吳女郎”(李白)、“無雙越女春浣紗”(李叔卿)、“浣紗神女已相和”(魚玄機(jī)),最典型的是“無雙”,本是美女,后來成為美女的代稱。
2.“竹喧”,有人解釋為竹林竹葉沙沙作響,這也是誤讀。“竹喧”是為了寫“浣女”,竹林喧鬧,是因?yàn)殇脚畾w來。而寫竹林、浣女,又是為了襯托“蓮”花之美,王維有“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劉禹錫也有“千竿竹翠數(shù)蓮紅”(《劉駙馬水亭避暑》)。
3.“下”,有三種說法:一是下來,順流而下;二是捕魚人下網(wǎng);三是下去,由近及遠(yuǎn)。第二種解釋顯然有誤,這里不是寫捕魚這類形而下的行為,而是描摹動畫之景。
我們先從頷聯(lián)說起,“明月松間照”,上句寫視覺,沒有疑義;“清泉石上流”,下句看上去繼續(xù)寫視覺,那就不是大詩人王維的水準(zhǔn),優(yōu)秀的對偶句基本是視覺、聽覺互用,而且一句顯豁,一句含蓄,所以下句是寫眼前的清泉流向遠(yuǎn)方,在陡峭的石壁落下時發(fā)出響聲:山中夜晚過于寧靜,清泉在遠(yuǎn)處流淌,因?yàn)槁洳畎l(fā)出的聲響,居然能夠聽到。所以“明月松間照”,是寫視覺效果,由遠(yuǎn)及近,迷蒙卻又清晰;“清泉石上流”,是寫聽覺,由近及遠(yuǎn),以動寫靜,意境深邃。
再看“竹喧歸浣女”,是聽覺切入,由遠(yuǎn)及近,寫畫外的視覺效果:浣女歸來,聲情并茂,形神并舉?!吧弰酉聺O舟”,是視覺切入,由近及遠(yuǎn),寫畫外的聽覺動態(tài),眼前的蓮荷搖曳,是因?yàn)闈O舟駛?cè)?,漿聲合節(jié),水聲依稀可辨。
作者:周建忠,南通大學(xué)二級教授,三江學(xué)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國家教材委員會語文學(xué)科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大學(xué)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指導(dǎo)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