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
出生于南京市。
1950年
從南京第一中學畢業(yè)后考入浙江大學中文系本科。因建設需要,是屆大學生提前一年畢業(yè),1953年被分到學校工作。
1958年
調(diào)入江蘇師范學院(今之蘇州大學)中文系任講師、古代文學教研組副組長、系資料室主任。古代文學教研組組長為著名學者錢仲聯(lián)先生。當年為剛?cè)雽W的新生講授文選習作,同時,為次年講授古代文學課編寫講義。
1960年
經(jīng)錢仲聯(lián)先生推薦,中華書局約寫《李玉和〈清忠譜〉》書稿。1961年完稿,1963年發(fā)排。因當年形勢變化,直到1980年方始見書。錢仲聯(lián)先生當年所寫的兩封信后來在網(wǎng)上拍賣,方始明白是書面推薦!
此次撰稿,是美林先生從事古代文學研究的早期成果,此后逐年有論著發(fā)表出版,在先生所著《學林憶往》(2022年“增訂本”)的附錄中附有目錄,至2021年計有著作52種,文章344篇,此不一一羅列。
1969年冬,隨著系科調(diào)整,調(diào)入南京師院(今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
1971年
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約請南京師院中文系整理《儒林外史》并撰寫“前言”。系里成立老中青三結合小組,由四人組成:組長李靈年,成員羊達之、陳美林、鐘陵。曾去安徽合肥、滁州、全椒等地請人尋書,歸來后四人分寫,由李組長綜合成文,但被系里召開的部分教師座談會否定,乃交由美林先生一人執(zhí)筆,定稿后即由系里審查通過,寄往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年
春夏之交,人民文學出版社杜維沫、陳新二同志來,在座談會上說,此稿經(jīng)編輯部審閱后排印數(shù)十份分發(fā)到有關單位征求意見,大體認可,稍作修改即可定稿。會后即無消息,隔了一段時日,方被告知已由工農(nóng)兵學員接手寫出二稿,旋又轉(zhuǎn)入由十余位教師組成的新的整理小組負責,寫出三、四稿。先生則被無聲地調(diào)出前言小組,回歸教研室。從此與整理小組全然脫鉤,先生乃在正常工作之余,繼續(xù)從事個人研究。
1977年
本年,先生發(fā)表4篇文章,2篇有關唐代文史,2篇則為吳敬梓研究。當《吳敬梓身世三考》發(fā)表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即給先生發(fā)來“77古字252號”約稿函,約寫《吳敬梓研究》,讀者對象為“大學中文系師生”。1982年交稿,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古籍組分立)出版。
1978年
初夏,王季思先生來校為他參加編寫的游國恩主編的四卷本《中國文學史》征求意見,在資料室座談,與會者有唐圭璋、段熙仲、孫望等先生。散會時,王季思先生又約先生單獨談一次,乃由孫望先生主動安排下午在孫府晤面交談。
1979年
《光明日報》發(fā)表先生《從對一首杜詩的評論談起》(1979年9月12日),又在《社會科學戰(zhàn)線·形象思維論叢》(1979年10月)發(fā)表《論杜詩的形象思維》。江蘇人民出版社王遠鴻同志乃約作《杜詩選析》,金啟華先生得知,要求參與,乃與之合作,于1981年4月出書,1982年重印。
1981年
江蘇人民出版社王士君約寫《吳敬梓》,于1982年出書。百花文藝出版社卯思達、文秉勳兩位先生來約寫《吳敬梓小傳》,交稿后,被編輯遺失,賠款道歉了結。10月,赴滁州參加吳敬梓誕辰280周年學術座談會。11月,應杭州大學之邀前往講學。
1982年
應段熙仲先生之邀,參加他的6位碩士生論文答辯,其中一名后隨先生攻博。此為第一次被邀,此后歷年都曾被本校及外校邀請為碩、博論文答辯委員或主持答辯。
1984年
5月,被任命為校學術委員會委員,12月被任命為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均為1976年后首屆。
受命與吳調(diào)公先生接待來訪的羅馬大學終身教授、研究張岱的專家焦里阿諾·拜爾突喬里,為此撰寫《晚明愛國學者張岱》一文。
10月,在南京召開吳敬梓逝世230周年學術會議,《南京日報》于11月2日報道稱:“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76年以來,全國共發(fā)表了吳敬梓研究的論文160多篇,其中1/3出自江蘇作者之手”,而陳老師一人即發(fā)表了31篇。
