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五月的滿月被稱為“花月”(Flower Moon)。這個名字源自北美土著的傳統(tǒng),五月百花盛開,因此滿月有“花月”之稱。每當這時候,在不同光線的反射下,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呈現(xiàn)出五彩斑斕的色彩,格外美麗。
月亮在夜空泛著皎潔神秘的光,物理學上,它是一顆圍繞地球旋轉(zhuǎn)的衛(wèi)星,但對于我來說,它是天文攝影之旅的起點。
一直以來,我都對科幻電影和紀錄片抱有濃厚興趣,尤其對浩瀚宇宙著迷。多年前,我觀看了電影《星際穿越》,從此一發(fā)不可收。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探索天空。那是一個晴朗的夜晚,在家中陽臺,我無意間抬頭看到滿月高掛天際。那一刻,月亮的美麗與寧靜令人心動。于是,我舉起手邊的相機,試圖捕捉這景象。這是我第一次拍月亮,雖然最后得到的照片并不完美,但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從那時起,我決定深入月亮攝影的世界,探索宇宙中這顆遙遠的星球。
最初,我只用手機和普通的數(shù)碼相機拍攝。這些設備方便攜帶,但問題也很明顯,比如在拍攝遠距離天體時,照片中的月亮模糊且缺乏細節(jié),成像效果并不理想。顯然,想要拍攝高質(zhì)量的月亮照片,就需要更專業(yè)的設備,掌握更多的技巧。我購置了大光圈定焦長焦鏡頭,并將其與高像素相機結(jié)合使用。這種組合顯著提升了拍攝效果,不僅能夠捕捉到月球表面更多的細節(jié),也讓照片更加逼真和清晰。使用專業(yè)設備還讓我有了意外的收獲,主動或被動地了解了很多拍攝技巧及原理。例如,使用大光圈鏡頭能在低光條件下捕捉更多的光線,還能帶來更淺的景深效果,讓月亮在照片中更加突出。同時,高像素相機則能夠記錄下月球表面的細節(jié),如環(huán)形山、月海等地形特征。通過這些設備的合理搭配,漸漸地,在拍攝月亮方面,我的水平明顯進步,最后的成片也越來越讓人滿意。
拍攝月亮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肅,經(jīng)常發(fā)生許多趣事。有一次,我和朋友準備在小區(qū)樓下拍攝月食。天氣預報顯示,可能會出現(xiàn)云層遮擋的情況,但我們還是決定一試。果不其然,剛開始在點位蹲守,云層就飄來把月亮蓋了個全,只剩下云層周圍的光線供我們欣賞。等了很久,云層始終沒有散去的跡象,正當我們準備收拾打道回府,云竟然開始消散,月亮露出真容,月光逐漸明朗。那一刻,我和朋友都默契地笑了,壓住激動的心情快速調(diào)整設備,成功拍攝到了月食的全過程。正是有了這次經(jīng)歷,在往后的拍攝中,即使充滿很多不確定因素,我亦會倍加珍惜。
當然,不順心的時候也多,拿一次拍攝國際空間站穿過月亮的經(jīng)歷舉例。在制定拍攝計劃后,我和同伴計算好坐標,選擇了一個沒有光污染的地點作為拍攝點位。我們驅(qū)車數(shù)百公里,準備徹夜守候,結(jié)果當晚天氣突變,烏云密布,整夜都只能待在車里。事與愿違,最終我們也沒等到合適的拍攝時機,錯過了理想的畫面。
好在這條道路上,我并不是孤軍奮戰(zhàn)。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我一樣,也對天文攝影充滿熱情。月亮讓我們結(jié)緣,我們常常一起討論拍攝技巧,分享拍攝心得。若是遇到特殊的天文現(xiàn)象發(fā)生,我們還會一起前往拍攝。天氣不理想、錯失良機、拍攝難度大……天文攝影的不穩(wěn)定因素,是挑戰(zhàn),更是造就超強視覺沖擊力畫面的機遇。
拍攝月亮不同月相的特寫,是一項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從新月到滿月,月亮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獨特的魅力。想要拍攝到清晰且細節(jié)豐富的月相照片,需要選擇適當?shù)臅r機,利用大光圈定焦長焦鏡頭和高像素相機做配合,捕捉月球表面的坑洼與陰影。
