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李黨爭”是唐朝中后期一場著名的政治斗爭,對會昌毀佛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兩黨因政治立場和利益沖突,在對待佛教問題上存在分歧。牛黨傾向于保護佛教,而李黨則支持打壓。這種對立態(tài)勢直接影響了會昌毀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使其在不同地區(qū)和時間上表現(xiàn)出差異性和復(fù)雜性。同時“牛李黨爭”惡化了當時的政治氛圍,加劇了社會矛盾,給毀佛運動帶來了更大的阻力和挑戰(zhàn)。
關(guān)鍵詞:“牛李黨爭”;李德裕;唐武宗;唐宣宗
中圖分類號:K242.4;B9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7-0072-04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
on 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During the Huichang Reign
Luo Ruoyu
(Biquan Academy, School of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ltur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0)
Abstract: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 was a famous political struggl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during the Huichang reign. The two parties had differences in their treatment of Buddhism due to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Niu party tended to protect Buddhism, while the Li party supported repression. This antagonistic situation has directly affected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during the Huichang reign, making it different and complex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imes. At the same time,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 worsened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at that time, exacerbate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brought greater resistance and challenges to the movement of 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Keywords: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 Li Deyu; Tang Wuzong; Tang Xuanzong
在唐朝中后期,政治斗爭的激烈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尤以“牛李黨爭”最為引人注目。這一場長達近40年的黨爭不僅是唐朝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的集中體現(xiàn),更對佛教在唐朝的命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牛李黨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官僚選拔制度和社會階層分化。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庶族地主通過科舉考試躋身官場,形成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牛黨。傳統(tǒng)的世襲貴族則組成了李黨,他們堅守門閥觀念,強調(diào)家族榮譽和世襲傳承。兩黨在政治理念、官僚任免和對待藩鎮(zhèn)的態(tài)度等問題上存在根本分歧,從而引發(fā)了持續(xù)不斷的斗爭。在這場激烈的黨爭中,佛教成為雙方宣示政治立場和爭奪利益的重要工具。唐朝時期佛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寺院經(jīng)濟繁榮,但也引發(fā)了如土地過度兼并、賦稅不當減免等社會問題,加劇了社會矛盾,使得佛教成為政治斗爭的焦點。
唐武宗時期,會昌毀佛事件的爆發(fā)是對佛教過度擴張的一種政治反應(yīng),也是“牛李黨爭”對佛教影響的具體體現(xiàn)。武宗對佛教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佛教的過度發(fā)展損害了國家的利益。作為李黨的代表人物,李德裕積極支持武宗的毀佛政策并通過打壓寺院和僧侶削弱佛教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和維護國家利益。牛黨及其支持者對毀佛政策持反對態(tài)度,他們與佛教寺院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許多僧侶和寺院都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庇護[1]。為保護佛教的利益,牛黨及其支持者在朝廷內(nèi)外制造了很大的反響和阻力。這場政治斗爭使得會昌毀佛成為唐朝歷史上一個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事件。