討論會提交論文《吳敬梓的家世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為《文學遺產(chǎn)》編輯要去,刊于次年第1期。
1985年
4月,應杭州大學之邀,為該校所辦之元明清文學講習班做專題講演,學員約100余人,來自全國多所高校。
招收第一屆碩士生3名。
1986年
11月,赴福建師范大學,為該校主辦之助教進修班講學,與蔣星煜先生比屋而居半月之久。
1987年
4月,分別應邀參加南京市科學研究會及南京
文化討論會,均建議恢復吳敬梓在南京居住之所秦淮水亭。
11月,被聘為江蘇省高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組成員。此后多次被聘。
1988年
被任命為省政協(xié)第六屆委員。
《吳敬梓研究》獲江蘇省第一屆哲學社會科學評獎二等獎。5月,應邀參加匡亞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工作會議,并被約定撰寫《吳敬梓評傳》。
1989年
中華書局胡友鳴、余喆兩先生來訪,約請為“治學之道”專欄撰文,并承擔“《儒林外史》人物論”專欄作者。12月,《新批儒林外史》出版,《人民日報·海外版》(1990年6月13日)、香港《大公報》(1990年6月4日)等報紙均有書評。
1990年
被評為教書育人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海峽兩岸首屆明清小說研討會于2月1日召開,先生被任命為組委會副主任,主持開幕式。會議期間,江蘇古籍出版社將與會之徐朔方、陳翔華及先生接去該社,商談中國話本大系叢書有關問題,并被聘為編委。
2月,河北來人接去參加兩岸首屆元曲會,同行者有我國臺灣地區(qū)代表團成員。歸來后,匡老派中心負責人潘群先生送來“萋兮斐兮,成此貝錦”橫幅,上書“預祝《吳敬梓評傳》以傳世之作早日面世”。為此,抓緊修訂于6月交稿,12月即出書?!度嗣袢請蟆ずM獍妗罚?992年2月20日)等報刊均有書評。
1991年
3月,應陳作霖后人陳鳴鐘邀約,商討“南京學術名人傳”的編寫工作。5月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fā)表《陳美林和〈儒林外史〉研究》專訪,并配發(fā)工作照。6月,匡亞明主持召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討論會”,應邀出席?!秴蔷磋髟u傳》與匡老《孔子評傳》等4部著作作為會議贈書。9月,第一屆博士生2名入學。
1993年
2月,獲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
4月,繼任省政協(xié)七屆委員,代表由教育界轉(zhuǎn)為文化界。
7月,參加南京大學中美文化中心召開的“海峽兩岸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新趨勢座談會”。
7月,赴京,去保定轉(zhuǎn)承德,參加在避暑山莊召開的“元曲國際學術會議”。
9月,被省作協(xié)聘為高級作家職稱評委會委員、學科組組長,主任為陸文夫。
1994年
9月,《吳敬梓評傳》獲江蘇省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
1995年
1月,應邀參加江蘇省作協(xié)高級職稱作家評審會,主任為高曉聲。
5月,赴杭州,應邀參加《中國小說史叢書》編委會,被聘為編委。
1995年
10月,被省教委評為先進科技工作者。
12月,《吳敬梓評傳》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獎二等獎,應邀赴京參加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頒獎大會。
1996年
6月,應南京大學學位辦之請,為該校授予韓素音名譽博士寫推薦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陳澤人、蘇德福兩位先生為“中華文明之光”節(jié)目中之“吳敬梓和《儒林外史》”專題前來采訪拍攝。
6月,江蘇教育電視臺楊乃洪等亦來采訪錄像。
7月,江蘇明清小說研究會與揚州大學聯(lián)合召
開《儒林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赴揚州虹橋賓館參與主持。
