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特別累,即使休息后,疲勞也不能緩解?!辈簧偃硕加羞^類似的感受,但如果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超過半年,就要當心患上了慢性疲勞綜合征。
大家平時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飲食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不過飽或過饑,少吃煎炸酸辣、肥甘厚膩之品。
中醫(yī)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屬于“虛勞”“郁證”“五勞”的范疇。本病由先天不足、情志失常、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當?shù)纫鹋K腑氣血陰陽虧虛所致?!端貑枴と烤藕蛘摗分赋?,“虛則補之”。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后天之本不敗,才能促進臟腑虛損的恢復。因此,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重在補益脾腎。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通過食療、艾灸、按摩等方法,進行自我調(diào)理,加速康復。
大家平時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飲食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不過飽或過饑,少吃煎炸酸辣、肥甘厚膩之品。下面推薦兩款藥膳。
杞地山藥粥 取生地黃10 克,山藥15 克, 枸杞15 克, 大米100 克。將生地黃切碎,山藥搗爛,與枸杞、大米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至粥稠米爛。本品可作為早餐食用。
功效:山藥既可補脾腎之氣,又可補脾腎之陰;枸杞可滋補腎陰;生地黃可清熱、養(yǎng)陰、生津。
此粥偏于補陰,對于疲乏且自覺身熱者更適宜。
四神排骨湯 取山藥、蓮子、芡實、茯苓、薏苡仁各15 克,排骨250 克,生姜、大蔥、料酒、鹽各適量。將排骨隨冷水下鍋(鍋中放2 片生姜和1勺料酒),焯水、撈出、洗凈、瀝干備用。將所有食材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煮20 分鐘后轉(zhuǎn)小火煲2 小時,最后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蓮子、芡實性收澀,可益腎固精、補脾止瀉;茯苓、薏苡仁可健脾滲濕。
此湯健脾作用強,對于疲乏且食欲不佳、大便稀溏者更適宜。
艾灸中脘穴、神闕穴和關(guān)元穴 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艾灸此穴可和胃健脾。神闕穴為經(jīng)絡(luò)之總樞,經(jīng)氣之匯海,與脾、胃、腎關(guān)系密切,艾灸此穴可培元固本、理腸和胃。關(guān)元穴為小腸之募穴,艾灸此穴可補腎培元、溫陽益氣。三穴合用,共達健脾益腎、培元固本之效,可以有效緩解“虛勞”癥狀,對脾胃虛弱、脾胃不和所致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等也有緩解作用。
中脘穴位于臍上4 寸(中指中節(jié)屈曲時內(nèi)側(cè)兩端紋頭之間或者拇指指間關(guān)節(jié)的寬度,為1 寸)處。神闕穴位于臍中。關(guān)元穴位于臍下3 寸處。
艾灸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及腎俞穴 艾灸肺俞穴可調(diào)節(jié)全身之氣、補益肺氣;艾灸心俞穴可養(yǎng)血安神、瀉五臟之熱;艾灸肝俞穴可疏肝理氣、和血安神;艾灸脾俞穴可健運脾氣、和胃調(diào)中;艾灸腎俞穴可滋腎陰、補腎陽、強筋健骨。五臟背俞穴合用,可起到平衡陰陽、調(diào)和氣血的作用。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 寸。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 寸。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 寸。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 寸。腎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 寸。
操作:點燃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3 ~ 5 厘米處施灸,以患者感到局部有溫熱感但無灼痛為宜。每次灸10 ~ 15 分鐘,隔日1 次。
按揉建里穴 將食指或中指指腹置于建里穴(位于臍上3 寸處),稍用力按揉2 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健脾理氣、和胃消積。
按揉百會穴 將食指或中指指腹置于百會穴(位于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 寸處),稍用力按揉2 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清利頭目、鎮(zhèn)靜安神,同時可調(diào)補全身陽氣。
掐帶脈穴 捏住腰兩側(cè)帶脈穴(位于側(cè)腹部,第十一肋骨游離端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部位,向上提拉,每次捏提4 ~ 5 下。
功效:通暢氣血、調(diào)和陰陽。
捏脊 操作者雙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將脊柱旁邊肌肉最豐厚的地方提起,邊提邊搟,從腰骶部開始,自下而上直到大椎穴為一次操作。重復3~5 次后,再按揉腎俞穴2 ~ 3 次。
功效:疏通經(jīng)絡(luò)、振奮陽氣。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大家通過自我調(diào)理,疲勞癥狀仍未得到改善,應該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