一、“會昌毀佛事件”的內(nèi)涵和影響
唐武宗崇信道教并且當時佛教寺院經(jīng)濟過分擴張有損國庫收入,加之同期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唐武宗決定對佛教進行嚴厲的整治,他頒布了一系列敕令限制佛教發(fā)展:拆除大量寺院、勒令僧尼還俗、沒收寺院財產(chǎn)等,這一系列政策史稱“滅佛”或“毀佛”。因唐武宗的年號是會昌,史稱“會昌毀佛”。這使佛教在中國受到嚴重打擊,大量寺院被毀、僧尼還俗,佛教經(jīng)典散佚,佛教宗派因此由極盛走向衰微;政府從廢佛運動中得到大量財物、土地和納稅戶,增加了國庫收入也減輕了人民供養(yǎng)僧尼的經(jīng)濟負擔,此次事件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宗教勢力的膨脹與唐武宗控制宗教勢力的決心:通過限制佛教發(fā)展加強對宗教勢力的控制,避免社會陷入宗教狂熱。盡管佛教在會昌毀佛事件中受到重創(chuàng),但其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并未因此完全中斷,反而在后來的歷史中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牛李黨爭”的主要分歧
自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逐漸衰弱,中央集權(quán)制度受到挑戰(zhàn),藩鎮(zhèn)割據(jù)問題日益嚴重。同時佛教在唐朝達到了鼎盛狀態(tài),寺院經(jīng)濟過度擴張損害了國庫收入也加劇了社會矛盾。這一背景下,“牛李黨爭”與會昌毀佛緊密交織在一起。
“牛李黨爭”的主要分歧在于政治理念、官僚選拔和對待佛教的態(tài)度上。牛黨成員大多科舉出身,代表庶族地主的利益,他們主張通過科舉選拔官員,強調(diào)文學和才能的重要性。在會昌毀佛事件中,牛黨持反對態(tài)度,試圖保護佛教寺院的利益。李黨主要由世襲貴族組成,他們強調(diào)門第和家族背景,在官僚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李黨成員對佛教持較為敵視的態(tài)度,在會昌毀佛事件中,李黨積極支持武宗的毀佛政策,希望通過打壓佛教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恢復(fù)國家秩序[2]。除了對待佛教的態(tài)度外,“牛李黨爭”在官僚選拔和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加劇了會昌毀佛的復(fù)雜性。牛黨主張加強科舉取士,打破世襲貴族對官僚體系的壟斷;李黨則堅持門閥觀念,維護自己在官僚體系中的地位。這些分歧導(dǎo)致雙方在朝廷上的持續(xù)斗爭,使得會昌毀佛的實施過程充滿了變數(shù)和阻力[3]。圍繞會昌毀佛進行的“牛李黨爭”是唐朝中后期政治斗爭的一個縮影。這場斗爭不僅涉及佛教的存廢問題,更反映了唐朝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方面的深刻矛盾。牛李兩黨的分歧和斗爭加劇了會昌毀佛的復(fù)雜性和不確定性,也對唐朝的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4]。
關(guān)于武宗朝宰相李德裕,已經(jīng)有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十世紀末的學者大多認為李德裕是毀佛運動的中流砥柱,是整個毀佛事件的謀劃和操作者[5]。如田廷柱提出李德裕是會昌毀佛中的關(guān)鍵人物,其作用不亞于唐武宗;遠山則將李德裕冠以滅佛“首輔”之名;姜芊認為李德裕身為宰相,在滅佛運動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不過在近幾年來,開始有部分學者對李德裕的真實影響力提出了質(zhì)疑,如楊發(fā)鵬指出李德裕并非一貫反佛且其在毀佛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毛朝暉認為李德裕的個人影響力被過分夸大;曹旅寧提出李德裕毀佛是出于時代要求,立足社會現(xiàn)實,并非完全的個人主觀意志,并非完全對佛教持反對態(tài)度。筆者贊同近幾年來學界的看法,李德裕雖然是會昌毀佛中的關(guān)鍵人物,但并不能將所有原因都歸咎于他一人,其背后的武宗以及支持李德裕的其他人物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結(jié)合宣宗時期的佛教復(fù)興政策和社會現(xiàn)實,以及牛李兩黨近四十年的糾纏不清的恩怨情仇,不難看出牛李兩黨的斗爭對佛教的興廢有很大的影響,有其必然性[6]。
三、“牛李黨爭”對會昌毀佛的影響
“牛李黨爭”對會昌毀佛的影響深遠且復(fù)雜,不僅涉及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還觸及社會反響、政治氛圍以及佛教的命運。會昌毀佛是在佛教極為盛行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一場“革命”。唐朝中期長達7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給當時的邊疆穩(wěn)定、經(jīng)濟、政治造成嚴重沖擊,社會混亂、百姓疾苦,階級矛盾激化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而當朝統(tǒng)治者卻無計可施,無力實質(zhì)性化解這一日益突出的現(xiàn)實問題[7]。自漢朝傳入中原歷經(jīng)魏晉逐漸盛行,到唐中前期已經(jīng)達到頂峰,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都將其視為心靈寄托和精神支柱的佛教,在此時就被當朝統(tǒng)治者當成了救命稻草派上了用場[8]。