10月,應邀赴北京師范大學接受客座教授之聘,并講學。
1997年
6月,應福建師范大學之邀前往講學。
10月,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之邀赴西安,住陜西師大賓館,中文系主任梁道禮邀請講學,霍松林陪同參加晚宴。
12月,南京秦淮區(qū)人民政府邀請為重建之秦淮水亭作修復記,勒石為碑。
12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博士點通訊評審成員。
1998年
為教育部“九·五”規(guī)劃跨世紀人才(第二批)做通訊評審。
9月,參加南開大學等單位主辦之古典文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會議,在此期間與卞孝萱、葉嘉瑩等同游盤山,并合影。
12月,被省委宣傳部、省教委等聯(lián)合評審為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工作者。
1999年
5月23日在香港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論壇上繼饒宗頤先生之后,做專題《物質(zhì)文明與中國古代人文主義精神》發(fā)言。會后即飛韓國漢城,為啟明大學“著名學者學術演講會”做報告。又應國民大學之邀做“文學的功能”演講,高麗大學亦請去做“五十年來《儒林外史》研究”報告。
6月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第三批)評審材料。
8月,赴哈爾濱參加全國古代文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會議,在此期間由黑河出境,赴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參觀。
2000年
5月,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第四批)評審材料。
7月,韓國中國小說研究會會長趙寬熙教授率團來訪、座談。
12月,韓國高麗大學崔溶澈教授夫婦來訪。
2001年
1月,收學校資深教授聘書,此為首次聘評,全校12人,此后亦未再評。
11月,應同濟大學之邀,前往做專題報告。
12月,應東南大學之邀,做古代選士制度報告,收入《人文通識講演錄·歷史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
2002年
應邀參加南京社會科學院院長周直書記主持的學術會議,宣布聘先生為《明代南京學術人物傳》主編,力辭不就。
6月,韓國漢城大學公派老師申朱理為高級訪問學者,指名要陳老師指導元明清文學(不是學漢語),經(jīng)校方報請教育廳同意,此際前來。
8月,新世界出版社約請先生將《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三部傳奇改寫為中篇小說,出版中英文對照本。三種之英文譯文此后又為美國一家出版社合成一冊出版。
11月,赴上海參加第二屆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住上海師大賓館。在此期間,韓國崔溶澈、趙寬熙、樸在淵,中國臺灣陳益源和香港梅節(jié),新加坡辜美高等先后訪問先生。
11月,通知先生退休,因年滿70歲。
2003年
9月,應連云港市社科聯(lián)邀請,參加該市“《西游記》文化陳列館”揭牌儀式,陳先生與季羨林、何滿子等被《西游記文化》刊物聘為學術顧問。
2004年
5月,南京召開“世界歷史名城與名人座談會”,先生與中外知名人士同被作為貴賓邀請與會。
國內(nèi)有齊康、馮驥才、卞孝萱、葛劍雄、茅家琦等,國外有黑川紀章(日)、蘇杰夫(美)、趙鐘園(韓)、愛娃·瑪麗亞·荷葉爾(德)等。
5月,南京圖書館召開首批學術顧問聘請儀式,由省文化廳王廳長頒發(fā)聘書,受聘者有齊康、葛劍雄、卞孝萱、阮儀三等,由先生作為受聘代表發(fā)言。
9月,赴京參加在香山飯店召開的“小說文獻與小說史國際研討會”,與陳慶浩等晤面。新世界出版社原領導周奎杰、陳有昇編審陪同新領導張海鷗來香山探訪,約請先生為該社承擔的“大中華文庫”本《桃花扇》做整理者,以中英文對照版向海外發(fā)行。
9月,應邀赴河北師大參加王學奇先生所著《宋金元明清曲詞通釋》專著座談會。
10月,陳慶浩來南京,與先生同游玄武湖。
2005年
5月,參加東南大學召開的昆曲學術研討會。
7月,赴蘇州應邀參加第二屆昆曲國際學術論壇。