這種類型的拍攝,讓我對月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新月時期月亮很細,如細細的彎刀一般懸掛在天上,非常適合在后期處理成神秘的感覺;滿月時的月亮圓潤且明亮,看起來比平時更大,這一時期的拍攝,能展現(xiàn)出月球表面更多的細節(jié)。
我還會嘗試特別的題材——地標建筑懸月。這是一種通過精確計算月亮運行軌跡,將月亮與地標建筑結(jié)合的拍攝類別。拍攝這樣的照片,需要儲備相關的天文知識,還要結(jié)合地理知識和攝影技巧,且計算要精確,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每當這種情況,我必須提前多次勘察拍攝地點,計算月亮的升起時間,推演它的運行軌跡,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和時間。我曾成功拍攝到月亮從上海陸家嘴的著名建筑群旁升起的壯麗畫面,那一瞬間的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人造天體(如中國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飛機)與月亮同框的拍攝被稱之為——凌月,這是另一項令人興奮的挑戰(zhàn)。這類拍攝同樣需要計算精確的時機與拍攝地點,并且通常需要多人合作。為了拍攝這些珍貴的瞬間,攝影師得提前學習天文知識,掌握人造衛(wèi)星的運行規(guī)律和預測方法。一般來說,我們會使用專業(yè)的天文軟件和工具,預測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空間站的凌月時間及位置,然后精準地選擇拍攝地點和時間。半夜驅(qū)車數(shù)百公里前往拍攝點位蹲守,這對我們而言是家常便飯。畢竟我們可以等,但按秒計算的凌月不會等我們。
2023年6月5日,發(fā)生了一件對我攝影生涯極為重要的事——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采用了一張我的圖片,發(fā)布在APOD(天文圖片網(wǎng)站)、Instagram和Facebook 的官方賬號上。那是一張國際空間站穿過太陽黑子群的照片。此前我捕捉到空間站穿過月球的瞬間,但未曾想被NASA選中,竟然與太陽相關。
那張作品的拍攝時間是正午12時09分28秒,ISS(國際空間站)從距離我頭頂大約418公里飛過,穿過太陽黑子群,編號為3320、3321、3323,用時0.57秒。由于拍攝前,我已將拍攝的時間點精準計算過,所以在那瞬間,我毫不猶豫地按動快門,將ISS的剪影留在太陽上。在無數(shù)快門中,有一張被NASA選中發(fā)表,這無疑是對我的巨大肯定,成就感淹沒一切細碎波折的前期準備,讓我對接下來的拍攝計劃充滿信心。
僅僅過了一周,好消息再次知會我。2023年6月12日,我拍攝的國際空間站凌月,又一次被NASA選中發(fā)布。這張作品拍攝于上海,時間是2023年3月26日14點43分,ISS從距離我們頭頂約435千米的距離飛過月亮,畫面中日月同輝。這種天象需要天空晴朗,能見度好,且日、月同時處于地平線上。因為拍攝條件較好,ISS電池板及各艙段都被清晰地記錄在相機中。
同年11月25日,江蘇無錫,6艘飛船同時??繃H空間站,數(shù)量為史上最多。為了拍到ISS在這個形態(tài)的凌月畫面,我與好友提前計算月球的運行軌跡,相約前往無錫蹲守凌月點。22點27分28秒,在距離我頭頂約435.8千米的高度,停靠著6艘飛船的ISS穿過月亮,我按下快門。
兩天后,這張照片被NASA選中發(fā)表,這次的心情已不如前兩次那般激動。被專業(yè)機構(gòu)肯定,縱然鼓舞人心,但發(fā)表在NASA不是我拍攝的最終目的。無論照片選中與否,我都不會停止追逐日月的腳步,天文浩瀚,我的拍攝沒有限制,也不設定邊界,流星雨、日食、彗星……這是一條充滿挑戰(zhàn)的道路,也是一條充滿收獲的道路,我將繼續(xù)前行。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