當朝統(tǒng)治者幻想以佛教在階級統(tǒng)治中的神秘色彩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影響力來迷惑大眾、束縛思想,維護統(tǒng)治地位,因而篤信佛教,大肆新建寺院,廣招僧侶,導(dǎo)致佛教勢力空前膨脹、畸形的社會形態(tài)出現(xiàn)。與此伴生的是寺院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皇帝賜予加上巧取豪奪了農(nóng)民的大量土地、財產(chǎn),包括精神控制,一些寺院主成了僧侶大地主,他們和世俗地主無差別剝削欺壓百姓,大量自耕農(nóng)為了逃避稅賦,自愿委身寺院為佃農(nóng)(寺田免稅)[9]。到了唐武宗時期,上述問題已從根本上威脅到了唐王朝的統(tǒng)治。此時亟需一位有能力的宰相輔佐武宗解決這些問題,而李德裕作為李黨人物既有突出的地域治理功勞,“常以經(jīng)綸天下自為”,又能秉公辦事,正是不二之選。武宗對李德裕極為器重,知而任之:“吾與德裕同之,保無后悔”[10]。他對李德裕充分信任,言從計行,還授李德裕以處置大權(quán),“是時,王室?guī)字信d”。武宗在位的六年,李德裕能夠心想事成、起草詔令,外平回鶻,彈壓澤潞,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再看李德裕對佛教的態(tài)度。早在唐穆宗時期,李德裕擔任浙西觀察使,他下令對浙西境內(nèi)的所有廟宇展開排查,據(jù)《舊唐書·李德裕傳》記載:“屬郡祠廟,按前代方志名臣賢后則祠之,四郡之內(nèi),除淫祠一千一百所。又罷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以清盜寇。人樂其政,優(yōu)詔嘉之”[11]68。李德裕對包括佛教在內(nèi)的各類祭祀廟宇進行了仔細歸類,如認為它們的存在對社會發(fā)展沒有用處,則將其拆除,可見李德裕認為宗教要具有實用性,脫離了初心只會禍害社會,影響社稷安危,必須予以打擊。唐文宗時期,李德裕出任西川節(jié)度使,據(jù)《新唐書·李德裕傳》記載,李德裕在任期間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廬舍全部拆掉,通過把占用的土地歸還給農(nóng)民耕種等一系列經(jīng)濟恢復(fù)措施,成功振興了西川地區(qū)的經(jīng)濟,后又率西川aoYJ+QbCA1wWg/l+RtxAujW0in6ez12PDsTnLGOKJVQ=軍民成功抵御吐蕃和南詔的多次騷擾,可以看出李德裕對“宗教活動干涉民生”這一現(xiàn)象持反對態(tài)度[12]。更何況在李德裕任宰相時期,唐王朝面臨回鶻與叛軍的侵襲,恢復(fù)國力勢在必行,整頓寺院更是迫在眉睫。
李德裕還對佛教中存在的腐敗現(xiàn)象予以嚴厲打擊,據(jù)《舊唐書·李德裕傳》載,李德裕一貫反對佛教的蠹政害民。早在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徐泗觀察使王智興借給敬宗祝賀誕辰、度僧求福之名,置戒壇落發(fā)每人收二千錢,自己從中斂財牟利[11]132-136。李德裕知道后,立即狀奏朝廷:“訪泗州壇次,凡髡夫到,人納二千,給牒即回,別無法事”“若不特行禁止,比至誕節(jié),計江、淮以南失六十萬丁”。敬宗下詔禁止。此后不久,有僧人謠傳發(fā)現(xiàn)“圣水”,包治百病,斗水賣錢三千。李德裕奏狀朝廷:“本因妖僧誑惑,狡計丐錢”,并向朝廷建議,“下本道觀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絕妖源”,可見李德裕對這種以佛教之名進行詐騙行為的反對態(tài)度[13]。
李黨成員多為世襲貴族,傾向于支持中央集權(quán),對佛教的過度擴張持批評態(tài)度,在武宗的支持下李黨推行嚴厲的毀佛政策,旨在削弱佛教勢力,恢復(fù)國家秩序。作為科舉出身的官員代表,牛黨與佛教寺院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14],他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緩和毀佛政策的嚴厲程度,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直接阻礙政策的執(zhí)行。這種分歧導(dǎo)致毀佛政策在不同地區(qū)和時間上的執(zhí)行力度存在顯著差異,使得政策的整體效果受到削弱。當毀佛政策開始實施時,牛黨及其支持者在社會上積極制造反響,試圖通過輿論壓力來影響政策的走向。他們組織僧侶和信眾進行抗議活動,甚至在某些地區(qū)引發(fā)騷亂[15]。這種社會阻力不僅使得毀佛政策的實施變得困難,還加劇了朝廷與民眾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兩黨之間的持續(xù)斗爭使得朝廷內(nèi)部充滿了猜疑和敵意,官員們?yōu)榱烁髯缘睦娑ハ喙艉团艛D。這種惡劣的政治氛圍使得任何一項重大政策的實施都變得異常困難,因為官員往往更關(guān)注個人和派系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整體利益。會昌毀佛作為一項涉及廣泛社會群體的政策,自然也難以幸免于這種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16]。在牛李兩黨的斗爭中,佛教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許多寺院被毀,僧侶被迫還俗,佛教的經(jīng)典和文物遭到大量損毀。這場毀佛運動使得佛教在唐朝的地位和影響力大幅下降,使得佛教信徒對朝廷產(chǎn)生了強烈的不滿乃至敵意,加劇了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芭@铧h爭”對會昌毀佛的直接影響體現(xiàn)在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上:李黨在武宗的支持下推行嚴厲的毀佛政策,牛黨則試圖通過各種手段緩和或阻止這些政策的實施?!芭@铧h爭”惡化了政治氛圍,激化了社會矛盾,為會昌毀佛政策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不利的外部環(huán)境[17]。