9月,先后應中山大學、暨南大學之邀,為兩校各做一次學術講演。
2006年
2月,韓國祥明大學江南考察組權錫煥等13位教授來訪,先生陪同參觀南京圖書館。
5月,《文藝研究》編輯部委托王廷信教授專訪先生,該年10月刊出訪談錄。韓國《中國小說研究會報》78號(2009年12月)全文轉(zhuǎn)載。繼而王廷信又在《藝術學》4卷2輯上發(fā)表就戲曲研究等問題再次訪談錄。韓國《中國小說研究會報》第79期(2010年3月)全文轉(zhuǎn)載。
8月,由浙大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廖可斌教授陪同,參加浙大文庫“知名校友陳美林先生向母校贈書儀式”。
9月,應南京大學思想家研究中心邀請,參加在金陵飯店鐘山廳召開的二百部評傳出齊的座談會。
2007年
1月,人民美術出版社聘請饒宗頤、歐陽中石及美林先生等10人為齊白石逝世50周年大型畫冊顧問。
10月,赴廈門參加第七屆中國古代戲曲研討會,被指定做大會總結發(fā)言。
2008年
8月,應省社聯(lián)邀請,先生赴連云港參加海峽兩岸中華文化論壇。
2009年
10月,顧浩邀請先生參加其詞作研討會,赴鳳凰臺賓館,與會者90余人。新、老領導有張連珍、方祖岐、韓培信、陳煥友等與會。
2010年
10月,參加“中華文化與和平發(fā)展”兩岸研討會,沙人麟主持,正式代表大陸的18人中,有南大茅家琦、周勛初等8人,南京師范大學僅先生1人,應邀做《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古代文學》發(fā)言,會后被《江蘇社會科學》索去,刊發(fā)于2011年第3期。
2011年
陳慶浩先生自巴黎來訪。
2013年
12月,《獨斷與考索——〈儒林外史〉研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023年7月第二次印;《三讀集——讀稗讀曲讀詩文》也由商務印書館印出,2023年7月第二次印。
2014年
5月,應邀參加“秦淮水亭”復建計劃討論,秦淮區(qū)副區(qū)長何素玉主持。南京電視臺鞠波濤前來采訪。
2015年
1月,浙大江蘇校友會關裕生、沈春林前來為母校檔案館采訪先生并錄像,約三小時。
5月,商偉教授由苗懷明教授陪同來訪先生。
2016年
7月,南京市文化局葛繼彬處長及悅的讀書會會長張靜邀約陳老師做講座一次,先生乃轉(zhuǎn)薦馮保善、沈新林二人為之。
10月,韋曉東、張力二人來采訪先生,于10月27日《鳳凰江蘇·金陵學人訪談》發(fā)表《秉承史傳:陳美林先生的歡喜傳承》報道,并附影像十余幀?!吨苣酚?1月3日摘要發(fā)表。
10月,南京圖書館車來接先生去八樓接待室,書記韓顯紅及國學所主任徐憶農(nóng)等接待,將贈書46部排在書架上,主客分立左右合影,座談。后南圖網(wǎng)及《現(xiàn)代快報》均有報道。
2017年
5月,在雙門樓賓館參加炎黃文化研究會,先生與茅家琦等11人被聘為特聘學術顧問?!恫┯[群書》第10期發(fā)表胡蓮玉《〈儒林外史〉研究的陳美林現(xiàn)象——文學經(jīng)典與“創(chuàng)造性闡釋”述評》。
2018年
11月,夫子廟文旅徐婷婷奉秦淮區(qū)區(qū)長何素玉之命拜訪先生,來取去先生贈送“秦淮水亭”的著作30余部。
5月,美國舊金山大學教授斯定文來訪。20世紀80年代他在普林斯頓讀博,曾來訪學。
11月,校檔案館副館長薛艷等三人為先生錄像,長達三小時之久。
2019年
1月,江蘇文脈研究院姜建來,約請先生將《吳敬梓評傳》予以江蘇文脈叢書出版。此傳南大出版社已印行5次,香港也制成電子版。先生乃按照文脈要求,對體例稍作修改交付,于年底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隨后商務印書館出版之《現(xiàn)代傳記研究》16輯(2021年9月版)發(fā)表胡鵬之長篇書評《當代“儒林”研究新路標——評陳美林先生〈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吳敬梓〉》。
1月,南大在讀博士、《齊魯晚報》特約記者堯育飛來訪,后在《齊魯晚報》發(fā)表訪問記《陳美林:一個人的“儒林”奮斗史》(3月17日)。
2月,陳慶浩先生自巴黎來電拜節(jié)(元宵節(jié)),說收到尹磊先生轉(zhuǎn)寄給他的先生為《型世言研究》所寫的序言。
在《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第3期發(fā)表《“儒林”之旅的回顧與反思》長文。