四、結(jié)語
“牛李黨爭”對會昌毀佛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直接影響來看,牛李兩黨的斗爭直接決定了毀佛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力度。武宗在位時期,李德裕等李黨成員借機推動了對佛教的嚴厲打壓,以期通過削弱佛教勢力來加強皇權(quán)。這一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受到了牛黨的強烈抵制和阻撓,使得毀佛政策的力度和效果在不同地區(qū)和時間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芭@铧h爭”加劇了社會矛盾,使得佛教寺院和信眾成為社會不滿的宣泄口,加劇了毀佛運動的復(fù)雜性和難度。
總體來看,唐武宗時期,李德裕、李紳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李黨”人物對佛教持反對政策,有一定的原因是為了改變先前牛黨的政策,而杜牧等人雖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但因為“李黨”得勢,不得不響應(yīng)反佛的號召。至于白敏中等輩,也是因為“李黨”的統(tǒng)治而保持沉默,在牛黨重新得勢后,轉(zhuǎn)而全力支持復(fù)興佛教,意圖與“李黨”劃清界限。唐宣宗時期的大臣多是牛黨重要人物,這些人有的是出于政治斗爭的原因,為了排擠李黨,故而支持宣宗復(fù)興佛教,如白敏中;有的則是本身信教,但受到牛黨權(quán)勢人物的提攜,一定程度上被利用,如裴休。他們與宣宗形成了一股復(fù)興佛教的潮流,與先前李黨黨首李德裕的反佛政策完全對立,這樣既符合黨爭的需求,也符合唐宣宗“撥亂反正”的意圖,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最終,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隨著李德裕外放、李黨主要成員離開中央政府和牛黨茍延殘喘而宣告結(jié)束。
會昌毀佛事件雖然是基于經(jīng)濟問題而產(chǎn)生的,但卻與政治斗爭息息相關(guān),李德裕擔任宰相后,一改牛僧孺、李宗閔等牛黨人物的保守政策,對外積極作戰(zhàn),對內(nèi)整頓經(jīng)濟,使得王朝中興;牛黨重回政壇后,大力復(fù)佛,讓唐王朝再次走向下坡路,兩黨的斗爭讓當朝大臣們難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只能隨波逐流。不論是毀佛還是復(fù)興佛教,佛教的興衰都離不開當朝政治,而當朝政治走向則深受“牛李黨爭”的影響。從表面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官僚與士族官僚之間的權(quán)力斗爭,實質(zhì)上是兩黨在政治上的嚴重分歧,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quán)、腐敗衰落、宗派斗爭的集中表現(xiàn),是政治腐敗和統(tǒng)治危機的典型事例。若是兩黨合力、各盡所長,應(yīng)當可以為大唐實現(xiàn)中興,可惜他們?yōu)榱伺簏h私利,進行無休止的斗爭,導(dǎo)致唐王朝快速走向衰敗。
參考文獻:
[1]田廷柱.李德裕和會昌禁佛[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5):65-68.
[2]遠山.滅佛首輔李德裕[J].文史天地,2006(10):42-47.
[3]姜芊.李德裕與會昌毀佛[J].蘭州學刊,1991(6):92-96.
[4]楊發(fā)鵬.論李德裕在會昌滅佛中的作用[J].宗教學研究,2011(1):101-106.
[5]毛朝暉,潘普文,丁憶雅.華夷之辨與會昌毀佛關(guān)系檢論[J].唐都學刊,2016(5):12-17.
[6]曹旅寧.論李德裕與會昌滅佛之關(guān)系:讀《隋唐佛教史稿》札記[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3):55-58,23.
[7]羅志.六朝圣火崇拜與異域宗教[J].宗教學研究,2015(3):251-255.
[8]方勝,羅芳芳.杜牧與會昌滅佛:以其是否有“功德”于九華山佛教為中心[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59-63.
[9]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M].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校注.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62-76.
[10]傅璇琮.李德裕年譜[M].濟南:齊魯書社,1984:45-53.
[11]劉昫.舊唐書: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84[M].胡三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8024.
[13]孫芬慧.白敏中神道碑與歷史記載[J].蘭臺世界,2005(11):72-73.
[14]志磐.佛祖統(tǒng)紀:卷42[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5.
[15]覺岸.釋氏稽古錄卷三:潭州溈山禪師靈祐[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32.
[16]贊寧.宋高僧傳[M].范祥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125,301.
[17]陳艷玲.論裴休的佛教信仰[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4):112-116.
作者簡介:羅若瑜(1999—),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
(責任編輯:王寶林)