8月,朱萬曙先生專來邀約先生參加吳敬梓學術討論會,開幕當日來車接去,開幕式后即返。
2020年
6月、7月,先生兩次贈南師文學院資料室著作30余種。
7月,中央電視臺魏丹陽欲來采訪,告之年老力衰,不便行動,乃將李忠明、馮保善之電話告知,請她與兩位聯(lián)系。
12月,《現(xiàn)代快報》王凡、張堯仟及一攝影記者來訪。13日該報“讀品周刊”以兩個版面介紹《陳美林:南京給予〈儒林外史〉偉大人格》。
應中國科舉博物館原副館長尹磊之約,為其撰寫《吳敬梓“秦淮”情結與〈儒林外史〉的南京元素》,作為特稿,在《科舉文化》第2、3期刊出。
2021年
5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將先生20世紀80年代所出之《元雜劇故事集》《明雜劇故事集》《清雜劇故事集》重新署真名出版精裝本。見書后,《光明日報》于12月2日發(fā)表特約稿苗懷明教授的書評《古老的雜劇借精彩故事而重生》,次年《中國文化報》(2022年8月16日)又發(fā)表胡鵬博士的《加強戲曲古籍的深度整理與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東方藝術》第1期發(fā)表朱恒夫教授文章《陳美林教授在戲曲研究領域的貢獻》。
全國古籍整理規(guī)劃出版領導小組首次向全國推薦優(yōu)秀的古籍整理版本,《陳批〈儒林外史〉》為當代學人評點的唯一一部入選。商務印書館特贈樣書30套?!吨腥A讀書報》(10月13日)發(fā)表胡鵬博士《古典小說評點的現(xiàn)代接榫》,上?!渡鐣茖W報》(12月9日)發(fā)表高小康教授《走進活的儒林》書評。
2022年
1月,先生收到《一代詞宗·夏承燾》文集3本,其中收入先生回憶夏承燾老師的文章3篇。
3月,浙江傳媒集團擬舉行“天風閣學詞日記”全編出版新聞發(fā)布會,擬請先生參加。先生因年老力衰不能前往。該社乃約人為先生作一視頻發(fā)去,在會上放映,并贈送《天風閣學詞日記》一套。先生已有先前出版的日記兩部,乃轉(zhuǎn)送正在浙大攻博學詞的夏承燾老師的再傳弟子胡鵬博士。
5月,名記韋曉東約先生做口述歷史,已與省檔案館聯(lián)系,由該館收藏,先生婉拒。
11月,此前出版之《學林憶往》,經(jīng)增加近半內(nèi)容,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增訂版。
2023年
1月29日,《現(xiàn)代快報》網(wǎng)絡版發(fā)表《跋涉“儒林”半個多世紀,他以46篇文章記錄當代學林往事》介紹先生之《學林憶往》增訂本。
3月15日,尹磊乘車來接赴“秦淮水亭”,參加由市政協(xié)課題組等單位舉辦之“陳美林先生贈書儀式”。會后,人民政協(xié)網(wǎng)等媒體有報道。
2024年
1月3日,南京吳敬梓紀念館等單位主辦“吳敬梓與我們的時代·陳美林文獻展”,展出先生大量著作、文稿、照片等?!缎氯A日報》(1月5日)、《南京日報》(2月23日)以及人民數(shù)字聯(lián)播網(wǎng)(2024年1月5日)等一些網(wǎng)站均有報道,還被制成彩色視頻。
6月,北京《中國文學評論》編輯天一先生自京前來采訪。
陳美林先生附語:
宋健先生來訪,說《名作欣賞》每期推介一位學人,在下符合要求,特來通告。原欲謝絕,但因聽到《名作欣賞》而心頭一動,告知宋健不佞曾在該刊1984年第3期發(fā)表過一篇介紹李玉和《清忠譜》的文章,四十年來從無聯(lián)系。宋健聽聞后,更大力促進。
此際,劉立志教授來訪,也表示要與其妻胡蓮玉博士共同協(xié)助完成。劉為古典文獻專業(yè)教授、博導,胡為江蘇社科院研究員、刊物副主編,是在下最后一屆博士。二人在考入南師攻碩、攻博前,都與我有一面之緣,因我前去河北師大講學、安徽師大主持研究生答辯。他們二人考來南師學習后,又結成伴侶。前幾年,二人同時去美國舊金山大學訪學,指導教師為斯定文,曾于20世紀80年代來我處訪學,聞知二人來歷后,便又與我聯(lián)系,他倆尚在美學習時,斯定文曾兩度來寧相訪。
總之,未曾料到,四十年前在《名作欣賞》埋下了一粒草種,經(jīng)過長年的培育,如今要破土而出,這可說是人與文的因緣,而先后得到宋、劉、胡的鼓勵與支持,則是人與人的因緣,如為細細鋪陳,亦將成為一篇學林傳奇,是為記。
作者:胡蓮玉,博士,江蘇省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著有《神祇的腳?。褐袊栁幕ㄉκ讍柼欤ㄈ梭w卷)》《梅蘭芳》《〈型世言〉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